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阁·作佳赋·抒感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王阁序》是千古佳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秋日登临了洪都府的名胜滕王阁,参加了一场名流聚集的盛会,当场写了这篇文章。
  全文谋篇布局,都紧扣原题,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洪都府雄伟的地势、游历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洪府”;第二部分,描绘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秋日”“登滕王阁”;第三部分,描写宴会并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饯”;第四部分,叙述自己的遭遇以及作赋的原因,紧扣“别”“序”。全文脉络清晰,层次井然: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丝丝入扣。
  南昌,是汉代豫章郡的郡治;唐代改豫章郡为洪州,在南昌设立都督府,所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这句话点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翼”“轸”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地上的州郡,使它们互相对应,南昌就在翼、轸二宿之间。这里的地理上靠近衡山和庐山,拥有众多的湖泊,紧邻蛮荆(现在的湖南、湖北)、瓯越(今浙江一带)——“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就有陈蕃接待徐孺子的佳话。在这个富有灵秀之气的所在舉行的盛会,宾主都是一方才俊。主人是都督阎某,声望很高,新州刺史宇文途经此地也暂时留了下来。正逢旬休之日,高朋满座,嘉宾云集。“腾蛟起凤”赞美的是文坛词宗孟学士的诗文,“紫电青霜”则形容座中王将军胸中的韬略。而“我”因为父亲在南方交趾做官,前往探望,机缘巧合,途经胜地,又列席盛宴,年纪轻轻的王勃,倍感三生有幸。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滕王阁所在的洪州,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自然特征,包括历史、天文、地理、物产等方面;另一个是人文特征,在历史上就有“陈蕃挂榻”的典故,今天参与宴会里面的人,不论是宾还是主,都是一地之俊杰。作者用了很多的词汇来赞美他们,“尽东南之美”“雅望”“懿范”“胜友”“腾蛟起凤”“紫电青霜”。一言以蔽之,就是——此地人杰地灵,此会嘉宾云集。
  此时正是深秋九月,雨后的积水已干,寒冷的潭水很清,四野的烟火凝结,傍晚的山色青紫。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间遍访风景,终于来到了当年唐高祖之子滕王修建的滕王阁,看到了阁前的长洲。在楼阁下,仰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登临之后,俯视——“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举目远眺——“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打开绘有纹饰的阁门,俯视雕梁画栋的屋脊,山野平原尽收眼底,河流湖泊惊人眼目。满眼望去,一派富贵繁荣景象——“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这时,乌云消散,大雨初歇,天空明朗。落霞好像和孤鹜一齐飞起,秋天的江水和长空同为一色。天色渐暗,耳边响起悠扬的船歌,是渔夫打渔回来了,清寒的空气里传来雁阵的叫声,大雁也来此地越冬了。
  第二自然段,作者为赴盛宴,入深山,趋名楼,登高阁,正面描写了楼阁之壮丽及山川之胜景。此段文字,角度多变化,仰视、俯瞰、远眺、近观相结合,表现了滕王阁的耸峙、山川的胜景和百姓的富足。秋天的深山,色彩十分丰富——“紫”“翠”“丹”“青”“黄”,仿佛油画一般,再点缀些生灵,则更显灵动——“鹤汀凫渚”“孤鹜”“雁阵”。而且作者既写了看到的景色,还发挥想象,由听觉联想到目力之外的景色——“彭蠡之滨”“衡阳之浦”。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千古名句,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画卷。
  到了第三自然段,宴会终于开始了,怀远俯视,胸襟舒畅,兴致飞扬,伴着笙箫和美妙的歌声。作者连用4个典故来说明此次宴会气氛之好,与会者才华之高。“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天的集会与睢园竹林之会一样,都是盛大风雅之事,其气势文采远远超过陶渊明那样的隐逸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朱华”原指荷花,这里代指文采,今日聚会中的才子文人,像当年建安时期邺下曹氏父子身边聚集的文士一样,文采风流,超过了临川内史谢灵运。如此良辰美景,难得贤主嘉宾,极目远眺,天高地迥,忽感宇宙之无穷;尽情欢娱,兴尽悲来,明了盛衰自有定数。回望刚刚离开的长安城,如在日下,遥望即将要去的吴会又远在云中。南海是深不可测,昆仑山上的天柱高不可及,北极星又何其遥远。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天柱”“北辰”都指朝廷,自己现在已是“失路之人”“他乡之客”,怀念长安和朝廷,期待皇帝的召见。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帝阍”语出屈原《离骚》,这里指朝廷;贾谊被迁谪至长沙,四年之后被文帝召回长安,召见于宣室之中。时运不济,命途多磨难,冯唐、李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贾谊、梁鸿两人的故事,说明并非没有圣主,没有明时,不过是君子安于贫困,豁达之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因此,年纪越大,志气越加旺盛,怎可在白发时改变初衷?处境越是清贫情操越是坚定,绝不放弃自己的凌云壮志。然后,又用了一个《晋书·吴隐之传》中的典故,表示自己是个有操守的人,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保持高洁——“酌贪泉而觉爽”;用《庄子·外物》里的典故,表明处于困境而不改乐观——“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然很远,乘风可以到达;早晨过去了,珍惜黄昏仍为时不晚——这里用早晨、黄昏来比喻人生的青春年少和年老迟暮。孟尝君心存高洁,可惜空怀一腔报国之心;阮籍为人不羁,怎么能效仿他车至穷途后的哭泣!从“老当益壮”“青云之志”开始,之后又用了4个典故,笔锋回转,表明了自己的操守、志向以及处境困顿却并不自暴自弃。
  此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际遇的感慨。此景此情,真是尽善尽美,有歌乐之美,人文荟萃之美。但是兴尽悲来,尽善尽美之中想到了人生的不完美:一是天高地远,人生短暂,孤独失意;二是怀才不遇,明主难求;三是人生多艰,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四是矢志不移,志向高远。其中虽夹杂着些许悲观的情绪,但并不因年华逝去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如果说第一段是“起”,第二段是“承”,那么第三段就是“转”,而第四、第五两段就是“合”。
  王勃一介书生,已到了二十岁的年纪,却无法像终军一样请缨杀敌;空有投笔从戎之志和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现在不远万里,前往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也还能作为孟母的贤德邻舍。将来到了父亲面前,聆听教诲;今天早晨有幸踏上龙门,拜会各位,有幸能参加宴会,被都督阎公接纳比作登龙门。下文紧接着又用了两个典故,“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如果得不到杨得意的推荐,即使是司马相如,也只得抚摸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而空自叹息了;“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遇见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就不以弹奏流水之曲而自感惭愧了。这两个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伯乐是多么的重要。
  第四自然段,行文思路是这样的:“我”虽空有一腔豪情,但无报国之门,现在“我”将前往侍奉父亲,过晨昏定省的生活,这之前的最后一段时光,“我”竟有幸参加了阎公的宴会,遇到了在座的各位,真是幸甚幸甚啊!
