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电力仿真培训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坐落于山西省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内,隶属于山西省电力公司。主要担负着省电力公司电网运行、电力营销两大培训基地的建设规划,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2006年12月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审为“电力行业(变电)仿真培训基地”。
多年来,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与电网同步发展,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发展的要求,逐步构建成大运行、大营销的培训环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标准规范的2个专业品牌基地,即电网运行专业、电力营销专业培训基地。在承担省公司系统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师资培训及技能竞赛等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努力打造培训品牌,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总体情况
目前,变电仿真基地占地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设有省地县三级调度仿真室、变电站全数字仿真室(含智能变电站仿真)、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室、调度自动化实训室及调控一体化和运维一体化室,共计5个仿真机房,并有配套的服务器、资料室等。每个仿真机房投影系统、音响系统齐全,5个机房能同时容纳440人进行仿真实训。在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室内配有保护、测控、远动通信等真实设备共计35面。此外,在学历教育教学楼内有10个多媒体教室。
目前,中心拥有5套仿真系统。即调度(省、地、县)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500/35kV)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220kV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实训系统以及调度自动化实训系统。其中,调度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相互融合形成调度、监控中心、变电站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调度员、变电站(含监控中心)值班员的培训与考核。调度自动化实训系统、220kV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实训系统和电网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运维一体仿真培训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涵盖调度主站、调度厂站及通信的真实实训环境(平台),该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自动化人员、继电保护人员、通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也可作为运行人员高层培训。5套仿真培训系统相互融合,相互对接,构建出一个满足电网运行、自动化、继电保护等各专业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大运行培训环境。同时,为强化培训功能,针对该系统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多媒体培训课件系统。
变电运行培训基地自2005年投运以来,连续承担省公司计划内变电站运行人员持证上岗的轮训、变电站生产准备岗前培训、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等工作,截至2010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4370多人次,总人天数约32000多人天。同时,积极开拓培训市场,为西藏、新疆等省及地方电力开展培训,5年累计培训人数1070多人次。
为全面提升服务主营业务的水平,2006年开始,开展“送教进班组”活动,送教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地,培训员工达2735人次。连续多年承担山西省电力公司变电运行、电力营销两个专业的知识及技能竞赛工作,省公司层面竞赛活动共计4次。
二、培训管理创新
基地按照“引进标准、多元参与、过程监控、重在质量”的理念,构建有行业特色的培训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创建了“四环八步”的管理流程。
四环即:培训需求、培训策划、教学实施及教学反馈四个关键环节。培训需求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人员年龄结构、能力现状和文化水平,培训时间及培训内容。培训策划主要是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实施要求的设计。教学实施中做到精细化管理,注重教学效果的分析和反馈,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培训质量。教学反馈包括学习中反馈、培训结束时的反馈以及现场实际中的反馈,同时将反馈结果作为下次的培训需求。四环节闭环管理,使培训质量做到了可测、可控和有效。
八步是:需求征集、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施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分析总结、建立档案。是教学教程中的具体的落实步骤。环环紧扣、步步相随,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培训质量。
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突现了“一点”、“二措”、“三化”、“四环”培训特点:
“一点”——一切以培训学员、送培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
“二措”——来校培训与送教进企二措合一。
“三化”——培训项目策划体现“差异化”、培训过程管理体现“精细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现“显效化”。
“四环”——实现需求分析、项目策划、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四个关键环节闭环管理。
三、培训模式创新
多年来,山西电力仿真培训基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服务电网建设,开拓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新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仿真培训、远程网络培训、送教进班组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相互融合、互相支持的培训模式体系。送教进班组培训模式,就是课堂从学校搬到班组,生产现场是课堂、设备是教具、需求是教学内容的面对面、零距离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就是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点、危险点、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深入调研,利用一批老师、一套软件、精选教材、典型案例,将知识和技能送到一线班组,送到偏远地区和新建、扩建投运前电网运行人员面前,解决工学矛盾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创新性的“送教进班组”培训,从根本上找到了“用”与“学”最佳支点,形成教育培训与企业接轨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突出。“送教进班组”活动,从2006年尝试创新至今,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6年来,“送教活动”遍布全省11个地区的12家供电分公司,累计培训现场人员2735人。
