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写景散文的佳作,全文仅八十五字,言简而意丰。文章融描写与抒情为一体,欣赏本文写景的精妙是个重点,理解作者复杂的心绪则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音乐欣赏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情境中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在反复诵读和音乐配合下,学生很快入情入境,体会到文章背后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感悟作者如何将贬谪的悲凉与赏月的悠闲及心境的通达巧妙融合。
一、借助文言小笑话导入,化难为易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猜我紧张不紧张?
生:紧张。
师:我不是紧张,是激动。我为什么不紧张呢?大家想,这些老师是不是我的敌人啊?
生:不是。
师:还有一些老师,是省里的专家,这些专家是拿着砖头来砸我的吗?(笑声)
生:不是。
师:所以我有必要害怕吗?
生:没有。
师:这么多人来到我们的教室,同学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这么多远道而来的老师来听课,我们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话——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是啊,我们不仅不紧张,而且感到——
生:高兴。
师:好,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这些老师。(掌声)
师:这节课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幻燈片出示)
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
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幻灯片出示)
张生学车胤[yìn]囊萤读书,李生学孙康映雪读书。七月十五日正午,李生拜张生不遇,问其家人,答曰:“盖捉萤火虫去了。”至夜,张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捉萤未着,遂拜李生,见李生立于庭下,问:“月色明亮,何不读书?”答曰:“但今日天色,不像下雪光景耳。”
师:看不懂的不要笑。(生笑)
师:看来大家都看懂了。现在你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好,我们看看里面的几个文言词语,看看大家真的明白了吗?“盖”什么意思?
生:大概,表猜测。
师:好,奖励十分。谢谢。
生:谢谢老师。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特别有礼貌,接受奖励的时候用双手接,而且说“谢谢”,真好。
师:念——
生:想到。
师:户——
生:门。
师:但——
生:只是。
师:大家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文言文不仅不难,而且是有趣的。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学习吧,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
反思: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普遍对文言文有着畏难情绪。学生认为,一是难懂,二是难背。怎样化难为易呢?我发现,民国老课文中有较多浅近文言内容,这些文言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纯文言内容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有了这些思考,我决定借助明清浅近的文言小笑话,帮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让文言文的教与学变得有料、有味、有趣,实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课程标准。
二、寻找字句间的反常处,体会闲人
师:好,我们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谁来读一下?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
生:念无与为乐者,应该读lè,她读成了yuè。
师:我想这个同学一定是受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影响,把那个读音迁移到了这里,是不是呀?
生:嗯。
师:好,说明你是个有心的同学,迁移也是一个好的习惯,但特殊的读音一般注释中会标注,预习时可以查看一下。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师:下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握内容。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能理解的,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不是很明确是吧?这也是我们文中的一个重点句、难句。谁来解释一下?
生: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很好,这里我们还把原来的句子补充了一下。什么像积水空明呀?
生:月色。
师:很好,这是我翻译中常用的补充法。还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再提高一下朗读的要求,读出节奏。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生:符长燕。
师:好,有请。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大家有没有和他的停顿不一样的地方?
生:没有。
师:好,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书贵有疑,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疑问,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发言。(生交流) 生: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无与为乐者”,想到“无与为乐者”为什么又去找张怀民?
生:作者写月色写得这么优美,有什么作用?
师:哪一句写得美呀?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赏月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作者在结尾却有一种自嘲,为什么?
师: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说自己是闲人。
师:你认为“闲人”是自嘲,这就牵扯到“闲人”的含义了,我们一会再继续探讨。
生:作者为什么看到月色美就欣然起行?
生:作者遭遇如此悲惨,为什么还这么清闲?
师:你说他悲惨,你怎么知道他遭遇悲惨的?
生:我看了写作背景。
师:很好,你能联系写作背景,预习得很充分。这里也是牵扯到对“闲人”的理解了,我们一会继续探讨。
生:作者为什么没有睡觉?
(生笑)
师:为什么夜深了作者还难以入睡?
生:作者为什么说缺少像他两个这样的闲人?(板书:月、闲)
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闲人”有什么含义?
