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型文明建设,强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以生态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近些年,株洲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探寻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多体现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统一,株洲城市既成了经济发展的摇篮也逐渐成为全国的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路径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一,株洲积极响应十八大中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号召,近几年里,株洲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创新新机制新体制,不断尝试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初步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树立“生态优先”意识、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生態文明意识导向路径
要深入稳步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要取得全体国民的共识。要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培养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和规范全民的绿色生活和生态生产,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最后真正实现每个环节、每个领域里的生态平衡。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株洲历来都背负着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印记,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全民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明生活的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引导市民,使市民保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文明生活、礼貌行车等文明举止;同时生态文明意识也必须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三高”的企业必须转型,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过几年“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交通模范城市”的创建,株洲大力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株洲城市整个生态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逐渐形成了环境优先观、资源成本观、民本政绩观,为建立具有生态道德特色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发展生态产业做了很好的引导。
二.加强治污力度、加大绿色建设投入——生态修复与建设投资路径
株洲近几年来突出湘江污染综合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完成250多个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政府也先知先觉,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先后投资7个亿建设近10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5个多亿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依法关停取缔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多家,关停并转清水塘地区中小企业约175家,拆除烟囱320座,改造绿化面积约1700公顷,城市绿化率达到48.95%.经过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实施,株洲的空气质量和市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工厂的清洁生产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株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游城市,还力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交通模范城市,已成功地走出了污染城市之列。同时在市区建立了500多个公共自行车停放站,近2万辆公共自行车,鼓励大家绿色低碳出行,近700台公交车置换成环保电动车;计划建立街头自助式图书馆,欲使市民随时借阅书籍,提高市民的文明生活质量,目前正在规划图书馆的选址问题。为文明生态城市建设不断掏金, 让市民感受生态文明城市的好处,从而从内心真正支持和投身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三.推进企业转型、建立支撑性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布局与生态科技路径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持续的。如果真正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是关键。这就要求人类的生产劳动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和采用新型的绿色技术,合理节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布局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株洲乘两型社会建设东风,树立“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力争形成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具体着力发展培育轨道交通制造业、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服饰批发、陶瓷制造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绿色产业和转型方式的先导区,实现株洲的生活文明、生产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目前株洲的产业结构正在过渡和调整期,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的资源还没得到充分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做好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标准谋划城市功能布局——生态文明科学规划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要讲究新旧有效衔接,要站到战略的高度去进行规划。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重新布局,还要高瞻远瞩地规划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株洲在两型建设示范片区建设上一直勇于创新、力求探索发展新模式。云龙示范片区建设立足于“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高定位,着力打造两型典范,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园、职业教育大学城等现代产业;天易示范片区突出“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的两型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对于清水塘示范片区,在加大治理的同时也规划搬迁重化工企业,探索建设生态新城。
五.完善法制、政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制度创新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证,良好的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而先行的法律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能天然融合的。而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此环节比较薄弱,所以尽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生态建设的财税、金融、价格、用地、产业、技术等政策迫在眉睫。这也是后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和目前的薄弱点。
1. 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防治立法和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在污染防治、防治生态破坏和退化方面已经制定了覆盖范围较广的系列法律,但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依然比较粗糙,使得地方的执行和操作不够明朗,同时法律完善不够及时;并且在实际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力度不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发生。
2.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的政策规划与实施
政府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生态平衡,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深度影响,要建立资源供求市场。近几年,株洲先后制定150多个政策性文件,在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建立“(1+3)X”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等,多维运用财税、金融、价格、信贷等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中,必须坚持“谁破坏谁负责,谁浪费谁付费,谁节约保护谁收益”的原则,切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还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建立地方特色的生态补偿制度。具体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征收生态补偿金、给予政策倾斜、优惠待遇、减免税赋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株洲将建立生态补偿市场化模式。
4.加强资源税制改革创新。我国目前资源税制存在较多问题。税目过窄,税负过轻,缺乏资源自由市场,资源产权不明晰、资源税费结构不合理,这都会导致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所以要尽快创新和改革资源价格机制,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征收程度,优化资源税费结构;要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管理权责。(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学院)
此文是由刘连香主持的株洲市社科联课题“基于财税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为ZZSK1385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波阳.长株潭_两型社会_建设改革试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2008(9)
[2]廖杰.长株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C].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6)
