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那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出发,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差“优秀”二字,更牵涉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路一:中学教材中拣选的都是优秀的古诗文,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铭记,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思路二: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因此,补齐“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这块“短板”的任务,十分迫切。学生可搜集有关传统节目的古诗词开展诵读比赛活动,也可参加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还可利用节假日对民俗民风进行走访调查。这样,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在三点一线枯燥的学习生活之外找到不同于以往的激情。
思路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先想到“古板”“落后”或“久远”,解决这个思想问题。古诗词给人以精神慰藉,给人以行动的力量,可联系自身在学习古诗文中曾有的困惑,或结合其他同学的实际情况来作文,展现认识的变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功用。
思路四:从文体角度来讲,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挚,体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语言要生动深刻,切忌大话、空话、套话,切忌泛泛而谈。
如初遇,无诀别
◎游 畅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 题记
在学会了勇敢的同时,也学会了退缩;在学会了竞争的同时,也学会了放弃;在学会了奉承的同时,也学会了诋毁;在学会了微笑的同时,也学会了在夜深人静时安慰自己的灵魂。最残忍的是,当我们学会了去爱,却发现很多我们曾珍惜的人和物,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道路漫长且坎坷,我们当携一卷书,吟一首诗,带上前人的嘱托和教诲,稳健前行。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晓了他少年时的趣味课堂和欢乐的童年回忆;读《傅雷家书》,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明白了何为亲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懂得了何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观。承载传统文化的书,是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需要我们用心领悟,细细品味。
泛黄的纸张,经风吹,经雨淋,经日晒,却历久弥香。书伴生活逸花香,浅品香茗知书意,心中有书尽人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教给我们的涉世之法;“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处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教给我们发愤图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虽遭放逐却不改其心,屈原教给我们坚守信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屡次被贬,依然唱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浩歌,苏轼教给我们乐观旷达。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不能决定生死,但我们能决定如何度过每一天——徜徉于诗书的海洋,汲取向上的力量。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读懂一卷泛黄的老书,背诵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写一组吐露心声的美句,做一个文化传承的使者。岁月无言,时光温暖,让我们如初遇般珍惜传统文化,穿越季节的轮回,阅读千遍也不厌倦。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永不诀别。
铭记,就是一种传承!
【作者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4班)学生】
简评
本文突显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理解和传承。我们都不该忘记从哪里开始,也不该忘记为何而出发。主旨秉乘铭记文化精髓,汲取行动力量,铭记就是一种传承之宗旨,思路清晰,实乃佳作。
生生不忘源泉,久远方得流传
◎解连娜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中国古代多样的节日习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西方的一些节日却异常火爆,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忧思。
没有什么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清明的祭扫承载了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中秋的月圆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端午的粽子和龙舟寄托了后世子孙的爱国情怀,春节的鞭炮和对联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最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当人情越来越冷淡,人心越来越遥远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传统的节日来重温往日的温情?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负荷越来越大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饱含文化气息的节日来为心理减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机智的传统美德和古朴醇正、博大精深的民俗精神。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财富!
然而当今社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大地上日益红火,声势浩大。人们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金钱,它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挤占了传统节日的空间。思想麻木的人被西方文化迷惑,开始变得忘乎所以了。
那么,如何唤醒国人,补齐传统节日教育这块“短板”呢?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或诗会是个不错的选择。除了可以分类搜集整理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还可锻炼诵读能力,在充分体味古诗词跌宕激扬之美的同时,激发每个人內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当然,还可以成立调查小组,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采撷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如此一来,不仅能在三点一线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不同于以往的激情,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都清醒一下吧,西方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它毕竟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特色,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和珍藏。让我们携手唤回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吧!
