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知识的情境化,可以让知识鲜活起来、智慧起来、丰富起来,这是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生命化的过程。情境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生命化,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个性、智慧、品格、气质和生命。
语文单元教学是以语文单元内若干篇文章为一个单位体,将每一篇课文的具体目标经过取舍,整合为整个单元的综合目标,围绕综合目标而创设的情境,我们称之为语文单元教学的“大情境”。
语文单元教学的大情境以“合作小组”为主要方式,把一直由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交融着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熏陶,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场所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同时也感受着大语文大情境的美丽。
一、知识情境
这类情境侧重于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在感性的情境中接触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探讨,予以理解吸收,然后再以此为经验激活新的知识。
1.以“点”辐射
这里的“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某一篇文章为“点”辐射,即以点概面,触类旁通。
如初中语文多种版本都安排了“戏剧单元”,常规教学要十几课时,如果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而语文“大情境”教学,则由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已有的储备知识表演《陈毅市长》一剧,让情境再现。“演出”后,在学生们意犹未尽之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讨:演员“演好戏”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剧本”编写必须注意什么?在探讨中顿悟、理解、吸收,然后再让其他小组学生“演出”另外几个剧本。
另一种是以某一个知识重点为教学的目标任务创设情境。如在专项复习初中的文言文“实词辨析”时,合作小组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词类活用”编写了一段“数来宝”的趣味情境。
生1:文言文不好学,文言实词更难说。今天我组来汇报,保准听后好睡觉。
生齐:保准听后好睡觉。
生2:“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咱不说,说什么?就说“词类活用”这一着。
生3: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词最是不本分,稍不留神就零分。
生4:咱们先来说名词。
生1:名词千万别乱跑,跑错地方就变了。
生2:一人占着两位置,主语宾语多重要,名词还是不满意,鸠占鹊巢挤位置。
生齐:挤位置,挤位置!
生3:挤得谓语、状语不高兴,告到“语法”那里去,语法听后作决定,以后要是不老实,你就随着动词姓!
生齐:作决定,作决定,看你以后有没有记性!
生4:你们怎么冤枉我,我可从来不惹事。
生3:哼,假正经,“驴不胜怒,蹄之”,你对“蹄之”怎么说?
生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怎么讲?
生齐:假正经,假正经,没了名没了姓,叫你敢惹语法不高兴!
生1:动词也是没记性。
……
“演戏”不是就剧本谈剧本,也不是就人物谈人物,而是把剧本当成一个立体的“人”,创设合适的情境,在品头论足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数来宝”让知识鲜活起来,富有动感,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快乐地学习,切实地掌握。
2.以“线”串联
语文单元教学,常会以单元的某个“目标”为线索,把几篇文章贯穿起来探讨解读,形成线索清晰的大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有一个重要的单元目标是“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学生创设了“花园小坐漫谈”的情境。
主持人:昨天老师要求我们准备展示第二单元知识内容,我预习了几篇课文后,发现这几篇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提出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生1:是的,我也有同感。《纪念白求恩》一文开篇两句74个字,先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也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接着提出论点,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生2:《敬业与乐业》开头先交代题目是根据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断章取义”引出来的,又不同于原句的意思,然后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生3:《多一些宽容》是一篇谈人的修养的文章,第一段三句话,前两句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阐述宽容的社会意义,说明只有提倡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后一句引用林则徐的自题联,从个人的胸襟的角度加以论证,重点在上联,强调“有容乃大”的道理。合而言之,无论从社会的人际关系角度,还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都必须提倡宽容。
生4:这样说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论点提出倒是干脆——题目就是论点。只是在第一段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然后是对名言的意思进行诠释,在诠释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论点。
主持人:“提出论点”虽然是议论文第一部分的核心,但提出的方式也不是相同的,有的先感性后理性,不经意间让你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有的引经据典,幽默风趣,让你很轻松地接受观点;有的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让你对作者的观点了然于胸;有的含蓄而有深度,让你在品玩中渐入佳境。
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议论文的结构是死的,但是论点提出的方式是活的。
二、能力情境
这类大情境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每种新的体裁或者更有代表性的文章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以前学过的文章再创情境,以温故知新,实现对文体目标理解的升华。
如初二下学期,结合新学的课文,要求学生对初一学习的《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几篇文章重创情境,侧重于展示对“语言特征”的理解,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学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动物秀”的情境展示。
