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的进程”:让思维不“掉线”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化学习”中,“连续性的进程”主要是指,在教师“低介入”“弱控制”,保证学生少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地图”(学习单),围绕“相协商的目标”,展开“负责任的对话”,从而持续推进学习过程,长时间地保持思维发生,获得“涌现性的生成”。它具有“长链条”“自组织”“进阶性”等特征。其支持策略有:合理设计“学习地图”;科学打造共学团队;针对指导共学深入。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学习进程;连续性;“学习地图”;共学团队
  一、“社会化学习”需要“连续性的进程”
  在当下的课堂中,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很多教师会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学生学习的一般或应然情况,设计线性和相对封闭的过程,然后通过“高介入”“强控制”,比如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捕捉与自己预设一致的学生生成(若没有,则直接阻断、牵引甚至告知),带领学生完成这一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剪对称图形》一课片段如下:
  师看到老师剪出了这些对称图形,小朋友们肯定也想自己试一试。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问问你们:能不能剪出来啊?
  生能。
  师前后几个同学互相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们一张纸,你们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来呢?
  (学生讨论不到2分钟。)
  师好,停止。谁愿意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生先把纸对折……
  (教师请2名同学重复说。)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方法行不行啊?
  生行。
  师其实啊,这张纸对折以后,画好你要剪的图形的一半,(同步演示)再用剪刀按你画的线路剪下来,我们就能得到对称图形。(出示图形)看看这是什么啊?
  生衣服。
  师你想剪什么?
  生我想剪一棵树。
  师可以的。你会先把纸……再用笔画树的……最后用剪刀……行,你照自己说的去试试,看能不能剪出一棵对称的小树。
  (学生活动。)
  师我们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先把纸对折,再画出半个图形,最后用剪刀仔细地剪下来,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了。
  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一种不正常或者说虚假的同质化。这样的连续(乃至流畅)和完整(乃至精彩)只是从教师以及少数“学优生”的视角看到的,也是只有教师以及少数“学优生”能感受到的。多数学生在努力“配合”教师,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被干预、被灌输)、抽离的(少参与、少体验),没有自主建构,缺少个体差异;是不连续的(割裂的)、不完整的(破碎的),没有联系,缺少结构,因而是低质而低效的、浅表而单一的。
  而作为合作学习的拓展和深化,我们倡导的“社会化学习”则给了学生半节课左右的组内共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质疑、交流、讨论。其中教师的“暂时缺席”还给了学生“高度自治”的学习空间,保证了学生主动卷入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连续性的进程”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连续性”这一概念源自对流体运动现象的描述:当流体在密闭导管中稳定流动且没有增减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管每一截面的流体质量均相等,此种现象称为“流体运动的连续性”。
  我们认为,这种对“连续性”的理解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高度吻合。“社会化学习”中,“连续性的进程”主要是指,在教师“低介入”“弱控制”,保证学生少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地图”(学习单),围绕“相协商的目标”,展开“负责任的对话”,从而持续推进学习过程,长时间地保持思维发生,获得“涌现性的生成”。
  “连续性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任务以及思维上的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保证了学习任务能够连续地展开,不至于被外部力量打断与分割。任务上的连续性则需要思维的连续性,尤其是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即便遇到错误、挫折和困难,仍然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来自我克服,以保证思维能够连续地展开。思维上的连续性则可以助力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由零散走向完整,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跃升。
  (二)特征
  1.“长链条”。
  “长链条”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环环相扣的链式结构,学习任务附着在长长的链条上。从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一般性研究路径)的课前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到完全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的共同学习,再到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学生质疑深化为主的师生(全班)交流学习,最后到激活兴趣基础上的课后延伸学习(社群互助的深度探究),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自组织”。
  “自组织”就是“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就可以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协同而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社会化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会受到教师过多的干预,也不会过度依赖小组中的个别学生。初始阶段,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可能无序、缺乏交流、难以深入。但是,只要给予信任,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包括习惯培养、规则遵守等),学习小组可以逐渐地自发形成相对有序的学习过程:通过协商,完善学习目标;通过对话,完成学习任务,指向核心问题,迈向深度思考;基于情感,努力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同时,“自组织”的行为有效地锻炼了团队每个成员的社会性素养。
  3.“进阶性”。
  少了外界因素干扰的“连续性的进程”能触发“涌现性的生成”,不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能让学生在质疑深化和课后延伸学习中充分完成学习进阶。
  三、“连续性的进程”的支持策略