[3]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
[4]马娜.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0)
[5]钱水苗.面向生态文明的环境法制建设路径探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6)
关键词:生态文明;路径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一,株洲积极响应十八大中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号召,近几年里,株洲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创新新机制新体制,不断尝试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初步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树立“生态优先”意识、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生態文明意识导向路径
要深入稳步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要取得全体国民的共识。要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培养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和规范全民的绿色生活和生态生产,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最后真正实现每个环节、每个领域里的生态平衡。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株洲历来都背负着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印记,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全民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明生活的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引导市民,使市民保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文明生活、礼貌行车等文明举止;同时生态文明意识也必须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三高”的企业必须转型,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过几年“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交通模范城市”的创建,株洲大力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株洲城市整个生态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逐渐形成了环境优先观、资源成本观、民本政绩观,为建立具有生态道德特色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发展生态产业做了很好的引导。
二.加强治污力度、加大绿色建设投入——生态修复与建设投资路径
株洲近几年来突出湘江污染综合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完成250多个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政府也先知先觉,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先后投资7个亿建设近10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5个多亿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依法关停取缔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多家,关停并转清水塘地区中小企业约175家,拆除烟囱320座,改造绿化面积约1700公顷,城市绿化率达到48.95%.经过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实施,株洲的空气质量和市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工厂的清洁生产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株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游城市,还力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交通模范城市,已成功地走出了污染城市之列。同时在市区建立了500多个公共自行车停放站,近2万辆公共自行车,鼓励大家绿色低碳出行,近700台公交车置换成环保电动车;计划建立街头自助式图书馆,欲使市民随时借阅书籍,提高市民的文明生活质量,目前正在规划图书馆的选址问题。为文明生态城市建设不断掏金, 让市民感受生态文明城市的好处,从而从内心真正支持和投身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三.推进企业转型、建立支撑性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布局与生态科技路径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持续的。如果真正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是关键。这就要求人类的生产劳动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和采用新型的绿色技术,合理节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布局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株洲乘两型社会建设东风,树立“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力争形成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具体着力发展培育轨道交通制造业、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服饰批发、陶瓷制造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努力打造高端服务业、绿色产业和转型方式的先导区,实现株洲的生活文明、生产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目前株洲的产业结构正在过渡和调整期,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的资源还没得到充分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做好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标准谋划城市功能布局——生态文明科学规划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要讲究新旧有效衔接,要站到战略的高度去进行规划。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重新布局,还要高瞻远瞩地规划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株洲在两型建设示范片区建设上一直勇于创新、力求探索发展新模式。云龙示范片区建设立足于“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高定位,着力打造两型典范,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园、职业教育大学城等现代产业;天易示范片区突出“生态工业园、创新科技园、生态宜居区”的两型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对于清水塘示范片区,在加大治理的同时也规划搬迁重化工企业,探索建设生态新城。
五.完善法制、政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制度创新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证,良好的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而先行的法律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能天然融合的。而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此环节比较薄弱,所以尽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生态建设的财税、金融、价格、用地、产业、技术等政策迫在眉睫。这也是后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和目前的薄弱点。
1. 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防治立法和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在污染防治、防治生态破坏和退化方面已经制定了覆盖范围较广的系列法律,但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依然比较粗糙,使得地方的执行和操作不够明朗,同时法律完善不够及时;并且在实际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力度不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发生。
2.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的政策规划与实施
政府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生态平衡,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深度影响,要建立资源供求市场。近几年,株洲先后制定150多个政策性文件,在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建立“(1+3)X”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等,多维运用财税、金融、价格、信贷等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中,必须坚持“谁破坏谁负责,谁浪费谁付费,谁节约保护谁收益”的原则,切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还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建立地方特色的生态补偿制度。具体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征收生态补偿金、给予政策倾斜、优惠待遇、减免税赋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株洲将建立生态补偿市场化模式。
4.加强资源税制改革创新。我国目前资源税制存在较多问题。税目过窄,税负过轻,缺乏资源自由市场,资源产权不明晰、资源税费结构不合理,这都会导致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所以要尽快创新和改革资源价格机制,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征收程度,优化资源税费结构;要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管理权责。(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管理学院)
此文是由刘连香主持的株洲市社科联课题“基于财税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为ZZSK1385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波阳.长株潭_两型社会_建设改革试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2008(9)
[2]廖杰.长株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C].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6)
[3]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
[4]马娜.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0)
[5]钱水苗.面向生态文明的环境法制建设路径探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