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宇宙中各种不同的光线具有其独特的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不同方位的色彩表现可以与人的精气神相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星宿转换四季可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属性。人眼可见光与色彩情感、色彩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人眼除了忠实记录所见外,各种不同生活区域的人种对同一种色彩的感知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运用色彩情感模块指导艺术创作者使用数码图像处理设备进行创作是极为可行,并以此为契机可以快速、准确的表达自身情感。
【关键词】色彩;性格;色彩心理;人眼色彩感知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经开篇就提到了光,光是人类(其实是生物界、动物界)认识世界的第一,也是首要的信息来源。
按照现代理论,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波长越长,电磁波的频率越低。那么红光与蓝光比,谁的能量更高呢?按照常识,肯定会认为红光表热量、能量,肯定能级更高。其实,不起眼的蓝、紫光,才是能量更高,是光中混合的更高能部分。更高频波段的紫外线,超声波、X射线、€%Z射线、€%[射线、€%\射线会对人体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损伤。只不过这些高能射线眼睛是看不到了,可认为是暗物质、暗能量(不是天文学上的两个术语),生物体(包括人)只对自身能感受、感知、分辨的可见光部分进行进化,以适应有光的世界,亿万年的结果就造成了现代的眼睛。
太阳光太耀眼了,人不能久视,就按照太阳在月亮的投影来研究宇宙能量循环,进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周期。阴阳五行、元亨利贞等理论就出来了,色彩的象征性也出来了。
元亨利贞,本表示人在生命周期的状态,后来引申到人类社会中个人的境遇的状态,元表示上升、生长阶段;亨表示成熟、亢奋阶段;利表示收敛、下降、萎缩阶段;贞、表示低调、收藏、潜伏阶段,表示如下:
月亮阴晴圆缺类似于此,四季循环也是如此。如果把这两图涂上颜色,元可涂绿色、亨可涂红色、利可涂白色、贞可涂黑色(这暗合五行理论)实际上如果把利涂成紫色,贞涂成兰色(只取三原色 绿色)可能更恰当。五行理论在这四者之间穿插四季(四土)过渡阶段,即加进黄色、为中间色。如果把光谱带做成圆形(色相环),这几个中间色则是黄色、紫红、蓝紫、兰绿。
可见黄色成了中间色的总代表,其实中间色不光是黄色,虽然它在光谱中占了窄而显眼的一段,在色相环中成了一主色。但在元亨利贞五行理论上,它都不是主色,是中间色。过渡色。
至少在中国人的五行、元亨利贞理论中,都把红色作为阳、高能象征,黑色作为少阴,低能象征,与现代光谱理论相反,怎么回事?自然界植物只吸收红光(左右)能量,只有极少数植物能利用绿、兰光。因此虽然高能的绿、兰(紫)光随处可见(天空、大海、江河、植物),实际生物界只在红光(及左右)做文章,动物的血多是红的,有机质所生的火也是红的(或者黄的)。总之在古人眼中看来,红色就是阳气、能量的代表,其余色都等而下之。虽是误会,但在科学未昌明的古代,却是谁都不会反对的真理。误会其实是产生于眼睛,眼睛既是生物体一部分,也只是对红光左右感兴趣,只定位于这段光谱,对绿、兰等色(虽高能)光却予以忽略,不予关注了,实质只是对“热能”感兴趣。“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并非都为实。我们也只好在这个不实的光环境下来探讨色的问题了,也就是将错就错,就“眼见”“求实”。
方位、色彩与性格(广义上的心理)的关系,中国传统预测术有一个理论系统:
