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互相合作、多向交往、不断生成的活动过程呢?笔者在练习剑术的过程中偶有所悟,积累了一些心得。
一、课堂教学要做利剑——剑剑是招式
剑术有招有式,在交锋时以繁复多变的招式来取胜。利剑的招式就好比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不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根據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不是一个统一的、现成的套路,而是因人而异、别具一格的。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必须符合自身特点、能驾驭的,而不是胡乱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其次,为了更好促进教学,让教学设计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进行不断深入思考,仔细分析,精心修改与调整,尽力使教学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学生发展的力度得到完美统一,让学生能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感受来自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理论的东西再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它的可行性。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完美,只有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才能真正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地位、观念上的差异,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哪怕教师准备得再充分,课堂上与学生磨合时都会产生一些“意外”。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本课的内容,教师就应及时进行教学设计的变动,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真正听懂、掌握本课的内容,体会到音乐的内涵,而不是抱怨学生的无知。如在教《杨柳青》时,第一次上课把民歌的产生放在前面告诉学生,以为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谁知学生的反应不佳。于是第二课调整思路:由劳动律动——感受劳动内容——演唱劳动歌曲,然后让学生总结民歌的产生,学生正确懂得了民歌产生于劳动,在下面的劳动创编环节中灵感不断,既体会到民歌的魅力,又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课堂教学要做软剑——剑剑是变化
软剑虽没有利剑的锋利,但软剑出手即使姿势一样,力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好比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引导,同样的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不同语言的引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畅地交流,感悟音乐,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能一直沐浴在音乐的氛围中。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语言的变化
巧妙的点拨是激活智慧的“魔法石”。课堂中点拨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运用画龙点睛的办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如在教歌曲《杨柳青》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而倾听时,学生都被民歌中特有的衬词难倒而不知所措、看不明白。此时点拨学生说:“去掉衬词看看。”学生恍然大悟,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课堂也更活跃、更轻松。
(二)在学生情感受阻时引导语言的变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歌曲是学生陌生的、没有身临其境感受过,所以在演唱时不能快速深入地与学生的情感达成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用更富有形象、贴近学生心灵、富有意境的话引导学生,叩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如在歌曲《愉快的梦》的演唱情绪处理环节中,引导学生说:“当我们乘着梦之船在天空中轻轻摇曳的时候,我们的歌声要‘轻’。”但演唱时还是有学生会大声歌唱,及时调整思路引导说:“我们的歌声可不能惊醒睡梦中的小星星、小月亮哦。”以符合歌曲意境,话语来引导学生,在提示下领悟歌曲的意境和演唱要求。
三、课堂教学要做木剑——不滞于物
木剑追求的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这是剑客不断追求的目标,也应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的境界。在达到自己教学目标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情景智慧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及时、机智地捕捉—利用—开发学生的这种生成资源,使学生在兴趣中感受到课堂的愉悦,让学生的灵感不断生成,让课堂的效果更加完美。
如在教《龙咚呛》时,里面的X.X附点节奏孩子容易唱错。单独教这个节奏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循声望去:原来一个学生在用钥匙敲这节奏。灵机一动,请他再表演一次,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低头倾听。他敲完,其他学生的想象之门也被打开,利用课堂里所能利用的一切声响,正确敲出了这个节奏,歌曲也唱正确了。原本没打算用打击乐的环节也被临时加入,学生兴趣盎然地用自己发明的声响和很多符合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在热闹的打击乐合奏中学生意犹未尽,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教室。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努力,用智慧去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灵,让音乐真正融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中的“乐”,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
一、课堂教学要做利剑——剑剑是招式
剑术有招有式,在交锋时以繁复多变的招式来取胜。利剑的招式就好比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不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根據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不是一个统一的、现成的套路,而是因人而异、别具一格的。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必须符合自身特点、能驾驭的,而不是胡乱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其次,为了更好促进教学,让教学设计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进行不断深入思考,仔细分析,精心修改与调整,尽力使教学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学生发展的力度得到完美统一,让学生能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感受来自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理论的东西再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它的可行性。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完美,只有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才能真正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地位、观念上的差异,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哪怕教师准备得再充分,课堂上与学生磨合时都会产生一些“意外”。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本课的内容,教师就应及时进行教学设计的变动,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真正听懂、掌握本课的内容,体会到音乐的内涵,而不是抱怨学生的无知。如在教《杨柳青》时,第一次上课把民歌的产生放在前面告诉学生,以为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谁知学生的反应不佳。于是第二课调整思路:由劳动律动——感受劳动内容——演唱劳动歌曲,然后让学生总结民歌的产生,学生正确懂得了民歌产生于劳动,在下面的劳动创编环节中灵感不断,既体会到民歌的魅力,又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课堂教学要做软剑——剑剑是变化
软剑虽没有利剑的锋利,但软剑出手即使姿势一样,力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好比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引导,同样的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不同语言的引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畅地交流,感悟音乐,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能一直沐浴在音乐的氛围中。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语言的变化
巧妙的点拨是激活智慧的“魔法石”。课堂中点拨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运用画龙点睛的办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如在教歌曲《杨柳青》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而倾听时,学生都被民歌中特有的衬词难倒而不知所措、看不明白。此时点拨学生说:“去掉衬词看看。”学生恍然大悟,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课堂也更活跃、更轻松。
(二)在学生情感受阻时引导语言的变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歌曲是学生陌生的、没有身临其境感受过,所以在演唱时不能快速深入地与学生的情感达成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用更富有形象、贴近学生心灵、富有意境的话引导学生,叩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如在歌曲《愉快的梦》的演唱情绪处理环节中,引导学生说:“当我们乘着梦之船在天空中轻轻摇曳的时候,我们的歌声要‘轻’。”但演唱时还是有学生会大声歌唱,及时调整思路引导说:“我们的歌声可不能惊醒睡梦中的小星星、小月亮哦。”以符合歌曲意境,话语来引导学生,在提示下领悟歌曲的意境和演唱要求。
三、课堂教学要做木剑——不滞于物
木剑追求的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这是剑客不断追求的目标,也应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的境界。在达到自己教学目标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情景智慧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并及时、机智地捕捉—利用—开发学生的这种生成资源,使学生在兴趣中感受到课堂的愉悦,让学生的灵感不断生成,让课堂的效果更加完美。
如在教《龙咚呛》时,里面的X.X附点节奏孩子容易唱错。单独教这个节奏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循声望去:原来一个学生在用钥匙敲这节奏。灵机一动,请他再表演一次,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低头倾听。他敲完,其他学生的想象之门也被打开,利用课堂里所能利用的一切声响,正确敲出了这个节奏,歌曲也唱正确了。原本没打算用打击乐的环节也被临时加入,学生兴趣盎然地用自己发明的声响和很多符合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在热闹的打击乐合奏中学生意犹未尽,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教室。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努力,用智慧去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灵,让音乐真正融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中的“乐”,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