  第五自然段,作者感慨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所以要留下诗文以作纪念,与众人共勉。
  最后的诗也耐人寻味。“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耸气势,“罢”,当年的歌舞升平,现在已经停歇,徒留高阁在江边沾染湿气,只有云雨来拜访;“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时光悠悠,物换星移,人事变迁,当年的滕王今天又在哪呢?唯有永恒的江水东流不尽。此诗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综上,《滕王阁序》一文匠心独运,语言优美,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整齐而又错综,是一气呵成的。它意境开阔高远、胸怀天地,既有士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又有振作进取的豁达,是值得后人好好品读的千古佳赋。
其他文献
摘要: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资源的基本流程是:用学习任务引出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发现与收集资源;对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引领学生运用资源进行学习。以这样的视角观察《理想的风筝》一课,得出的结论是:(1)要提高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学习资源的意义;(2)要灵活运用好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流程;(3)要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水平。  关键词:观察报告语文教学学习资源开发利用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相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会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教学《年、月、日》,通过提前预习、谈话导入,与学生互动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帮助他们搭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推进思维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相关学习进行反思,促进认知深化。  关键词:预热体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应该是不断数学化的过程。教师教学可以根据布鲁纳的“从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认知理论,设计数学化的过程。其中,特别需要重视半具体、半抽象的表象操作的中介作用。教学《数图形的学问》一课时,尝试充分利用表象,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得到如下教学启示:情境设置要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启发式教学不会过时;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化;表象;《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出现的机械识记、繁琐分析等流弊甚多,学生学得不厌其烦,所得了了。为克服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可借助“还原”策略,从有趣记忆、深入理解、诵读积累等处入手,在学生心中埋下经典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有趣记忆深入理解诵读积累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历来流行“三怕”的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怕”是因其学习有困难,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得不到收获的愉悦感。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充满智趣
期刊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教学以探究文明与环境的关系为突破口,分“‘挑战’和‘应战’——人与环境”“蔚蓝色的希腊——海洋文明”“执干戈以卫社稷——希腊的公民与城邦”三个板块推进,在客观分析古希腊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以相关史料为依托,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工商航海业、民主制度和民族精神等关系。  关键词:史料问题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期刊
小T是个转学生,长相清秀,身高比同龄人矮半头。也许是刚从老家转到陌生环境的原因,她始终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交往。刚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刚到新环境不适应,但一学期下来,她连班级的集体活动都不主动参加,春游、秋游,课间活动、伙伴游戏……总是离大家远远的,一个人待在教室里看书。对待小伙伴的邀请,总是“纹丝不动”。  小T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  义卖节那天,其他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参与活动,只有小T安静地坐在座
期刊
《我的第一本书》是牛汉先生回忆20世纪初期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父子之间、同学之间浓浓的情谊,也抒发了自己对那个苍凉而遥远年代的风物人情的独特感受,文章亦庄亦谐,感情真挚亦不乏妙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用“知识改变命运”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许多执教者也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来诠释乔元贞的人生启示。但细读文本,似乎并不尽然。  一、二黄
期刊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究的最根本、最核心问题。“教什么”指向教学内容和目标,“怎么教”指向教学方法和路径;唯有把握好平衡关系,将二者有机无痕地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认识多边形》一课为例,说明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教学生学“本质”“过程”和“思想”;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认识多边形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
期刊
摘要: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复杂,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也能简单运用。但是,如果站在深度学习、教书育人的角度思考,就要求教师把“简单的内容”教得深刻。为此,要理解课标与教参的教学要求和建议,系统认识教学内容(课题),深入分析问题情境,适当拓展例、习题,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知识系统问题情境例题变式学生主体函数的表示  作为数学教研员,笔者经常听评常态的数学课。
期刊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数学教学有四重关于“然”的境界:第一重是“知其然”的境界,就是教知识,教解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题目,先让学生做上几遍,混个脸熟;第二重是“知其所以然”的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