木、东方震位,是青龙,名曲直,主仁。其色青、其性直、其情和。主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济物利人,恤孤念寡,直朴清高,行藏慷慨、风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纤细,口尖发美,石色青白、语句轩昂。不足,瘦长发少,拗性偏心,嫉妒不仁,此则木衰情寡之义。死绝则眉眼不正,悭吝鄙啬,肌肉干燥,项长喉结,行坐不稳,身多欹侧。
火、南方,是朱雀,名炎上,主礼,其色赤,其味苦,其情恭。旺相,主辞让端谨,恭敬谦和,威仪凛烈,淳扑尊崇。面貌上尖下阔,形体头小脚长,印堂窄而眉浓,鼻准露而耳小,精神闪烁,语言急速, 性燥无毒,聪明有为。太过则声焦面赤,摇膝好动。不及则黄瘦尖楞,诡诈妒毒,言语妄诞,有始无终。
土位居中央(寄居坤二宫和艮八宫)戊:六兽(神)为勾陈主牢狱;己:六兽(神)为腾蛇主虚诈,名曰稼穑。五常主信。其色黄,其味甘,其性重,其情厚。旺相,主言行相顾,忠孝至诚,好敬神佛,背阔腰圆,鼻大口方,眉清目秀,面肥色黄,度量宽厚,处事有方。太过则执拗古板,愚拙不明。不及则颜色忧滞,面偏鼻低,声音重浊,事理不通,不得众情,颠倒失信,悭吝妄为。
金在西方兑七宫和西北方乾六宫,六兽(神)为白虎主血光和孝服,名曰从革。五常主义;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烈。旺相,气刚英勇,仗义疏财,知廉耻,识善恶;骨肉相应,体健神清,面方白净,眉高眼深,鼻直耳红;声音清亮,刚毅果决。太过则好勇无谋,贪欲不仁;不及则悭吝 (小气)贪酷,有三思,少决断,刻薄内毒;贪淫好杀,形体瘦小。
水在北方坎一宫;六兽(神)为玄武主匪盗;名曰润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咸,其性聪明,其情良善。旺相则才高学深,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机关算尽,诡诈无极;面黑透彩,语言清和。太过则是非好动,飘荡贪淫。不及则人物矮小,性情无常,胆小无略,行事反复。
传统预测术中八字主要以人的生庚年月日时,即时间来做判断,虽然八字五行联系到方位、颜色、性情,但已从三维空间推到了思维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理论,仍然参考了中国各方人等面貌、体格、性情做了大致的分类,大体上正确也不竟然。大体上五行与色彩联系还是说得过去,因此,色彩与五行的联系也勉强成立了。既然由时间来判断五行、方位、色彩、性情,就不得不深究是怎么推导来得。可能来源于更深妙的天文知识。史记《天官书》已有成套的天文理论,随州战国古墓发掘出二十八宿星相图,那么,天文学在中国形成应相当早,《太史公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三星堆出土了不少戴上“千里眼”的铜人,可能这一氏族上古时代领受了天文观测的任务。山海经中不少各方神圣司日、司月、司风、司雨......的文字,也表明上古时代中国人已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以至于大地测量。可见、中国的天文知识应是自成体系,不是从外国传来的,到汉初已相当成熟了。 黄道(太阳系各星经过星空轨迹)在夏、冬两次穿越银河,在春、秋穿越拱(北)极星群方向和南极星群方向。由春及冬厉,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即“天道”与“地道”是反向运行的,如果把十二支着色,可看到,春夜红、夏夜绿(兰)、秋夜黑、冬夜白,即春夏颜色颠倒,秋冬颜色互换了。总之来说,古人把眼见的亮星多的北天(拱北极、北斗)定位火红色,即是星空的最阳端,把亮星少,星稀的南天,定位星空阴端,虽是形而上学,这个出自自身本能的第六感对感觉对了。
在十二支对应(四季),十二月方面,夏天巳午未红色,很明显。正确......,不必多说了,以时间定五行、定颜色大体上令人信服,五行的配色从古人眼中看来也是正确的,只是不同于今人把红、黄、兰定为三原色,把黑白只看作亮度的差别的理论,误把黑白作彩色看待了,还是那句老话,别苛求古人。