【作者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4班)学生】
简评
作者不仅指出了传统节日之于国家的意义,更针对中学生之弊病找出了治病的良方,并倡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旨明确,引人深思。文章说理深刻,思想有见地。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平视”,“平”即平常、平等、平和;“视”即观察、看待;“平视”就是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人,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事物;即能更真切、客观地认识他人、自己乃至整个世界,它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正确解读了关键词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一: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思路二: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前提条件。
思路三:平视是审视自我的需要,是保持心理健康与平衡的基础。
思路四: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
思路五: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
今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那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对“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出发,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差“优秀”二字,更牵涉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路一:中学教材中拣选的都是优秀的古诗文,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铭记,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思路二: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因此,补齐“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这块“短板”的任务,十分迫切。学生可搜集有关传统节目的古诗词开展诵读比赛活动,也可参加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还可利用节假日对民俗民风进行走访调查。这样,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在三点一线枯燥的学习生活之外找到不同于以往的激情。
思路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先想到“古板”“落后”或“久远”,解决这个思想问题。古诗词给人以精神慰藉,给人以行动的力量,可联系自身在学习古诗文中曾有的困惑,或结合其他同学的实际情况来作文,展现认识的变化,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功用。
思路四:从文体角度来讲,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挚,体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语言要生动深刻,切忌大话、空话、套话,切忌泛泛而谈。
如初遇,无诀别
◎游 畅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 题记
在学会了勇敢的同时,也学会了退缩;在学会了竞争的同时,也学会了放弃;在学会了奉承的同时,也学会了诋毁;在学会了微笑的同时,也学会了在夜深人静时安慰自己的灵魂。最残忍的是,当我们学会了去爱,却发现很多我们曾珍惜的人和物,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道路漫长且坎坷,我们当携一卷书,吟一首诗,带上前人的嘱托和教诲,稳健前行。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晓了他少年时的趣味课堂和欢乐的童年回忆;读《傅雷家书》,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明白了何为亲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懂得了何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观。承载传统文化的书,是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需要我们用心领悟,细细品味。
泛黄的纸张,经风吹,经雨淋,经日晒,却历久弥香。书伴生活逸花香,浅品香茗知书意,心中有书尽人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周敦颐教给我们的涉世之法;“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处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教给我们发愤图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虽遭放逐却不改其心,屈原教给我们坚守信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屡次被贬,依然唱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浩歌,苏轼教给我们乐观旷达。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不能决定生死,但我们能决定如何度过每一天——徜徉于诗书的海洋,汲取向上的力量。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读懂一卷泛黄的老书,背诵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写一组吐露心声的美句,做一个文化传承的使者。岁月无言,时光温暖,让我们如初遇般珍惜传统文化,穿越季节的轮回,阅读千遍也不厌倦。花开成景,花落成诗,永不诀别。
铭记,就是一种传承!
【作者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4班)学生】
简评
本文突显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理解和传承。我们都不该忘记从哪里开始,也不该忘记为何而出发。主旨秉乘铭记文化精髓,汲取行动力量,铭记就是一种传承之宗旨,思路清晰,实乃佳作。
生生不忘源泉,久远方得流传
◎解连娜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中国古代多样的节日习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西方的一些节日却异常火爆,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忧思。
没有什么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清明的祭扫承载了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中秋的月圆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端午的粽子和龙舟寄托了后世子孙的爱国情怀,春节的鞭炮和对联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最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当人情越来越冷淡,人心越来越遥远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传统的节日来重温往日的温情?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负荷越来越大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饱含文化气息的节日来为心理减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机智的传统美德和古朴醇正、博大精深的民俗精神。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财富!
然而当今社会,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大地上日益红火,声势浩大。人们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金钱,它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挤占了传统节日的空间。思想麻木的人被西方文化迷惑,开始变得忘乎所以了。
那么,如何唤醒国人,补齐传统节日教育这块“短板”呢?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或诗会是个不错的选择。除了可以分类搜集整理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还可锻炼诵读能力,在充分体味古诗词跌宕激扬之美的同时,激发每个人內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当然,还可以成立调查小组,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采撷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如此一来,不仅能在三点一线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不同于以往的激情,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都清醒一下吧,西方的文化有其优点,但是它毕竟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特色,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品味和珍藏。让我们携手唤回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吧!
【作者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4班)学生】
简评
作者不仅指出了传统节日之于国家的意义,更针对中学生之弊病找出了治病的良方,并倡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旨明确,引人深思。文章说理深刻,思想有见地。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平视”,“平”即平常、平等、平和;“视”即观察、看待;“平视”就是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人,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事物;即能更真切、客观地认识他人、自己乃至整个世界,它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正确解读了关键词的内涵,文章的立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一: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思路二: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前提条件。
思路三:平视是审视自我的需要,是保持心理健康与平衡的基础。
思路四:平视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
思路五:平视也要有高度、有眼光,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