师:有的同学马上想到了。我们看看,你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含义?
生:清闲。
师:从字面上的理解,“閑人”就是清闲的人。(板书:清闲)还有吗?
生:悠闲。
师:清闲和悠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悠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悠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看到月色,就想出去欣赏一下,这是不是悠闲呀?
生:是。
师:好,请大家再讨论一下“闲人”背后有没有深层的含义。
(生交流)
生:结合背景,我感觉作者有一种孤独落寞的心情。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念无与为乐者。(板书:孤独)
生:我觉得“闲人”有闲情逸致的意思。
师:哦,何谓闲情逸致呢?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被贬后还能去欣赏美丽的月光。(板书:闲情逸致)
师:哦,能够欣赏月光的人是有闲情逸致的人。
师:我们来看苏轼在当时写的一首诗。(幻灯片出示)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yì)草盖雪堂,
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
(生读)
师:大家知道“东坡”别号的来历了吧?你说他当时的情况,生活中真的清闲吗?
生:政务清闲了,生活不清闲。
师:如此窘迫的生活状态,还有心情去看月亮,这就是——
生:闲情逸致。
师:他愿意不愿意过这种政务清闲的生活呢?你还感觉到了什么?
生:自我安慰。他在如此清苦的生活中,在被贬的孤独中,还有心情赏月。
师:赏月原来是一种自我安慰呀,这也许就是他自嘲的原因吧。你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去看过月亮呀?
生:没有。我会写下来,或者和好朋友谈心。
反思: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让“读”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指名读、齐读、推荐读,击节朗读、配乐朗读等环节,落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学贵存疑。须教无疑处生疑。从哪里提出疑问呢,古人有读书得间法,所谓得间,就是找到书中的间隙,读出“窍”来。
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中,我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差异、缝隙,以文解文。不仅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包办,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疑问,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优美的月色,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进行了追问,追问的提出,紧紧扣住了文章的核心,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内容,回扣了教学目标,也有效引领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有效引导。而追问不只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表现为教师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有效利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成。
三、通过配乐诵读小游戏,入情入境
师:为什么要去找张怀民呢?为什么不找王怀民、李怀民啊?
生:因为他们是朋友,怀民和他的处境差不多。
师: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呀!那么找张怀民找对了吗?
生:找对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怀民亦未寝。
师:一个“亦”足见两人有着相同的感触,所以写下了美丽的月色,在月色下他们得到了自我安慰,放下了世间的烦恼。放下,真的放下了吗?(幻灯片出示)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师:这是作者在元丰五年写的一首词。他忘却了吗?解脱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的情感变化,月色入户——
生:欣然。
师:念无与为乐者——
生:孤独。
师:与怀民庭中赏月——
生:悠闲。
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叹惜。
师:这一个“闲人”中有多少复杂微妙的情感呀。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出感情就容易把握了。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三首音乐,找三个同学各选一首,根据音乐的感情来读课文,好不好? 三名同学站到讲台上,各选一首朗读。
师:哪一首适合呀?
生:第二首。
师:为什么第一首和第三首不合适呀?
生:第一首过于欢快,第三首过于悲伤。
师:第一首曲子叫《花好月圆》,大家感觉这首过于欢快。第三首曲子是名曲《二泉映月》,大家感觉这首过于悲伤。第二首曲子叫《春江花月夜》,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曲子的艺术特征。(幻灯片出示)
《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
1.由静而动,由动而静
2.借景抒情,情寓于景
3.想象丰富,似真似幻
师:你觉得这首音乐与本文有哪些相通之处?
生:借景抒情。借月景,抒闲情。
生:想象丰富,似真似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光想象成水,水中还有藻、荇交错纵横。
师:似真似幻呢?