送教到班组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地实施了“以现场设备为主线,以现场设施为教具,以现场问题为课题”的培训手段。教师们积极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现场设备为依据,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教学,手把手指导学员实际操作、图纸与设备相对照讲解、设备指认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同时以现场问题为课题,组织现场人员进行互动式教学和研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明了、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显著。一位供电分公司的总工说:把教学深入到现场,针对现场实际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真正能够满足现场需求,是最有效的培训。一位受训学员说:“以前坐在课堂上接受培训,经常出现前脚学后脚忘的情形,如今在班组现场学,再不用别人逼着学,学了还想学呢。”另一位支公司的学员谈到,我们不离岗位就能得到先进手段的培训,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三天的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大于我三年自己摸索到的知识。每一位一线职工的呼声诠释着送教到班组教学模式的培训效果和服务水平。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七大特点:一是创新了省公司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培训的目标。二是突出了岗位需求,强化了专业技能。三是解决了员工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四是有力地推动了仿真培训中心培训师队伍的建设步伐,锻炼出一支懂理论、会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培训教学方式、方法。六是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手段多样性,提高培训服务标准。七是实现了精细化、差异化、显效化“三化”培训效果。培训内容的精细化,具体解决了现场需求的实际问题;培训方式的差异化,达到了现场员工“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培训目的;培训效果的显效化,提升了现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训手段创新
山西电力仿真培训中心不断完善和创新培训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的潜能,从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参与转变。现场模拟教学、体验式、座谈式、研讨式、探讨式、案例式、讲坛式各种教学手段,在培训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教学方式,实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题研讨式:就是由教师组织,学员、现场专家共同参与,依据现场出现的问题形成专题,集中于课堂,以讨论、交流、沟通形式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开班前通知参培学员带现场实际的事故案例或问题,聘请现场专家参与研讨,组织专题研讨会,由学员提出案例或问题,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员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最后由组织教师对专题进行整理、考证、剖析,汇编成册,成为教学资料。目前,专题讨论累积成教研成果,整理成册的“变电运行现场案例分析与技术问题”一书已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成为变电运行人员有益的参考书。
现场模拟教学式:在事故处理模块教学中,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真实的再现了现场变电站事故处理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训了学员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用形象的角色扮演等手段,训练了学员事故处理的流程、规范及标准。实现了知识、技能、规范、标准一体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仿真培训是我们从事教育培训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手段。几年来我们在职工培训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胆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已成为过去。如今,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工作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共同努力,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服务公司员工。今后工作中,山西电力仿真培训中心将认真贯彻省公司精神,学会“三思”(居安思危、履职思成、观念思新)用心培训,融入“三晋”(晋级、晋段、晋升)创新未来,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多年来,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与电网同步发展,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发展的要求,逐步构建成大运行、大营销的培训环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标准规范的2个专业品牌基地,即电网运行专业、电力营销专业培训基地。在承担省公司系统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师资培训及技能竞赛等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努力打造培训品牌,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总体情况
目前,变电仿真基地占地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设有省地县三级调度仿真室、变电站全数字仿真室(含智能变电站仿真)、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室、调度自动化实训室及调控一体化和运维一体化室,共计5个仿真机房,并有配套的服务器、资料室等。每个仿真机房投影系统、音响系统齐全,5个机房能同时容纳440人进行仿真实训。在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室内配有保护、测控、远动通信等真实设备共计35面。此外,在学历教育教学楼内有10个多媒体教室。
目前,中心拥有5套仿真系统。即调度(省、地、县)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500/35kV)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220kV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实训系统以及调度自动化实训系统。其中,调度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相互融合形成调度、监控中心、变电站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调度员、变电站(含监控中心)值班员的培训与考核。调度自动化实训系统、220kV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实训系统和电网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运维一体仿真培训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涵盖调度主站、调度厂站及通信的真实实训环境(平台),该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自动化人员、继电保护人员、通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也可作为运行人员高层培训。5套仿真培训系统相互融合,相互对接,构建出一个满足电网运行、自动化、继电保护等各专业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大运行培训环境。同时,为强化培训功能,针对该系统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多媒体培训课件系统。
变电运行培训基地自2005年投运以来,连续承担省公司计划内变电站运行人员持证上岗的轮训、变电站生产准备岗前培训、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等工作,截至2010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4370多人次,总人天数约32000多人天。同时,积极开拓培训市场,为西藏、新疆等省及地方电力开展培训,5年累计培训人数1070多人次。
为全面提升服务主营业务的水平,2006年开始,开展“送教进班组”活动,送教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地,培训员工达2735人次。连续多年承担山西省电力公司变电运行、电力营销两个专业的知识及技能竞赛工作,省公司层面竞赛活动共计4次。
二、培训管理创新