  要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连續性的进程”,教师不能简单放手,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支持策略。   (一)合理设计“学习地图”
  “学习地图”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元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共同学习等的基础。“社会化学习”中,教师“低介入”“弱控制”,所以更要合理设计学习单,为学生提供环环相扣、逻辑连贯的学习任务串(学习任务的“长链条”),让学生沿着其中的学习路径(线索)实现学习的“连续性的进程”。
  我们设计的学习单通常包括四个板块:“我的目标”“我的研究”“组内过关”“当堂检测”。“我的目标”板块,呈现基于课标、教材与教参,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的学习目标。“我的研究”板块,呈现基于学习目标和学习基础的适度开放、由浅入深的多个关联的学习任务,并特别注意让学生留下思考痕迹;同时,包含“我的提问”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及时记录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中未解决、有困惑、有争议的问题,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真正实现思维的连续性。“组内过关”板块,通常呈现与之前的学习任务难度适配的变式问题,检测组内共学的效果。而“当堂检测”板块,通常是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于检测本课学习的效果。其中,前两个板块的设计最为关键。
  例如,《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笔者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能够利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此设计的主要学习任务如下:
  1.如图1所示,三角尺和练习本,哪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记录你的方法。
  2.比较下面两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的?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7.96○8.320.13○0.129
  3.两个小数如何比较大小?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把比较的方法记录下来吗?
  4.有人说:“大于0.3、小于0.6的小数只有2个。”你同意吗?把你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写下来。
  这里,学习目标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也给了学生一定的协商调整空间。第一个学习任务明指第一个学习目标,暗含第二个学习目标;具有现实的背景,易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理解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第二个任务抛去生活情境,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三个任务进一步抽象,让学生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第四个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辨析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几个学习任务相互关联,推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连续发展。
  (二)科学打造共学团队
  “社会化学习”中,要实现“连续性的进程”,还需要科学打造共学团队(学习小组)。尤其是“社会化学习”的初期,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形成团队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能“自组织”。
  首先,成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有效的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是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靠,能够在独立思考准备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同商议,建立组内共学的规则;同时,为了促使学生遵守规则,可以建立评价反馈(激励)机制。例如,我校五年级学生建立的组内共学以及积分奖励规则如下页表1所示。
  其次,良好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每个个体适切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基于学习单
  表1组内共学以及积分奖励规则
  类型加分项分值扣分项分值学习单认真完成1缺项1提出好问题1——补充完善1——团队共学全员在线1组员游离1有效对话1发生冲突2全班交流1——作业表现作业优星1未交作业1及时订正1未及时订正1的自主学习给予具体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明白:完成每个任务都需要清晰准确、直观形象,让他人一看就懂,需要多元的方法和发散的想法,给他人更多的启发。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基于自主学习成果的组内共学给予示范和指导:可以录下一些小组共学的视频,分类整理后放给学生看,通过分析点评和组织交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小组共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怎样改进(如某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某个组员还应该做什么等);还可以直接介入小组共学,指导具体细节(如交流的顺序,讲解时学习单的位置、手上的动作,如何倾听,如何提问等)。
  最后,良好的合作学习还特别需要团队领袖(组长)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教师首先要让选出来的组长明白好的组长需要具备的特质:能组织好组内共学,能在组内起到引领作用,能调动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能尊重和帮助每一个组员,能为组员着想(甚至放弃自身利益),等等。其次同样要对组长的行为(如组织、引领、调动,讲解、提问、点评等)作出具体示范和指导。必要时,可以给予组长一定的奖励。
  (三)针对指导共学深入
  “社会化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共同学习,依然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认识不到的地方。因此,教师还需要在保证学生学习“连续性的进程”少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学习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真正具有“进阶性”。