生:盖竹柏影也。前面都是想象,盖字回到了现实,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苏轼被贬黄州,长夜难眠。看到月色,他约好友张怀民一起来到了庭中漫步。两人默默无言,沐浴在这美好的月色中。那融融的月色洒落在他们的身上,那种感觉柔柔的、滑滑的。低头看脚下,脚下是一片清澈的湖水。什么被贬的辛酸,什么被陷害的愤懑,什么被流放的艰辛,什么无居无所的艰难;什么成功,什么成名;什么文豪,什么凡人……这一刻,这一切都如这水一般,空无一物。这水是如此的澄澈,那摇曳的水草,把个人的一切辛酸、快乐、烦恼、忧愁……都摇曳了个一干二净。如果我能停在此夜该有多么的好啊,我就能够“忘却营营”,我就能够“江海寄余生”了。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耳畔传来树叶“沙沙”的声响。再睁开眼睛一看,这哪里是水草呀,这分明是竹柏的影子呀!
(生沉醉其中,不忍睁开眼睛。)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师:同样是面对月亮,人们的感受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真正决定心情的是月亮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
生:是自己的心态。
师:透过月亮,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你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板书: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
生:乐观,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挫折。
生:坚强,正确认识人生的乐和悲。
生:积极去面对人生的态度。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课文,要读出感情的变化。大家来推荐一名同学。
生:陈纪欣。(生读)
师:陈纪欣,纪念的纪,欣然的欣,是吧?
生:是。
师:老师刚才写了两句诗,来总结这节课。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听了你的名字,我又加了两个字。(师板书)
生:纪行长夜两闲人,欣然月洗一片心。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苏轼的美好祝愿——(幻灯片出示)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也祝愿同学们能够和月亮一起圆满,圆满青春的梦想。
谢谢大家,再见。
反思:配乐朗诵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教师直接为学生指定音乐,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文章情感的联系。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自选音乐并根据所选音乐的感情读课文。我预设了三种音乐,分别是《花好月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游戏的目的,一是具有未知性,音乐的名称是隐藏的,选到哪个就要用哪个音乐的情绪来朗诵,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情绪的朗读中,判断哪一种更适合。二是音乐具有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结合音乐,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想象。让学生真切地深入文本,达到与作者的深层共鸣。
借趣而入,反复诵读,文乐相谐。这节课,我们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帶领学生一起穿越时空,追寻苏轼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的足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文中“月”洗涤我一片凡心,感谢这曲中“月”带领我们入情入境,在月光下,和苏轼一起,与宇宙对话,与自我对话,感受了中国情怀,增长了中国精神,融入了中国灵魂。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借助文言小笑话导入,化难为易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猜我紧张不紧张?
生:紧张。
师:我不是紧张,是激动。我为什么不紧张呢?大家想,这些老师是不是我的敌人啊?
生:不是。
师:还有一些老师,是省里的专家,这些专家是拿着砖头来砸我的吗?(笑声)
生:不是。
师:所以我有必要害怕吗?
生:没有。
师:这么多人来到我们的教室,同学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这么多远道而来的老师来听课,我们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话——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是啊,我们不仅不紧张,而且感到——
生:高兴。
师:好,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这些老师。(掌声)
师:这节课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幻燈片出示)
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
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幻灯片出示)
张生学车胤[yìn]囊萤读书,李生学孙康映雪读书。七月十五日正午,李生拜张生不遇,问其家人,答曰:“盖捉萤火虫去了。”至夜,张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捉萤未着,遂拜李生,见李生立于庭下,问:“月色明亮,何不读书?”答曰:“但今日天色,不像下雪光景耳。”
师:看不懂的不要笑。(生笑)
师:看来大家都看懂了。现在你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好,我们看看里面的几个文言词语,看看大家真的明白了吗?“盖”什么意思?
生:大概,表猜测。
师:好,奖励十分。谢谢。
生:谢谢老师。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特别有礼貌,接受奖励的时候用双手接,而且说“谢谢”,真好。
师:念——
生:想到。
师:户——
生:门。
师:但——
生:只是。
师:大家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文言文不仅不难,而且是有趣的。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学习吧,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
反思: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普遍对文言文有着畏难情绪。学生认为,一是难懂,二是难背。怎样化难为易呢?我发现,民国老课文中有较多浅近文言内容,这些文言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纯文言内容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有了这些思考,我决定借助明清浅近的文言小笑话,帮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终,让文言文的教与学变得有料、有味、有趣,实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课程标准。
二、寻找字句间的反常处,体会闲人
师:好,我们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谁来读一下?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
生:念无与为乐者,应该读lè,她读成了yuè。
师:我想这个同学一定是受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影响,把那个读音迁移到了这里,是不是呀?