人类的眼睛也不是一个标准模式,众所周知,高纬度(白种人为代表)与中低纬度人种的眼睛是有差别的。即白种人对天空、海洋“泛蓝”的蓝光(但同时亮度却相对低些),降低了敏感度(绿、兰色瞳仁及有差别的视网膜细胞)使他们“过滤”掉一些过多的兰色,大约看世界的“心理”色彩与中低纬度的人的感受相差不大吧。因此,我们看一些欧美电视、电影节目,总感觉偏灰蓝、晦暗,而欧美人看起来就很“正常”。因此,摄影摄像界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引入了“色温”的概念。以至于相机需要设置“白平衡”,可见,人的眼睛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通过丰富多彩的色感来清晰地区分事(以进化的物为目标?)就如现今大多数互联网“播放器”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甚至色相调整一样,可以认为改变色温,以适应不同观众的不同欣赏眼光。
说到亮度,人眼也是很能适应环境,虽然比不上一些动物的才能,也算自然进化的一个奇迹了,从赤道正午刺眼的阳光下(还有青藏高原富含紫外线、两极冰原刺眼的阳光类)到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肉眼都能应付,使人们能弄清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就是说人眼对亮度的感知,宽容度很高,毕竟视网膜上柱状体细胞1.2亿左右,比椎状体细胞多近20倍,总是要有作用的,要在不利的光照条件下指引人们正确行动。
肉眼在同一时间所能分辨的动态范围是10000:1 的话,普通数码照片通常只有100:1.因此,人眼的感光能力(包括对色彩的分辨力)比机器强多了,机器及所附带的计算系统、显示设备、打印设备.......永远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也不必)超过人眼的能力。
因此,人为“制造”的颜色例如CCD、CMOS感光器输入的信号,显示屏展现的色彩,打印机在纸上(各种不同类别的纸、效果不同)打出的彩色等等,都能给人以相同的色彩感觉,这个理论基础就是当今世界光影产业能存在发展的前提。所以人眼可见光与色彩情感、色彩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色彩情感模块指导艺术创作者使用数码图像处理设备进行创作,进而快速、准确的表达自身情感,希望对数码影像创作学术与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段殳,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东南大学,2006
[2]宋拥军,色彩管理在摄影、彩扩行业中的应用 , 苏州大学,2006
[3]洪丕谟 姜玉珍,中国古代算命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
【关键词】色彩;性格;色彩心理;人眼色彩感知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经开篇就提到了光,光是人类(其实是生物界、动物界)认识世界的第一,也是首要的信息来源。
按照现代理论,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波长越长,电磁波的频率越低。那么红光与蓝光比,谁的能量更高呢?按照常识,肯定会认为红光表热量、能量,肯定能级更高。其实,不起眼的蓝、紫光,才是能量更高,是光中混合的更高能部分。更高频波段的紫外线,超声波、X射线、€%Z射线、€%[射线、€%\射线会对人体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损伤。只不过这些高能射线眼睛是看不到了,可认为是暗物质、暗能量(不是天文学上的两个术语),生物体(包括人)只对自身能感受、感知、分辨的可见光部分进行进化,以适应有光的世界,亿万年的结果就造成了现代的眼睛。
太阳光太耀眼了,人不能久视,就按照太阳在月亮的投影来研究宇宙能量循环,进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周期。阴阳五行、元亨利贞等理论就出来了,色彩的象征性也出来了。
元亨利贞,本表示人在生命周期的状态,后来引申到人类社会中个人的境遇的状态,元表示上升、生长阶段;亨表示成熟、亢奋阶段;利表示收敛、下降、萎缩阶段;贞、表示低调、收藏、潜伏阶段,表示如下:
