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服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纽带,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及经费不足等原因致使其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文章以辽源市为例,分析了该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面临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就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县级;农业推广;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25-2
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服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兴农富农的重要纽带。但是由于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和传统管理体制下建立的,现阶段无论是在体制还是机制上仍然面临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推广体系就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现阶段探讨农业推广体系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推广体系是沟通科研与生产的桥梁
农业推广可有效的把农业科研和农村生产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科技新成果和新信息可借助于农业推广传递给农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农民实践中的生产经验等还可以反馈给科研部门,从而推动科研和教学的不断发展。
1.2 农业推广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保障
科研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它、实践它。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必须借助于农业推广站这一环节,如果缺乏这一桥梁,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只占30-40%,而发达国家己经达到60-80%。因此,我国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桥梁作用。
1.3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以价格优势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从长远来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不仅要价廉,更要质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质量才是持久生命力。由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向广大农民推广科技便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 辽源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辽源市自从1985年成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以来,紧紧围绕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市、县、镇的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推广覆盖了农业、农机具技术、畜牧业等多个农村经济领域,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以推广的农机新技术为例:如实现了机械灭茬技术,极大的缩短了除茬时间,年灭茬面积在105万亩左右,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实现了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使单体播种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四项作业,经多年推广单体播种机保有量已达7378台,年机播玉米110万亩左右,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4.6%;实现了小型拖拉机配套技术,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机械化水平,经多年推广,目前全市有各种小型配套农机具20107台,配套比达到1:2;实现了水田机械旋耕技术,现阶段全市已推广各种型号旋耕机700余台;实现了种子磁化技术,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正常情况下,可使玉米增产11.8%,水稻增产10%,高粱增产8.5%;实现了机械深施化肥技术,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使作物增产8-10%;实现了大棚滴灌技术,该技术可根据作物的需要均匀缓慢的为作物提高水,达到科学合理用水的目的,目前全市已推广大棚滴灌设备百余套;实现了水稻规范钵盘育苗抛秧技术,该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使作物移栽时不伤根、不漂秧、返青快、分蘖多、长势强,目前全市10余万亩。今后计划推廣的技术还包括机械灭茬深松起垄技术、机械施水、播种技术、大棚节能取暖炉技术、水稻机械收获技术、机械喷药除草技术等等。
通过一系列技术的推广,辽源市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品种也不断得到优化,优质、专用粮食品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0%;畜牧业也取得了较大进步,2006年全市牧业总产值达23.4亿元,牧业人均收入达1757.6元,其中牛、猪、禽分别发展到100.2万头、122.6万头、362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3.1%和8.5%,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3万吨、5.8万吨和1.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8%、2.3%和55%;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提高,现阶段全市已经形成了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特产品加工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年加工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能力达200万吨,以鹿茸、柞蚕、北药、水果等为原料的特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5元,同比增长12%。
实践证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辽源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存在各种问题。
3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
3.1 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及领导的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财政投入要么不足,要么错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此外,经费严重不足还造成了农技站实验设备落后、数据采集分析手段原始等问题。
3.2 知识老化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推广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要求的情况比较突出。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知识陈旧、知识更新的压力较大,而且在机构改革中,还可能被要求提前离岗。加之,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手段陈旧,使得农业推广越来越缺乏针对性。
3.3 农技站工作人员与农民缺乏有效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农技站工作人员很少与群众实现互动式的交流,缺乏收集信息主动性,往往不能够给出农民想要的答案。信息不对称,供需不衔接,大大降低了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4.1 树立“统筹”观念,重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现阶段,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大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对于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全面奔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思维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扶持和力度,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2 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推广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化和风险较高等特点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决定了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投入。为此,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合理的确定农业推广队伍的规模和水平,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和用途。
4.3 提高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
农业推广队伍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利用科技的水平,因此,如何扩大农业推广领域和提高农业推广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管理部门可根据情况定期制定各种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训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使他们知识得到更新,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此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工作,做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引得来,现有的技术骨干留得住。
4.4 建设科技进村入户服务点
科技进村入户服务点主要是依托农民技术员、或者是有经验的养殖大户的技术优势,在村中成立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或者各种市场信息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以帮助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此项目建设,可充分发挥技术农民当代示范带动作用,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身边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最终使农业科技真正扎根农村。
参考文献
[1] 王红,李建军,倪景涛.农民科技信息协会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作用.农业科技管理,2006.
[2] 林伟君,骆浩文,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广东农业科学,2005,(6).
