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似乎是瞬间完成的,实际上,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多次思维的冲突、修正和重建,只有当学生经历整理知识应用过程,体验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让学生的体验不流于形式。因此,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很好体验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情景创设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的行为动机、欲望是在—定的情景中诱发的。有一位老师在“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中,创设了一个新奇、有趣、困惑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景,巧妙利用学生喜爱玩“射击”游戏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经历尝试这种游戏,在大炮角度的调整中,在击中目标的激动中,初步明确角度的重要性,同时产生了—种欲罢不能和急切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这种强烈的诱惑体验下,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究学习建构知识的认知过程。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源于心的体验。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大小比较”时,让学生玩“抽数卡,摆小数,比大小”的游戏:同桌两人拿着袋子里“0~9”十个数字卡片轮着抽,并让学生把每次抽的数卡摆放在数位顺序表中,当他们每次自己动手抽出数卡时,都要掂量掂量放在哪个位置上比较适当,都要经历一次深入的思考,进行推理和比较。在动手“抽”“摆”过程中进行着位置角度的体验,从而获得“比较小数大小”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活动让枯燥变为丰富,抽象变为具体。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体验“做”中“学”、“玩”中“学”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生态课堂,是一个让学生可以自由呼吸的课堂,它体现着这样一个教学境界:教学“无痕”,精彩“有痕”,学生的发展处处“有痕”。而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用心”才有学生的“发展”。要充分享受课堂的快乐,需要一个智慧型的教师掌舵,让课堂这艘大船随着风浪的变化而富有生机。曾有一位教师说过:“一堂课中,每—分钟老师就要做出—个决定,每一个决定影响着课堂的精彩,老师每一句话,每一个举措,都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面对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蹲下来”看,让学生自个去体验,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进行着合作与交流,有效地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想出不同想法。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自己归纳总结为三种方法: (1)长+宽+长+宽; (2)长x2+宽x2; (3)(长+宽)x2,最后又让学生们辩论交流,阐述哪种方法最优化?整个过程,是学生们用他们开 放的时间互相交流,从而在“说”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又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我在执教“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讲授535+98时,首先让两个学生表演顾客购物时情景: —个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个学生 扮演顾客,售货员已卖了535元的商品,一个顾客又买了一件98元的电饭锅,现在售货员一共卖了多少元?
  生:535+98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顾客没有刚好98元的零钱,只有整百的人民币,通常怎样付,售货员找回多少元?为什么这样做?
  生: (踊跃回答)98接近100元,顾客通常可能会付100元,售货员收到100元,多收了2元,因此应找回2元。
  师:你能用算式来描述这个过程吗?生:535+98=535+100-2=633 。经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这个简算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原来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挖掘生活的数学素材,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期刊
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会做人。因此,找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让思品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思品化,才能真正实现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一、 品德课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剖析源于生活的问题  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生活和围绕生活,才能引导生活、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达到回归生活、知行统一、学会做人的目的。  1.引导学生善于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教学方法的现象。”在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出错是他们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演绎别样精彩的课堂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创设情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一、创设信息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大力推广。教师力求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是我们发现: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