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uan2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的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到“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学会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我绘形绘色地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可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事物。此时,教师应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非常必要。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必须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很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初中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渐达到的,要提高阅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所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早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产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各年龄猪发生呼吸道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为适应这一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有重大突破。初中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跳出了“为考试而学”的怪圈,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实现由学会向会学、乐学、善学的最佳途径。作者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初中阅读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机体重要的抑炎因子,它的抗炎调控机制是以调控体内的炎症平衡为核心目标,但却可以被多种病原微生物运用以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与清除
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体验能力形成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同时,它也是实施“民主化、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前提。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努力。  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