作者简介:董伟(1975-),男,汉族,吉林辽源人,就职于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县级;农业推广;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25-2
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服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兴农富农的重要纽带。但是由于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和传统管理体制下建立的,现阶段无论是在体制还是机制上仍然面临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推广体系就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现阶段探讨农业推广体系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推广体系是沟通科研与生产的桥梁
农业推广可有效的把农业科研和农村生产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科技新成果和新信息可借助于农业推广传递给农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农民实践中的生产经验等还可以反馈给科研部门,从而推动科研和教学的不断发展。
1.2 农业推广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保障
科研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它、实践它。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必须借助于农业推广站这一环节,如果缺乏这一桥梁,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只占30-40%,而发达国家己经达到60-80%。因此,我国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桥梁作用。
1.3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以价格优势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从长远来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不仅要价廉,更要质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质量才是持久生命力。由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向广大农民推广科技便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 辽源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辽源市自从1985年成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以来,紧紧围绕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市、县、镇的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推广覆盖了农业、农机具技术、畜牧业等多个农村经济领域,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以推广的农机新技术为例:如实现了机械灭茬技术,极大的缩短了除茬时间,年灭茬面积在105万亩左右,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实现了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使单体播种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四项作业,经多年推广单体播种机保有量已达7378台,年机播玉米110万亩左右,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4.6%;实现了小型拖拉机配套技术,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机械化水平,经多年推广,目前全市有各种小型配套农机具20107台,配套比达到1:2;实现了水田机械旋耕技术,现阶段全市已推广各种型号旋耕机700余台;实现了种子磁化技术,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正常情况下,可使玉米增产11.8%,水稻增产10%,高粱增产8.5%;实现了机械深施化肥技术,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使作物增产8-10%;实现了大棚滴灌技术,该技术可根据作物的需要均匀缓慢的为作物提高水,达到科学合理用水的目的,目前全市已推广大棚滴灌设备百余套;实现了水稻规范钵盘育苗抛秧技术,该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使作物移栽时不伤根、不漂秧、返青快、分蘖多、长势强,目前全市10余万亩。今后计划推廣的技术还包括机械灭茬深松起垄技术、机械施水、播种技术、大棚节能取暖炉技术、水稻机械收获技术、机械喷药除草技术等等。
通过一系列技术的推广,辽源市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品种也不断得到优化,优质、专用粮食品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0%;畜牧业也取得了较大进步,2006年全市牧业总产值达23.4亿元,牧业人均收入达1757.6元,其中牛、猪、禽分别发展到100.2万头、122.6万头、362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3.1%和8.5%,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3万吨、5.8万吨和1.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8%、2.3%和55%;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提高,现阶段全市已经形成了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特产品加工三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年加工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能力达200万吨,以鹿茸、柞蚕、北药、水果等为原料的特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5元,同比增长12%。
实践证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辽源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存在各种问题。
3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
3.1 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及领导的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财政投入要么不足,要么错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此外,经费严重不足还造成了农技站实验设备落后、数据采集分析手段原始等问题。
3.2 知识老化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推广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要求的情况比较突出。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知识陈旧、知识更新的压力较大,而且在机构改革中,还可能被要求提前离岗。加之,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手段陈旧,使得农业推广越来越缺乏针对性。
3.3 农技站工作人员与农民缺乏有效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农技站工作人员很少与群众实现互动式的交流,缺乏收集信息主动性,往往不能够给出农民想要的答案。信息不对称,供需不衔接,大大降低了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4.1 树立“统筹”观念,重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现阶段,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大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对于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全面奔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思维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扶持和力度,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2 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推广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化和风险较高等特点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决定了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投入。为此,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合理的确定农业推广队伍的规模和水平,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和用途。
4.3 提高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
农业推广队伍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利用科技的水平,因此,如何扩大农业推广领域和提高农业推广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管理部门可根据情况定期制定各种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训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使他们知识得到更新,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此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工作,做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引得来,现有的技术骨干留得住。
4.4 建设科技进村入户服务点
科技进村入户服务点主要是依托农民技术员、或者是有经验的养殖大户的技术优势,在村中成立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或者各种市场信息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以帮助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此项目建设,可充分发挥技术农民当代示范带动作用,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身边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最终使农业科技真正扎根农村。
参考文献
[1] 王红,李建军,倪景涛.农民科技信息协会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作用.农业科技管理,2006.
[2] 林伟君,骆浩文,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广东农业科学,2005,(6).
作者简介:董伟(1975-),男,汉族,吉林辽源人,就职于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