  一方面,共学环节的最后,每个小组提交的问题(课前自学未解决的和课上共学新生成的问题)往往十分庞杂。对此,在质疑深化环节,教师需要快速选出核心问题,找到共性问题,联结零散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浅表或研究跑偏的情况。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各个小组都上报了自己的问题:圆的直径决定它的大小吗?为什么井盖都是圆形的?圆为什么有直径、半径和圆心?圆的圆心是圆的正中心吗?圆的直径能代表圆的大小吗?如果把圆的圆心藏起来,还能把直径、半径量出来吗?圆的稳定性强吗?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圆可以不用圆规画吗?圆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对此,教师选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质疑深化:如果把圆的圆心藏起来,还能把直径、半径量出来吗?圆可以不用圆规画吗?为什么井盖(车轮)都是圆形的?这些问题是指向数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寻找圆心以及画圆需要动手操作,多次对折或科学测量以及另换工具都能帮助学生体会“圆,一中同长”的本质,而井盖(车轮)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质疑深化环节的时间是有限的,面对共学环节的大量生成性资源,肯定还有一些好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此时,教师需要激励、引导,让学生在课后持续研究,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最有价值的问题整合到作业任务中,让学生完成;将不太核心但仍有价值的问题交给提出问题的小组,让他们深度研究后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在班级“问题墙”上,供其他小组学习,而如果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在后面补充,从而形成“问题漂流”;将与后续学习内容关系特别密切的问题暂时搁置,延后处理,转化为后续教学的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帆.微時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其他文献
小T是个转学生,长相清秀,身高比同龄人矮半头。也许是刚从老家转到陌生环境的原因,她始终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交往。刚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刚到新环境不适应,但一学期下来,她连班级的集体活动都不主动参加,春游、秋游,课间活动、伙伴游戏……总是离大家远远的,一个人待在教室里看书。对待小伙伴的邀请,总是“纹丝不动”。  小T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  义卖节那天,其他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参与活动,只有小T安静地坐在座
期刊
《我的第一本书》是牛汉先生回忆20世纪初期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父子之间、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也抒发了自己对那个苍凉而遥远年代的风物人情的独特感受,文章亦庄亦谐,感情真挚亦不乏妙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用“知识改变命运”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许多执教者也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来诠释乔元贞的人生启示。但细读文本,似乎并不尽然。  一、二黄
期刊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究的最根本、最核心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和目标,“怎么教”指向教学方法和路径;唯有把握好平衡关系,将二者有机无痕地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认识多边形》一课为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教学生学“本质”“过程”和“思想”;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认识多边形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
期刊
摘要: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也能简单运用。但是,如果站在深度学习、教书育人的角度思考,就要求教师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为此,要理解课标与教参的教学要求和建议,系统认识教学内容(课题),深入分析问题情境,适当拓展例、习题,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知识系统问题情境例题变式学生主体函数的表示  作为数学教研员,笔者经常听评常态的数学课。
期刊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数学教学有四重关于“然”的境界:第一重是“知其然”的境界,就是教知识,教解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题目,先让学生做上几遍,混个脸熟;第二重是“知其所以然”的境
期刊
《滕王阁序》是千古佳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秋日登临了洪都府的名胜滕王阁,参加了一场名流聚集的盛会,当场写了这篇文章。  全文谋篇布局,都紧扣原题,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洪都府雄伟的地势、游历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洪府”;第二部分,描绘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秋日”“登滕王阁”;第三部分,描写宴会并
期刊
摘要:教材内容是习题编制最好的资源。生物教材中的插图一般包括结构图、过程图、实验图、概念图等。教师可以利用过程图编制习题,以简化课堂;利用实验图编制习题,以激活思维;利用概念图编制习题,以串联知识。  关键词:教材插图习题编制过程图实验图概念图  教材内容是习题编制最好的资源。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正文、插图、习题、补充资料等入手,挖掘出可用的素材,并且針对这些素材,思考有哪些地方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存在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它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和知识发展主线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
期刊
一、教学实录  (一)初识标题,始悟情感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谁来给我们说一说这首元曲的标题?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后面的“秋思”才是题目。  师非常好!我们就先来解题,“秋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
期刊
一、常规的教学:更多地基于教材  (一)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该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苏教版教材,并且翻阅了人教版教材作为参考。  我发现,苏教版教材中,例5(如图1)明确告知学生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要求学生涂色表示出14、34、44、54;例6(如图2)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