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抚慰和凝聚作用,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的阵地优势、渗透优势和传承优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发挥公共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克服文化活动中的操作误区,更新理念,要在找准结合点、突破着力点、打造新亮点上下功夫。
  【关键词】公共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用十八大提出的“24字” 概述在全社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能简单依靠理论宣教,而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践行,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而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抚慰和凝聚作用,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的阵地优势、渗透优势和传承优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发挥公共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克服文化活动中的操作误区,更新理念,要在找准结合点、突破着力点、打造新亮点上下功夫。
  一、公共文化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平台,以政府财政作保障,构建适应地域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设施、服务项目、文化活动总和,其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纵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三方面的优势。
  (一)阵地优势。文化阵地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土壤,有了阵地,可以让广大群众因文化而聚,广泛的群众性使文化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场域。公共文化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和参与性的特征。首先公共文化阵地是为群众而建,不设门槛,公益性彰显大众化,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广阔的场域。其次公共文化的主体是公民,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大群众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既当演员又当观众,既可接受精神熏陶,又可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
  (二)渗透优势。文化具有渗透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活动者心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公共文化以活动为重、内容为要,彰显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优势。从文化范畴看,公共文化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没有主流文化强制性特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语境下,公共文化活动的各种服务侧重于温和地调整、整合各种亚文化形态,共同营造一种有主导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渗透成为主流意识根植群众的介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适应多元文化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主流文化形态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公共文化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优势主要概括为四点:一是辐射面广,可以把核心价值观覆盖到每个公民;二是渗透性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达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三是形式多样,可以丰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法和途径;四是教育效果好,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将宣传教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传承优势。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处处体现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在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扬弃、发展” ,凝聚共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想象,24字价值观的概述凝聚着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人格品德,是中华儿女在民族发展中提炼升华的结晶,公共文化活动在文化传承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实践活动。公共文化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参与中对其思想和道德行为有一个去伪存真、循序渐进、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人们在艺术中感染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例如,七岁开蒙礼是对个人成长一个重要标识的纪念,也是对老师、对知识的一种永远敬重,点亮学童懵懂的智慧之灯,烙上生命重要的印记,教导学童做人基本道理,让学童一生铭记、终身受益。
  二、公共文化活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中存在误区
  (一)自上而下决策忽视参与主动性。公共文化作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常常以行政化手段规定活动主题、参加对象和活动方式,过份强调灌输式、说教式的被动接受,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忽视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成为配角,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文化权益,及时掌握各层面群众的文化情趣和需求。以需求导向作为文化活动的决策依据,尊重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表达权,要重视用文化活动的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形式多样、小型活跃” 的方式适应不同层次的群众。实现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的无逢对接,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二)追求场面大气缺乏活动常态化。一些地方为追求大场面、高档次,在活动运作上讲排场、比财力,缺少整体活动的统筹安排,文化资源不足,又缺少有效整合,有的在盛大的开幕式后,没有与之适应的文化活动,缺少宣传跟进和活动持续,虎头蛇尾,没有实效,反而会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公共文儿活动必须遵循“潜移默化、寓教於乐” 的原则,只有常态化才能体现实践成效。因此,公共文化活动安排上需要精心策划、在内容上、形式上多动脑筋,政府财政需确保运行,并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常态化发展态势。
  (三)考核注重数据缺少活动品牌化。衡量和考核公共文化工作往往是以面积大小、活动数量、参加人数和宣传力度等方面数字作标准,这种重“数据” 的考核评价导致文化礼堂活动的“泡沫化” 倾向,组织策划者忽视活动的实践效果,避重求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束之高阁。我们树立品牌化战略,瞄准文化礼堂和核心价值观契合点,设计载体,及时把一些契合主题、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整合起来,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文化活动个性特色,助推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农村文化礼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入心入脑”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找准结合点、突破支掌点、打造新亮点,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巨大潜力,使公共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一)找准结合点,契合群众文化需求。结合点是公共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需求相吻合。展示、展览和展演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场地及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有计划组织提供免费辅导、演出、讲座、展览等常规性服务外,全方位推出小型多样、灵活方便的专题性活动,让村民和新居民都能参与适合自己的基本文化活动,努力使文化阵地成为群众文化乐园、艺术精华的获取之地、文化素养的提升之地、文艺团队的训练之地和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场所。公共文化只有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彰显群众广泛参与。群众参与率是衡量公共文化成效的标准,也是文化阵地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覆盖面广、群众参与率高、影响力大、深受群众欢迎的活动,一定是体现群众的渴求和向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用 “道德榜” “能人榜” “孝悌榜” “寿星榜” “荣誉榜” 等,注重用身边事教育群众,接地气有利改善邻里关系,增强村民责任心和凝聚力,在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之中,增强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要把活动的切入点放在文化服务上,在亲民、悦民、便民、利民上下功夫,亲民要把活动内容定格在群众熟悉的人和事;悦民要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的氛围上下功夫,达到文化活动为群众减负松压、以文化人的目的;便民就是要方便多样,活动常态化;利民要在活动主题策划中有利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因此,公共文化活动中要找准群众的兴奋点,调动群众文化创造力和参与热情,用百姓话说百姓事,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彰显公共文化活动的活力、实力和魅力。