生:嗯。
师:好,说明你是个有心的同学,迁移也是一个好的习惯,但特殊的读音一般注释中会标注,预习时可以查看一下。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齐读)
师:下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握内容。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能理解的,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句话的意思你不是很明确是吧?这也是我们文中的一个重点句、难句。谁来解释一下?
生: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很好,这里我们还把原来的句子补充了一下。什么像积水空明呀?
生:月色。
师:很好,这是我翻译中常用的补充法。还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再提高一下朗读的要求,读出节奏。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生:符长燕。
师:好,有请。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大家有没有和他的停顿不一样的地方?
生:没有。
师:好,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书贵有疑,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疑问,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发言。(生交流) 生: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无与为乐者”,想到“无与为乐者”为什么又去找张怀民?
生:作者写月色写得这么优美,有什么作用?
师:哪一句写得美呀?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赏月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作者在结尾却有一种自嘲,为什么?
师: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说自己是闲人。
师:你认为“闲人”是自嘲,这就牵扯到“闲人”的含义了,我们一会再继续探讨。
生:作者为什么看到月色美就欣然起行?
生:作者遭遇如此悲惨,为什么还这么清闲?
师:你说他悲惨,你怎么知道他遭遇悲惨的?
生:我看了写作背景。
师:很好,你能联系写作背景,预习得很充分。这里也是牵扯到对“闲人”的理解了,我们一会继续探讨。
生:作者为什么没有睡觉?
(生笑)
师:为什么夜深了作者还难以入睡?
生:作者为什么说缺少像他两个这样的闲人?(板书:月、闲)
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闲人”有什么含义?
师:有的同学马上想到了。我们看看,你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含义?
生:清闲。
师:从字面上的理解,“閑人”就是清闲的人。(板书:清闲)还有吗?
生:悠闲。
师:清闲和悠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悠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悠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看到月色,就想出去欣赏一下,这是不是悠闲呀?
生:是。
师:好,请大家再讨论一下“闲人”背后有没有深层的含义。
(生交流)
生:结合背景,我感觉作者有一种孤独落寞的心情。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念无与为乐者。(板书:孤独)
生:我觉得“闲人”有闲情逸致的意思。
师:哦,何谓闲情逸致呢?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被贬后还能去欣赏美丽的月光。(板书:闲情逸致)
师:哦,能够欣赏月光的人是有闲情逸致的人。
师:我们来看苏轼在当时写的一首诗。(幻灯片出示)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yì)草盖雪堂,
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
(生读)
师:大家知道“东坡”别号的来历了吧?你说他当时的情况,生活中真的清闲吗?
生:政务清闲了,生活不清闲。
师:如此窘迫的生活状态,还有心情去看月亮,这就是——
生:闲情逸致。
师:他愿意不愿意过这种政务清闲的生活呢?你还感觉到了什么?
生:自我安慰。他在如此清苦的生活中,在被贬的孤独中,还有心情赏月。
师:赏月原来是一种自我安慰呀,这也许就是他自嘲的原因吧。你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去看过月亮呀?
生:没有。我会写下来,或者和好朋友谈心。
反思: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让“读”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指名读、齐读、推荐读,击节朗读、配乐朗读等环节,落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学贵存疑。须教无疑处生疑。从哪里提出疑问呢,古人有读书得间法,所谓得间,就是找到书中的间隙,读出“窍”来。
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指导中,我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差异、缝隙,以文解文。不仅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包办,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疑问,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优美的月色,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进行了追问,追问的提出,紧紧扣住了文章的核心,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文章内容,回扣了教学目标,也有效引领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有效引导。而追问不只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表现为教师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有效利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成。
三、通过配乐诵读小游戏,入情入境
师:为什么要去找张怀民呢?为什么不找王怀民、李怀民啊?
生:因为他们是朋友,怀民和他的处境差不多。
师: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呀!那么找张怀民找对了吗?
