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其发展有利于实现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为例,介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深度学习;高等教育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66-02
一、导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方式和理念的革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知识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在培养学习者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优势[1],对于传统师生地位的关系也产生了冲击。
Anderson提出了六种教学交互模型: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内容的交互、教师与内容的交互、教师与教师的交互、内容与内容的交互[2]。六种教学交互模型反映了学习的两大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学的客体(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自我交互关系。本研究依据Anderson的六种教学交互模型,采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小组学习等具体形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六种教学交互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作用。通过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在课堂以外完成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3]。
二、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通识课程《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创新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了解现代商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课以来,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以网络视频资料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口才及讲课的精彩程度成为学生参与课程的主要因素。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视频资料表现出更高的兴趣。知识传授目标能基本实现,但对于学生能否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无法考核,对于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法评估。
在学习动机调查中,选择“拿到学分”选项的学生占7.5%,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少的学习参与行为;选择“课程有吸引力”选项的占37.3%,这类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习参与行为,能够主动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源并主动分享;选择“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选项的学生占49.8%,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参与行为,通常会采取主动学习的策略;其他选项占5.4%,其中人际交往动机占多数。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采取主动学习策略,与教师教学模式、授课风格以及课上、课下的课程参与行为紧密相关。调查显示:提供相关资源、增加课堂讨论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行为。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2016—2017年通识课程《现代企业管理》教学班为研究对象,班容量120人。开课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所了解,对于激发学生兴趣,采取主动学习的行为有积极效果。在实际授课中采用网络资源共享、小组学习、定期考核与反馈等方法,持续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由结组,考虑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利于讨论思路多元化。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展开学习,并注意与知识点的紧密结合,最终形成课堂作业提交给任课教师。在教师考核的同时,同组学生互评分数,最终形成本节课的成绩,计入课程总分。教师给予的考核分数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组学生互评分数则反映了学生个体对于小组讨论贡献率的大小,两者结合考核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与公正性。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测量采取了前测、中测和后测的方式进行,保证了研究的完整性和说服力。
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内容涉及专业背景、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需求、个人学习风格、学习资源的收集与使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课程考核的建议等。通过学情分析,调整授课计划。通过前测,了解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具备对学习资源的收集与使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课堂提问等手段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搜索、阅读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反馈并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形成数据资料。通过中测,发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程度,合作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对混合教学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课程结束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等,形成数据资料。在后测问卷中,通过《学习效果调查表》测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知识拓展水平和综合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上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学习效果也有显著提高。在对于教学模式的调查中,96.7%的学生表示混合教学模式更受欢迎,80.6%的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少数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长期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导致学生在混合教学模式下难以完成角色转变,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协作学习者和基于知识构建的学习者。
五、讨论
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通识课程学生的多样化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需求的多元性,混合教学模式将课上与课下有效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有效结合起来,突破了课堂讲授的局限性,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课下拓展阅读有效满足了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解決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低,学时有限,大班授课效率低,等等现象。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具有积极意义[4]。
3.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了学习共同体[5],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性,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在共同体中,共同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体验,通过“共同体”的建立,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6]。
参考文献:
[1]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63-65.
[2]Anderson,T.Getting the Mix Right Again:An Updated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Interaction [DB/OL].
http://dx.doi.org/10.19173/irrodl.v4i2.149
[3]范新民,曾海军.基于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培训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7):73-78.
[4]岑俊杰.基于Sakai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9):52-55.
[5]马婕,刘士臣,丁路平.新视角下的人才集聚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7,(8):184-185.
[6]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42-46.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深度学习;高等教育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66-02
一、导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方式和理念的革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知识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在培养学习者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优势[1],对于传统师生地位的关系也产生了冲击。
Anderson提出了六种教学交互模型: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内容的交互、教师与内容的交互、教师与教师的交互、内容与内容的交互[2]。六种教学交互模型反映了学习的两大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学的客体(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自我交互关系。本研究依据Anderson的六种教学交互模型,采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小组学习等具体形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六种教学交互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作用。通过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在课堂以外完成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3]。
二、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通识课程《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创新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了解现代商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课以来,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以网络视频资料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口才及讲课的精彩程度成为学生参与课程的主要因素。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视频资料表现出更高的兴趣。知识传授目标能基本实现,但对于学生能否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无法考核,对于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法评估。
在学习动机调查中,选择“拿到学分”选项的学生占7.5%,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少的学习参与行为;选择“课程有吸引力”选项的占37.3%,这类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习参与行为,能够主动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源并主动分享;选择“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选项的学生占49.8%,这类学生在课堂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参与行为,通常会采取主动学习的策略;其他选项占5.4%,其中人际交往动机占多数。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采取主动学习策略,与教师教学模式、授课风格以及课上、课下的课程参与行为紧密相关。调查显示:提供相关资源、增加课堂讨论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行为。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2016—2017年通识课程《现代企业管理》教学班为研究对象,班容量120人。开课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所了解,对于激发学生兴趣,采取主动学习的行为有积极效果。在实际授课中采用网络资源共享、小组学习、定期考核与反馈等方法,持续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由结组,考虑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利于讨论思路多元化。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展开学习,并注意与知识点的紧密结合,最终形成课堂作业提交给任课教师。在教师考核的同时,同组学生互评分数,最终形成本节课的成绩,计入课程总分。教师给予的考核分数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组学生互评分数则反映了学生个体对于小组讨论贡献率的大小,两者结合考核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与公正性。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测量采取了前测、中测和后测的方式进行,保证了研究的完整性和说服力。
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内容涉及专业背景、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需求、个人学习风格、学习资源的收集与使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课程考核的建议等。通过学情分析,调整授课计划。通过前测,了解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具备对学习资源的收集与使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课堂提问等手段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搜索、阅读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反馈并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形成数据资料。通过中测,发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程度,合作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对混合教学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课程结束后,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等,形成数据资料。在后测问卷中,通过《学习效果调查表》测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知识拓展水平和综合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上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学习效果也有显著提高。在对于教学模式的调查中,96.7%的学生表示混合教学模式更受欢迎,80.6%的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少数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长期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导致学生在混合教学模式下难以完成角色转变,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协作学习者和基于知识构建的学习者。
五、讨论
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通识课程学生的多样化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需求的多元性,混合教学模式将课上与课下有效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有效结合起来,突破了课堂讲授的局限性,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课下拓展阅读有效满足了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解決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低,学时有限,大班授课效率低,等等现象。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具有积极意义[4]。
3.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了学习共同体[5],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性,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在共同体中,共同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体验,通过“共同体”的建立,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6]。
参考文献:
[1]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63-65.
[2]Anderson,T.Getting the Mix Right Again:An Updated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Interaction [DB/OL].
http://dx.doi.org/10.19173/irrodl.v4i2.149
[3]范新民,曾海军.基于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培训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7):73-78.
[4]岑俊杰.基于Sakai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9):52-55.
[5]马婕,刘士臣,丁路平.新视角下的人才集聚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7,(8):184-185.
[6]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