  (二)突破着力点,提升群众参与热情。公共文化活动着力点是群众主动参与,实践中参与又可以分为主动参和被动参与,而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即要用心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礼堂活动中来,体现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民,让农民主动发挥参与热情,工作之余直接参与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等环节之中。
  突破着力点的基本原则是要把公共文化活动重点放在调动积极性上,在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上下功夫。比如,声势浩大的“文化下乡”,规模大、层次高,的确为农民送来文化大餐,但不能让群众体验文化创造之快乐,而且送完就走,无法生根。然而,农村地域广阔,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只有我们依靠群众,发掘民间文化,加以“扬弃”传承。近年来,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着眼培训农民艺术表演团体,让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走上田塍,摇身成为演员,台上有板有眼,台下倾情鼓掌。这种场面之所以其乐融融,就在于农民群众全情投入,在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从提升参与度的角度思考,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做文章,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走进礼堂,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走进群众心间。让群众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角。
  (三)打造新亮点,提高文化活动效果。文化品牌作为公共文化活动的新亮点,就是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公共文化建设经验,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积淀、群众需求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引成规范的操作程序,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打造“文化品牌” 。首先,保护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景” 。其次,各地充发掘地域“孝” “信” “义” 等文化基因,培育传统礼仪文化,让孝德礼仪走进农户,从而全面构建和谐村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第三,融入“最美精神”,弘扬时代风尚。 整合群众身边的“最美人、最美事” 教育引导百姓风尚。
  参考文献:
  [1] 方 超. 文化礼堂构建了农村发展的“魂”/J. 宣传半月谈.2013/23.24期;
  [2] 吴福平.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调研报告/内部资料。
  [3] 马德良. 让农村文化礼堂凝聚村庄的精气神/[N]中国文化报.2013.8.12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当今,每逢婚丧嫁娶、庆生祝寿、上梁乔迁等红白喜事,农牧民们都会操办“流水席”,热情款待亲朋好友、四邻八舍。它便成了一种乡土民俗文化的新体现。特别是举行婚宴时,也不像城里人那样到饭店酒楼去包几桌酒席,而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棚子,垒起灶台,请两个乡厨,自己做酒席来宴请所有的亲朋好友。这种习俗从古一直延续到今,无论穷家富户,家家都是如此。  农村操办“流水席”时,
期刊
【摘 要】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我国音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中外音乐交流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对中外音乐交流现阶段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改变进行研究,对中外音乐交流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外音乐交流;音乐教育;影响  一 、引言  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之后到隋唐时
期刊
【摘 要】栾凯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军旅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有着极强的时尚感,强烈的创新思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注重古典美与时尚美、传统思维与现代趋势、电子音乐与交响音乐的多元化时空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栾凯;声乐作品;创作;艺术风格  栾凯,中国当代著名军旅作曲家、音乐人,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军艺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栾凯先生创作的作品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主攻方向。然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行城乡标准化服务供给,应该把重点放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来,构建一个“管理在县
期刊
【摘 要】与城市富足的信息和繁荣的信息传播状况相比,我国诸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体制和传媒等主客观因素,出现了信息接收不畅、信息资源不足等多方面信息传播缺位问题。农村居民应有的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发展。为了避免这种形势的严峻化,除了农村经济需要改善之外,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传媒体制建设等都须跟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信息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发展
期刊
【Abstract】Using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viabi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Effective us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ing our interpersonal skills can help us be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设计大国。然而我们知道,大国并不等于强国。由于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较短,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经验不足等现象,从而限制了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力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达,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来越多并且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艺术行为与作品随处可见,那么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间的边界是不是要消失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艺术审美;艺术精神;跨界合作  艺术边界指的是艺术与非艺术领域之间的界限,要认识艺术边界首先要认识到底什么是“艺术”:“长期以来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国古代游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中国游学在中国文学中所起到的重要学术意义。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游学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游学被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中一个重要部分的原因所在,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扩大是受游学文化的带动,本期为将着重分析中国游学对中华民族情感文化的引向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代游学;古代教育;文化影响;历史意义  中国古
期刊
越剧有着百年的历史,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绍兴地区的嵊州,经历了从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繁荣时期,发展中汲取了京剧、昆曲、话剧等多剧种的营养,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断创新,以其流派纷呈委婉动听的唱腔和真切细腻的表演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大剧种。尤其近几年,国家对民族戏曲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上的更加重视,选择学越剧的孩子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