月亮阴晴圆缺类似于此,四季循环也是如此。如果把这两图涂上颜色,元可涂绿色、亨可涂红色、利可涂白色、贞可涂黑色(这暗合五行理论)实际上如果把利涂成紫色,贞涂成兰色(只取三原色 绿色)可能更恰当。五行理论在这四者之间穿插四季(四土)过渡阶段,即加进黄色、为中间色。如果把光谱带做成圆形(色相环),这几个中间色则是黄色、紫红、蓝紫、兰绿。
可见黄色成了中间色的总代表,其实中间色不光是黄色,虽然它在光谱中占了窄而显眼的一段,在色相环中成了一主色。但在元亨利贞五行理论上,它都不是主色,是中间色。过渡色。
至少在中国人的五行、元亨利贞理论中,都把红色作为阳、高能象征,黑色作为少阴,低能象征,与现代光谱理论相反,怎么回事?自然界植物只吸收红光(左右)能量,只有极少数植物能利用绿、兰光。因此虽然高能的绿、兰(紫)光随处可见(天空、大海、江河、植物),实际生物界只在红光(及左右)做文章,动物的血多是红的,有机质所生的火也是红的(或者黄的)。总之在古人眼中看来,红色就是阳气、能量的代表,其余色都等而下之。虽是误会,但在科学未昌明的古代,却是谁都不会反对的真理。误会其实是产生于眼睛,眼睛既是生物体一部分,也只是对红光左右感兴趣,只定位于这段光谱,对绿、兰等色(虽高能)光却予以忽略,不予关注了,实质只是对“热能”感兴趣。“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并非都为实。我们也只好在这个不实的光环境下来探讨色的问题了,也就是将错就错,就“眼见”“求实”。
方位、色彩与性格(广义上的心理)的关系,中国传统预测术有一个理论系统:
木、东方震位,是青龙,名曲直,主仁。其色青、其性直、其情和。主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济物利人,恤孤念寡,直朴清高,行藏慷慨、风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纤细,口尖发美,石色青白、语句轩昂。不足,瘦长发少,拗性偏心,嫉妒不仁,此则木衰情寡之义。死绝则眉眼不正,悭吝鄙啬,肌肉干燥,项长喉结,行坐不稳,身多欹侧。
火、南方,是朱雀,名炎上,主礼,其色赤,其味苦,其情恭。旺相,主辞让端谨,恭敬谦和,威仪凛烈,淳扑尊崇。面貌上尖下阔,形体头小脚长,印堂窄而眉浓,鼻准露而耳小,精神闪烁,语言急速, 性燥无毒,聪明有为。太过则声焦面赤,摇膝好动。不及则黄瘦尖楞,诡诈妒毒,言语妄诞,有始无终。
土位居中央(寄居坤二宫和艮八宫)戊:六兽(神)为勾陈主牢狱;己:六兽(神)为腾蛇主虚诈,名曰稼穑。五常主信。其色黄,其味甘,其性重,其情厚。旺相,主言行相顾,忠孝至诚,好敬神佛,背阔腰圆,鼻大口方,眉清目秀,面肥色黄,度量宽厚,处事有方。太过则执拗古板,愚拙不明。不及则颜色忧滞,面偏鼻低,声音重浊,事理不通,不得众情,颠倒失信,悭吝妄为。
金在西方兑七宫和西北方乾六宫,六兽(神)为白虎主血光和孝服,名曰从革。五常主义;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烈。旺相,气刚英勇,仗义疏财,知廉耻,识善恶;骨肉相应,体健神清,面方白净,眉高眼深,鼻直耳红;声音清亮,刚毅果决。太过则好勇无谋,贪欲不仁;不及则悭吝 (小气)贪酷,有三思,少决断,刻薄内毒;贪淫好杀,形体瘦小。
水在北方坎一宫;六兽(神)为玄武主匪盗;名曰润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咸,其性聪明,其情良善。旺相则才高学深,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机关算尽,诡诈无极;面黑透彩,语言清和。太过则是非好动,飘荡贪淫。不及则人物矮小,性情无常,胆小无略,行事反复。
传统预测术中八字主要以人的生庚年月日时,即时间来做判断,虽然八字五行联系到方位、颜色、性情,但已从三维空间推到了思维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理论,仍然参考了中国各方人等面貌、体格、性情做了大致的分类,大体上正确也不竟然。大体上五行与色彩联系还是说得过去,因此,色彩与五行的联系也勉强成立了。既然由时间来判断五行、方位、色彩、性情,就不得不深究是怎么推导来得。可能来源于更深妙的天文知识。史记《天官书》已有成套的天文理论,随州战国古墓发掘出二十八宿星相图,那么,天文学在中国形成应相当早,《太史公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三星堆出土了不少戴上“千里眼”的铜人,可能这一氏族上古时代领受了天文观测的任务。