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历史学习中释放出思维的火花,会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则包括: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强的因果分析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做出决定。
历史思维如此重要,而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笔者以《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这节课为例,谈谈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七年级下册历史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据笔者课前调查,在学生小学5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过,学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如果再次重复一遍,学生很是不屑一顾。于是乎笔者选用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很多,笔者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了一段颇具动画特色的视频,用动画的特殊性介绍这一史实,并且知识点清楚、简单,学生易于接受。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嘻嘻的笑声,看得出他们已经融入了这段历史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视频类的素材确实很感兴趣,但通常看完就忘,或是只记得搞笑情节。课前笔者对他们的学习方法也进行了了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观看视频时,笔者提前布置了两个问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边看边做记录,这两个问题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历史史料的填补空白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學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闭关政策”的原因,本课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笔者选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清朝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4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担心沿海居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二十多年后,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材料二:闭关政策的产生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有缓慢发展,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外国商品。乾隆帝更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
根据这些材料让学生归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大多都能说说自己的看法,说到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防御反清势力与西方殖民势力;经济上没有迫切需求,不需要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理。
三、知识的迁移,横向纵向比较
比较是形成历史思维的基础之一,又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空上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我们进行比较性思维的客观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历史本质或认识某种特定的新情况,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历史本质或认识某种特定的新情况,从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历史比较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在本课,笔者设计了中国古代从唐至清对外政策不断演变的材料题,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到了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还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导致繁荣昌盛,相反对外紧闭国门则导致国家衰落。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七年级的同学,同样也很熟悉哥伦布发现新航路,麦哲伦环球航行这样两件史实,于是乎笔者列表比较了郑和和哥伦布航行的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拥有设备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技术高,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好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光龙.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老区建设,2009(2).
[2]郑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3]叶文忠.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学课程辅导,2011(5).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则包括: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强的因果分析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做出决定。
历史思维如此重要,而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笔者以《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这节课为例,谈谈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七年级下册历史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据笔者课前调查,在学生小学5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学过,学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如果再次重复一遍,学生很是不屑一顾。于是乎笔者选用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很多,笔者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了一段颇具动画特色的视频,用动画的特殊性介绍这一史实,并且知识点清楚、简单,学生易于接受。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嘻嘻的笑声,看得出他们已经融入了这段历史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视频类的素材确实很感兴趣,但通常看完就忘,或是只记得搞笑情节。课前笔者对他们的学习方法也进行了了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观看视频时,笔者提前布置了两个问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边看边做记录,这两个问题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历史史料的填补空白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學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闭关政策”的原因,本课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笔者选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清朝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4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担心沿海居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二十多年后,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材料二:闭关政策的产生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有缓慢发展,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外国商品。乾隆帝更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
根据这些材料让学生归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大多都能说说自己的看法,说到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防御反清势力与西方殖民势力;经济上没有迫切需求,不需要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理。
三、知识的迁移,横向纵向比较
比较是形成历史思维的基础之一,又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空上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是我们进行比较性思维的客观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历史本质或认识某种特定的新情况,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历史本质或认识某种特定的新情况,从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历史比较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在本课,笔者设计了中国古代从唐至清对外政策不断演变的材料题,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到了唐朝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还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导致繁荣昌盛,相反对外紧闭国门则导致国家衰落。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七年级的同学,同样也很熟悉哥伦布发现新航路,麦哲伦环球航行这样两件史实,于是乎笔者列表比较了郑和和哥伦布航行的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拥有设备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技术高,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好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虞光龙.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老区建设,2009(2).
[2]郑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3]叶文忠.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学课程辅导,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