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的心》一歌中写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以凄婉动人的故事为创作背景,歌颂了妈妈的伟大,唱出了对妈妈的感恩之情,也营造出浓郁的感恩风气,润泽着人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如今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感恩情怀越来越弱,一些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体谅父母的心酸,对父母的疼爱麻木不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学生感恩素养缺失的现状,作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肩负起感恩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感恩之心。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基于品德课堂,主动开展感恩教育,塑造学生感恩观念。笔者现以苏教版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感恩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一、情景唤思,感知恩情
“知是行之始。”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知—情—行”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自觉做出感恩行为,必须让他们深刻感知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恩情。只有充分感知,学生才会有所触动,从而催发感恩之情。
古语有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寄情于景、以景催情是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用生活情景唤醒学生对父母恩情的感知,唤起学生对往事的追思,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寻找与父母朝夕相处中的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萌发对父母的敬重、感激之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感人的故事片伴着煽情的音乐旋律,学生触景生情,被故事中小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所打动,不少学生热泪盈眶。故事情景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妈妈的回忆,笔者趁机对学生说:“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让我们来看几组完整幸福的家庭吧。”接着展示出几组学生家庭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每张照片分别是谁的家庭?”在学生猜测完毕后,笔者邀请每张照片中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一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一直陪伴我。”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爸爸,在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爸爸就会勇敢站出来保护我。”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在我失意的时候,妈妈就会呵护我鼓励我。”由他人到自己,从观赏到展示,情景交融,充分的感知与交流唤醒了亲情,点燃了激情,促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和爱渐渐浓郁。
二、换位体验,品悟恩情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为了推升学生对父母之爱的领悟,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笔者组织学生换位体验,通过置换身份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一下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那份深爱。经过换位思考,品悟父母的恩情,培养感恩情怀。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仅仅把角色扮演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并没有产生多少深刻的感受。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扮演前后的心灵感悟以及扮演活动中真切的体验感受。为了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以及对子女的关爱,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体验“十月怀胎”之苦的孕妇角色扮演,而是采用角色置换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角色,以有温度的日常生活点滴为素材,在置换表演中品悟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先組织学生编写剧本,将故事情节的设计交给学生自主创作。创作剧本给了学生更为充足的情感体验,为角色扮演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子。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细细回味爸爸妈妈怎样为自己操心,仔细思考自己怎样去关心回馈父母。学生有了深层细致的斟酌,表演起来更加真实投入,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换位体验,学生深深懂得:“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三、实践躬行,报答恩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恩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停留于口头。“爱经不起等待,爱就马上行动!”为了让播撒在学生心田的感恩种子开花结果,笔者给他们创造付诸行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行动中报答父母的恩情。
学生不仅仅是爱的“接收器”,更是爱的“传播机”。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组织学生围绕“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开展方案设计,设计报恩父母的行动方案,有的学生准备在父母生日那天给父母一个惊喜,有的学生希望在平日里给父母分担家务,有的学生准备每天给父母按摩,帮父母放松疲惫的身体。学生的想法都非常实在,为了让学生对父母的真情实意落到实处,笔者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把接下来的一个月定为“感恩活动月”,要求学生在课后坚持一个月的感恩行动,并在一个月之后邀请全体学生家长参加“感恩有你”的主题班会。“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感恩父母,一天算不了什么,一个月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但却让学生的报恩行动有了保障。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父母的发言证实了报恩行动是真实有效的,学生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同时改变了以往对父母冷漠的态度,主动关心体贴父母、分担父母的忧愁,真正成为一个感恩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一、情景唤思,感知恩情
“知是行之始。”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知—情—行”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自觉做出感恩行为,必须让他们深刻感知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恩情。只有充分感知,学生才会有所触动,从而催发感恩之情。
古语有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寄情于景、以景催情是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用生活情景唤醒学生对父母恩情的感知,唤起学生对往事的追思,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寻找与父母朝夕相处中的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萌发对父母的敬重、感激之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感人的故事片伴着煽情的音乐旋律,学生触景生情,被故事中小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所打动,不少学生热泪盈眶。故事情景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妈妈的回忆,笔者趁机对学生说:“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让我们来看几组完整幸福的家庭吧。”接着展示出几组学生家庭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每张照片分别是谁的家庭?”在学生猜测完毕后,笔者邀请每张照片中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一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一直陪伴我。”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爸爸,在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爸爸就会勇敢站出来保护我。”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在我失意的时候,妈妈就会呵护我鼓励我。”由他人到自己,从观赏到展示,情景交融,充分的感知与交流唤醒了亲情,点燃了激情,促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和爱渐渐浓郁。
二、换位体验,品悟恩情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为了推升学生对父母之爱的领悟,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笔者组织学生换位体验,通过置换身份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一下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那份深爱。经过换位思考,品悟父母的恩情,培养感恩情怀。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仅仅把角色扮演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并没有产生多少深刻的感受。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扮演前后的心灵感悟以及扮演活动中真切的体验感受。为了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劳以及对子女的关爱,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体验“十月怀胎”之苦的孕妇角色扮演,而是采用角色置换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角色,以有温度的日常生活点滴为素材,在置换表演中品悟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先組织学生编写剧本,将故事情节的设计交给学生自主创作。创作剧本给了学生更为充足的情感体验,为角色扮演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子。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细细回味爸爸妈妈怎样为自己操心,仔细思考自己怎样去关心回馈父母。学生有了深层细致的斟酌,表演起来更加真实投入,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换位体验,学生深深懂得:“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三、实践躬行,报答恩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恩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停留于口头。“爱经不起等待,爱就马上行动!”为了让播撒在学生心田的感恩种子开花结果,笔者给他们创造付诸行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行动中报答父母的恩情。
学生不仅仅是爱的“接收器”,更是爱的“传播机”。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组织学生围绕“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开展方案设计,设计报恩父母的行动方案,有的学生准备在父母生日那天给父母一个惊喜,有的学生希望在平日里给父母分担家务,有的学生准备每天给父母按摩,帮父母放松疲惫的身体。学生的想法都非常实在,为了让学生对父母的真情实意落到实处,笔者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把接下来的一个月定为“感恩活动月”,要求学生在课后坚持一个月的感恩行动,并在一个月之后邀请全体学生家长参加“感恩有你”的主题班会。“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感恩父母,一天算不了什么,一个月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但却让学生的报恩行动有了保障。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父母的发言证实了报恩行动是真实有效的,学生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同时改变了以往对父母冷漠的态度,主动关心体贴父母、分担父母的忧愁,真正成为一个感恩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