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里,采菱的来了,网鱼的来了,纤夫铿锵的号子声也由远而近了,弓着光光的脊背,足蹬轻捷的草鞋;长长的队伍黑黝黝的脖子上,一根根突起的青筋像一条条盘曲的小青龙,几多跋涉,几多艰辛;俨然如一曲燕赵之士的浩歌。
未到过水西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她的豪情。这里除了有一座座像烽火台一样的土墩,还有一块块乌油油的茶园,更有那强悍的民风和纯朴的民情;登上水乡宽宽的堤岸,掬一捧江南滔滔的绿色,此刻,那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烟云像一幅幅画卷涌入我的眼帘;抗战时期,在水西保卫战中,手挥驳壳枪的粟裕将军从长山上过来了,肩扛红缨枪的儿童团,手扶担架、腰挂盒子炮的战地服务团女战士出现了,她们汗涔涔的微微喘息着,那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铁一般的意志。曾几何时,她们用满腔诗一般的歌谣,鼓舞濑江人民的斗志,于是青石板铺垫的巷子里便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义勇军,义勇军,我们是义勇军。
年纪小,胆气豪,敌人好打倒。
杀日本,杀敌人,枪口瞄瞄准。
乒乒乒,乓乓乓,倭奴杀干净。”
这歌声充满一股英豪之气,久久地震颤在江南湿漉漉的空气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残暴的日军用铁丝穿过被俘战士的锁骨,手心;但却永远无法吓倒水西的军民。
1938年6月,当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从皖南来到这儿;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就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减租,减息;除奸霸,清敌顽,打得小鬼子昼不敢行,夜不敢出。老百姓从此唱出了一支支发自肺腑的歌: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
老百姓呀老百姓,人人喜欢新四军。”
歌声朴实无华,洋溢着一片军民鱼水情。
在战争艰难的岁月里,许多穷苦的家庭中,年迈的父母将自己的儿子送往抗日的前线,年轻的母亲放下哺乳的婴儿,为伤员包伤口,洗血衣;年轻漂亮的姑娘抱出自己的嫁衣,在朦胧的晨曦里,在黄昏的豆油灯下,凭一双巧手,十二分的热情,将刻骨的恨无限的爱纳成一双双结实坚韧的军鞋;从此那细腻柔嫩的手掌上,多了几粒血泡,增了几层老茧。有老大婶走来挺认真地打趣说:咱这“泡”专打东洋小鬼子。街巷里便荡漾起一阵笑声。
在水西的日子里,陈毅和粟裕除了磋商决策战事,还经常给群众讲抗战救国的道理,他们衣着朴素,待人和蔼。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的关系。在苏南农村一座最普通,最常见到的祠堂里,多少个黄昏,多少个凌晨,陈毅司令员都在伏案疾书,撰写文稿,办公室兼卧室,捻亮一盏马灯,可谓艰苦卓绝。至今,在水西老祠堂的最后一间厢房里,简陋的架子床上依然叠着一床洗得发白补丁加补丁的军被。曾千百次打败过白匪军,无数次破袭过敌伪据点的新四军最高指挥官,生活竟如此简朴,简朴得像山间吹过的清风,如天上高高挂着的明月,一丝丝,一缕缕萦绕在水西人民的心头。
一个世纪过去了,而那個世纪的峥嵘岁月已深深地烙进了水西人的心底;水西便由此而增加一份荣耀和自豪:
“水西是个好地方,十里路地长,一千个墩。
当了新四军,就要到水西来蹲一蹲。”
水西,你是溧阳的骄傲,我心中永远的一支歌。
未到过水西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她的豪情。这里除了有一座座像烽火台一样的土墩,还有一块块乌油油的茶园,更有那强悍的民风和纯朴的民情;登上水乡宽宽的堤岸,掬一捧江南滔滔的绿色,此刻,那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烟云像一幅幅画卷涌入我的眼帘;抗战时期,在水西保卫战中,手挥驳壳枪的粟裕将军从长山上过来了,肩扛红缨枪的儿童团,手扶担架、腰挂盒子炮的战地服务团女战士出现了,她们汗涔涔的微微喘息着,那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铁一般的意志。曾几何时,她们用满腔诗一般的歌谣,鼓舞濑江人民的斗志,于是青石板铺垫的巷子里便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义勇军,义勇军,我们是义勇军。
年纪小,胆气豪,敌人好打倒。
杀日本,杀敌人,枪口瞄瞄准。
乒乒乒,乓乓乓,倭奴杀干净。”
这歌声充满一股英豪之气,久久地震颤在江南湿漉漉的空气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残暴的日军用铁丝穿过被俘战士的锁骨,手心;但却永远无法吓倒水西的军民。
1938年6月,当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从皖南来到这儿;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就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减租,减息;除奸霸,清敌顽,打得小鬼子昼不敢行,夜不敢出。老百姓从此唱出了一支支发自肺腑的歌: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
老百姓呀老百姓,人人喜欢新四军。”
歌声朴实无华,洋溢着一片军民鱼水情。
在战争艰难的岁月里,许多穷苦的家庭中,年迈的父母将自己的儿子送往抗日的前线,年轻的母亲放下哺乳的婴儿,为伤员包伤口,洗血衣;年轻漂亮的姑娘抱出自己的嫁衣,在朦胧的晨曦里,在黄昏的豆油灯下,凭一双巧手,十二分的热情,将刻骨的恨无限的爱纳成一双双结实坚韧的军鞋;从此那细腻柔嫩的手掌上,多了几粒血泡,增了几层老茧。有老大婶走来挺认真地打趣说:咱这“泡”专打东洋小鬼子。街巷里便荡漾起一阵笑声。
在水西的日子里,陈毅和粟裕除了磋商决策战事,还经常给群众讲抗战救国的道理,他们衣着朴素,待人和蔼。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的关系。在苏南农村一座最普通,最常见到的祠堂里,多少个黄昏,多少个凌晨,陈毅司令员都在伏案疾书,撰写文稿,办公室兼卧室,捻亮一盏马灯,可谓艰苦卓绝。至今,在水西老祠堂的最后一间厢房里,简陋的架子床上依然叠着一床洗得发白补丁加补丁的军被。曾千百次打败过白匪军,无数次破袭过敌伪据点的新四军最高指挥官,生活竟如此简朴,简朴得像山间吹过的清风,如天上高高挂着的明月,一丝丝,一缕缕萦绕在水西人民的心头。
一个世纪过去了,而那個世纪的峥嵘岁月已深深地烙进了水西人的心底;水西便由此而增加一份荣耀和自豪:
“水西是个好地方,十里路地长,一千个墩。
当了新四军,就要到水西来蹲一蹲。”
水西,你是溧阳的骄傲,我心中永远的一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