山海经中不少各方神圣司日、司月、司风、司雨......的文字,也表明上古时代中国人已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以至于大地测量。可见、中国的天文知识应是自成体系,不是从外国传来的,到汉初已相当成熟了。 黄道(太阳系各星经过星空轨迹)在夏、冬两次穿越银河,在春、秋穿越拱(北)极星群方向和南极星群方向。由春及冬厉,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即“天道”与“地道”是反向运行的,如果把十二支着色,可看到,春夜红、夏夜绿(兰)、秋夜黑、冬夜白,即春夏颜色颠倒,秋冬颜色互换了。总之来说,古人把眼见的亮星多的北天(拱北极、北斗)定位火红色,即是星空的最阳端,把亮星少,星稀的南天,定位星空阴端,虽是形而上学,这个出自自身本能的第六感对感觉对了。
在十二支对应(四季),十二月方面,夏天巳午未红色,很明显。正确......,不必多说了,以时间定五行、定颜色大体上令人信服,五行的配色从古人眼中看来也是正确的,只是不同于今人把红、黄、兰定为三原色,把黑白只看作亮度的差别的理论,误把黑白作彩色看待了,还是那句老话,别苛求古人。
人类的眼睛也不是一个标准模式,众所周知,高纬度(白种人为代表)与中低纬度人种的眼睛是有差别的。即白种人对天空、海洋“泛蓝”的蓝光(但同时亮度却相对低些),降低了敏感度(绿、兰色瞳仁及有差别的视网膜细胞)使他们“过滤”掉一些过多的兰色,大约看世界的“心理”色彩与中低纬度的人的感受相差不大吧。因此,我们看一些欧美电视、电影节目,总感觉偏灰蓝、晦暗,而欧美人看起来就很“正常”。因此,摄影摄像界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引入了“色温”的概念。以至于相机需要设置“白平衡”,可见,人的眼睛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通过丰富多彩的色感来清晰地区分事(以进化的物为目标?)就如现今大多数互联网“播放器”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饱和度、甚至色相调整一样,可以认为改变色温,以适应不同观众的不同欣赏眼光。
说到亮度,人眼也是很能适应环境,虽然比不上一些动物的才能,也算自然进化的一个奇迹了,从赤道正午刺眼的阳光下(还有青藏高原富含紫外线、两极冰原刺眼的阳光类)到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肉眼都能应付,使人们能弄清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就是说人眼对亮度的感知,宽容度很高,毕竟视网膜上柱状体细胞1.2亿左右,比椎状体细胞多近20倍,总是要有作用的,要在不利的光照条件下指引人们正确行动。
肉眼在同一时间所能分辨的动态范围是10000:1 的话,普通数码照片通常只有100:1.因此,人眼的感光能力(包括对色彩的分辨力)比机器强多了,机器及所附带的计算系统、显示设备、打印设备.......永远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也不必)超过人眼的能力。
因此,人为“制造”的颜色例如CCD、CMOS感光器输入的信号,显示屏展现的色彩,打印机在纸上(各种不同类别的纸、效果不同)打出的彩色等等,都能给人以相同的色彩感觉,这个理论基础就是当今世界光影产业能存在发展的前提。所以人眼可见光与色彩情感、色彩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色彩情感模块指导艺术创作者使用数码图像处理设备进行创作,进而快速、准确的表达自身情感,希望对数码影像创作学术与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段殳,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东南大学,2006
[2]宋拥军,色彩管理在摄影、彩扩行业中的应用 , 苏州大学,2006
[3]洪丕谟 姜玉珍,中国古代算命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