生:找对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怀民亦未寝。
师:一个“亦”足见两人有着相同的感触,所以写下了美丽的月色,在月色下他们得到了自我安慰,放下了世间的烦恼。放下,真的放下了吗?(幻灯片出示)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师:这是作者在元丰五年写的一首词。他忘却了吗?解脱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的情感变化,月色入户——
生:欣然。
师:念无与为乐者——
生:孤独。
师:与怀民庭中赏月——
生:悠闲。
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叹惜。
师:这一个“闲人”中有多少复杂微妙的情感呀。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出感情就容易把握了。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三首音乐,找三个同学各选一首,根据音乐的感情来读课文,好不好? 三名同学站到讲台上,各选一首朗读。
师:哪一首适合呀?
生:第二首。
师:为什么第一首和第三首不合适呀?
生:第一首过于欢快,第三首过于悲伤。
师:第一首曲子叫《花好月圆》,大家感觉这首过于欢快。第三首曲子是名曲《二泉映月》,大家感觉这首过于悲伤。第二首曲子叫《春江花月夜》,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曲子的艺术特征。(幻灯片出示)
《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
1.由静而动,由动而静
2.借景抒情,情寓于景
3.想象丰富,似真似幻
师:你觉得这首音乐与本文有哪些相通之处?
生:借景抒情。借月景,抒闲情。
生:想象丰富,似真似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光想象成水,水中还有藻、荇交错纵横。
师:似真似幻呢?
生:盖竹柏影也。前面都是想象,盖字回到了现实,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好,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苏轼被贬黄州,长夜难眠。看到月色,他约好友张怀民一起来到了庭中漫步。两人默默无言,沐浴在这美好的月色中。那融融的月色洒落在他们的身上,那种感觉柔柔的、滑滑的。低头看脚下,脚下是一片清澈的湖水。什么被贬的辛酸,什么被陷害的愤懑,什么被流放的艰辛,什么无居无所的艰难;什么成功,什么成名;什么文豪,什么凡人……这一刻,这一切都如这水一般,空无一物。这水是如此的澄澈,那摇曳的水草,把个人的一切辛酸、快乐、烦恼、忧愁……都摇曳了个一干二净。如果我能停在此夜该有多么的好啊,我就能够“忘却营营”,我就能够“江海寄余生”了。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耳畔传来树叶“沙沙”的声响。再睁开眼睛一看,这哪里是水草呀,这分明是竹柏的影子呀!
(生沉醉其中,不忍睁开眼睛。)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师:同样是面对月亮,人们的感受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真正决定心情的是月亮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
生:是自己的心态。
师:透过月亮,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你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板书: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
生:乐观,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挫折。
生:坚强,正确认识人生的乐和悲。
生:积极去面对人生的态度。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课文,要读出感情的变化。大家来推荐一名同学。
生:陈纪欣。(生读)
师:陈纪欣,纪念的纪,欣然的欣,是吧?
生:是。
师:老师刚才写了两句诗,来总结这节课。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听了你的名字,我又加了两个字。(师板书)
生:纪行长夜两闲人,欣然月洗一片心。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苏轼的美好祝愿——(幻灯片出示)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也祝愿同学们能够和月亮一起圆满,圆满青春的梦想。
谢谢大家,再见。
反思:配乐朗诵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教师直接为学生指定音乐,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文章情感的联系。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自选音乐并根据所选音乐的感情读课文。我预设了三种音乐,分别是《花好月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游戏的目的,一是具有未知性,音乐的名称是隐藏的,选到哪个就要用哪个音乐的情绪来朗诵,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情绪的朗读中,判断哪一种更适合。二是音乐具有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结合音乐,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想象。让学生真切地深入文本,达到与作者的深层共鸣。
借趣而入,反复诵读,文乐相谐。这节课,我们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帶领学生一起穿越时空,追寻苏轼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的足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文中“月”洗涤我一片凡心,感谢这曲中“月”带领我们入情入境,在月光下,和苏轼一起,与宇宙对话,与自我对话,感受了中国情怀,增长了中国精神,融入了中国灵魂。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