语文单元教学是以语文单元内若干篇文章为一个单位体,将每一篇课文的具体目标经过取舍,整合为整个单元的综合目标,围绕综合目标而创设的情境,我们称之为语文单元教学的“大情境”。
语文单元教学的大情境以“合作小组”为主要方式,把一直由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交融着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熏陶,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场所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同时也感受着大语文大情境的美丽。
一、知识情境
这类情境侧重于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在感性的情境中接触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探讨,予以理解吸收,然后再以此为经验激活新的知识。
1.以“点”辐射
这里的“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某一篇文章为“点”辐射,即以点概面,触类旁通。
如初中语文多种版本都安排了“戏剧单元”,常规教学要十几课时,如果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而语文“大情境”教学,则由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已有的储备知识表演《陈毅市长》一剧,让情境再现。“演出”后,在学生们意犹未尽之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讨:演员“演好戏”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剧本”编写必须注意什么?在探讨中顿悟、理解、吸收,然后再让其他小组学生“演出”另外几个剧本。
另一种是以某一个知识重点为教学的目标任务创设情境。如在专项复习初中的文言文“实词辨析”时,合作小组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词类活用”编写了一段“数来宝”的趣味情境。
生1:文言文不好学,文言实词更难说。今天我组来汇报,保准听后好睡觉。
生齐:保准听后好睡觉。
生2:“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咱不说,说什么?就说“词类活用”这一着。
生3: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词最是不本分,稍不留神就零分。
生4:咱们先来说名词。
生1:名词千万别乱跑,跑错地方就变了。
生2:一人占着两位置,主语宾语多重要,名词还是不满意,鸠占鹊巢挤位置。
生齐:挤位置,挤位置!
生3:挤得谓语、状语不高兴,告到“语法”那里去,语法听后作决定,以后要是不老实,你就随着动词姓!
生齐:作决定,作决定,看你以后有没有记性!
生4:你们怎么冤枉我,我可从来不惹事。
生3:哼,假正经,“驴不胜怒,蹄之”,你对“蹄之”怎么说?
生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怎么讲?
生齐:假正经,假正经,没了名没了姓,叫你敢惹语法不高兴!
生1:动词也是没记性。
……
“演戏”不是就剧本谈剧本,也不是就人物谈人物,而是把剧本当成一个立体的“人”,创设合适的情境,在品头论足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数来宝”让知识鲜活起来,富有动感,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快乐地学习,切实地掌握。
2.以“线”串联
语文单元教学,常会以单元的某个“目标”为线索,把几篇文章贯穿起来探讨解读,形成线索清晰的大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有一个重要的单元目标是“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学生创设了“花园小坐漫谈”的情境。
主持人:昨天老师要求我们准备展示第二单元知识内容,我预习了几篇课文后,发现这几篇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提出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生1:是的,我也有同感。《纪念白求恩》一文开篇两句74个字,先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也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接着提出论点,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生2:《敬业与乐业》开头先交代题目是根据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断章取义”引出来的,又不同于原句的意思,然后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生3:《多一些宽容》是一篇谈人的修养的文章,第一段三句话,前两句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阐述宽容的社会意义,说明只有提倡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后一句引用林则徐的自题联,从个人的胸襟的角度加以论证,重点在上联,强调“有容乃大”的道理。合而言之,无论从社会的人际关系角度,还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都必须提倡宽容。
生4:这样说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论点提出倒是干脆——题目就是论点。只是在第一段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然后是对名言的意思进行诠释,在诠释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论点。
主持人:“提出论点”虽然是议论文第一部分的核心,但提出的方式也不是相同的,有的先感性后理性,不经意间让你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有的引经据典,幽默风趣,让你很轻松地接受观点;有的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让你对作者的观点了然于胸;有的含蓄而有深度,让你在品玩中渐入佳境。
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议论文的结构是死的,但是论点提出的方式是活的。
二、能力情境
这类大情境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每种新的体裁或者更有代表性的文章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以前学过的文章再创情境,以温故知新,实现对文体目标理解的升华。
如初二下学期,结合新学的课文,要求学生对初一学习的《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几篇文章重创情境,侧重于展示对“语言特征”的理解,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学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了一场“动物秀”的情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