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索、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学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及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巴掌握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我通过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轻而易举地计算出来了。接着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同样要求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这时学生觉得无能为力不知怎样计算了,从而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用的,需耍有新的知才行。由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于是学生兴趣勃勃拿出预先准备的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摆弄起来,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拼成长方形。配合老师的引导观察,终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在知识的应用中,创设激励情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8×78+92×7 8”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1)“11X 69+25×69+64×69” 、 (2)“99×54+54” 、 (3)“1 01×35.7- 35.7”、(4) “32×46+75×32-- 31x 32”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xc+bx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刭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1)是属于(11+ 25+64) 个69的反用,(3)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真棒”的信心。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再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摆成一个组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有时不是不会,而是不知怎么表达。一次我指定一位女网学回答我提的问题,可她除了嘴巴动,一点声音也没有。我耐心地鼓励她发出声音,再鼓励她把话说给全班同学听到。从那以后,老师提问,她也敢回答问题了。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数学课上,让学生多一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也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
四、运用现代手段,多层次增加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各种感观刺激。
多媒体软件或课件,让我们把数学知识分解成直观形象的元素,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必须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入手。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定会找到更多、更好提高学生学数学兴趣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巴掌握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我通过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轻而易举地计算出来了。接着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同样要求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这时学生觉得无能为力不知怎样计算了,从而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用的,需耍有新的知才行。由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于是学生兴趣勃勃拿出预先准备的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摆弄起来,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拼成长方形。配合老师的引导观察,终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在知识的应用中,创设激励情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8×78+92×7 8”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1)“11X 69+25×69+64×69” 、 (2)“99×54+54” 、 (3)“1 01×35.7- 35.7”、(4) “32×46+75×32-- 31x 32”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xc+bx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刭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1)是属于(11+ 25+64) 个69的反用,(3)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真棒”的信心。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再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摆成一个组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有时不是不会,而是不知怎么表达。一次我指定一位女网学回答我提的问题,可她除了嘴巴动,一点声音也没有。我耐心地鼓励她发出声音,再鼓励她把话说给全班同学听到。从那以后,老师提问,她也敢回答问题了。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数学课上,让学生多一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也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
四、运用现代手段,多层次增加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各种感观刺激。
多媒体软件或课件,让我们把数学知识分解成直观形象的元素,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必须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入手。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定会找到更多、更好提高学生学数学兴趣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