基地按照“引进标准、多元参与、过程监控、重在质量”的理念,构建有行业特色的培训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创建了“四环八步”的管理流程。
四环即:培训需求、培训策划、教学实施及教学反馈四个关键环节。培训需求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人员年龄结构、能力现状和文化水平,培训时间及培训内容。培训策划主要是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实施要求的设计。教学实施中做到精细化管理,注重教学效果的分析和反馈,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培训质量。教学反馈包括学习中反馈、培训结束时的反馈以及现场实际中的反馈,同时将反馈结果作为下次的培训需求。四环节闭环管理,使培训质量做到了可测、可控和有效。
八步是:需求征集、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施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分析总结、建立档案。是教学教程中的具体的落实步骤。环环紧扣、步步相随,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培训质量。
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突现了“一点”、“二措”、“三化”、“四环”培训特点:
“一点”——一切以培训学员、送培单位的需求为出发点。
“二措”——来校培训与送教进企二措合一。
“三化”——培训项目策划体现“差异化”、培训过程管理体现“精细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现“显效化”。
“四环”——实现需求分析、项目策划、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四个关键环节闭环管理。
三、培训模式创新
多年来,山西电力仿真培训基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服务电网建设,开拓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新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仿真培训、远程网络培训、送教进班组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相互融合、互相支持的培训模式体系。送教进班组培训模式,就是课堂从学校搬到班组,生产现场是课堂、设备是教具、需求是教学内容的面对面、零距离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就是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点、危险点、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深入调研,利用一批老师、一套软件、精选教材、典型案例,将知识和技能送到一线班组,送到偏远地区和新建、扩建投运前电网运行人员面前,解决工学矛盾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创新性的“送教进班组”培训,从根本上找到了“用”与“学”最佳支点,形成教育培训与企业接轨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突出。“送教进班组”活动,从2006年尝试创新至今,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6年来,“送教活动”遍布全省11个地区的12家供电分公司,累计培训现场人员2735人。
送教到班组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地实施了“以现场设备为主线,以现场设施为教具,以现场问题为课题”的培训手段。教师们积极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现场设备为依据,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教学,手把手指导学员实际操作、图纸与设备相对照讲解、设备指认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同时以现场问题为课题,组织现场人员进行互动式教学和研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明了、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显著。一位供电分公司的总工说:把教学深入到现场,针对现场实际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真正能够满足现场需求,是最有效的培训。一位受训学员说:“以前坐在课堂上接受培训,经常出现前脚学后脚忘的情形,如今在班组现场学,再不用别人逼着学,学了还想学呢。”另一位支公司的学员谈到,我们不离岗位就能得到先进手段的培训,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三天的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大于我三年自己摸索到的知识。每一位一线职工的呼声诠释着送教到班组教学模式的培训效果和服务水平。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七大特点:一是创新了省公司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培训的目标。二是突出了岗位需求,强化了专业技能。三是解决了员工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四是有力地推动了仿真培训中心培训师队伍的建设步伐,锻炼出一支懂理论、会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培训教学方式、方法。六是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手段多样性,提高培训服务标准。七是实现了精细化、差异化、显效化“三化”培训效果。培训内容的精细化,具体解决了现场需求的实际问题;培训方式的差异化,达到了现场员工“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培训目的;培训效果的显效化,提升了现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训手段创新
山西电力仿真培训中心不断完善和创新培训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的潜能,从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参与转变。现场模拟教学、体验式、座谈式、研讨式、探讨式、案例式、讲坛式各种教学手段,在培训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教学方式,实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题研讨式:就是由教师组织,学员、现场专家共同参与,依据现场出现的问题形成专题,集中于课堂,以讨论、交流、沟通形式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开班前通知参培学员带现场实际的事故案例或问题,聘请现场专家参与研讨,组织专题研讨会,由学员提出案例或问题,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员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最后由组织教师对专题进行整理、考证、剖析,汇编成册,成为教学资料。目前,专题讨论累积成教研成果,整理成册的“变电运行现场案例分析与技术问题”一书已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成为变电运行人员有益的参考书。
现场模拟教学式:在事故处理模块教学中,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真实的再现了现场变电站事故处理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训了学员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用形象的角色扮演等手段,训练了学员事故处理的流程、规范及标准。实现了知识、技能、规范、标准一体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仿真培训是我们从事教育培训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手段。几年来我们在职工培训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胆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已成为过去。如今,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工作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共同努力,适应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服务公司员工。今后工作中,山西电力仿真培训中心将认真贯彻省公司精神,学会“三思”(居安思危、履职思成、观念思新)用心培训,融入“三晋”(晋级、晋段、晋升)创新未来,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