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上网搜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网上资源使学生图文结合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雾凇景观之美,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教学媒体使用设计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室和Internet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了解信息。课前,教师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源,利用Frontpage制作《雾凇》网站,把学习资源区分为美文赏读、字词学习、雾凇美景、雾凇形成、欣赏雾凇五部分,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进入网站的相应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识雾凇景观美
师: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沿着堤岸望去,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线。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云,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之美的雾凇。今天,我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省,去欣赏雾凇的奇观。(板书: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淞”的写法。雾凇俗称“树挂”。
师:“雾凇”这个词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也许很陌生,那么,我们就先通过网络与雾凇来次亲密接触。请同学们打开《雾凇》专题学习网,点击上面的“雾凇美景”,尽情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象吧!
师:看了这么多雾凇的美丽画面,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地说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他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教师出示这两首词,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创设美的意境,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感悟雾凇的奇特、壮观之美。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整体美
教师指导学生读、想、画、查。
读:点击“美文赏读”,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来解决。
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及反复读书后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旁边批注。
查:点击“字词学习”,指一名学生认读字词,相机正音,指导书写,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其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想、画、查,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研读体悟,品味写景谴词美
师: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课文,好好地感受雾凇的美。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多读读。
师生交流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赏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雾凇的数量多和形态多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奇特。
教师出示以下重点句: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①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体会雾凇之美;抓住“缀满”、“十里长堤”,将其换成“挂满”、“长堤”,让学生加以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②点击欣赏,教师讲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可不是一般的美呀,是一种奇特的美!谁能把它奇特的美读出来?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①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想想雾凇是怎样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③十里长堤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怪不得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来解释这个诗句?
④点击欣赏,教师讲述:看,这琼枝玉树,宛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仿佛梨花带雨攀枝,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带着白银,婀娜动人,随风起舞,美不胜收,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呀。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第l、3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都在写雾凇的奇特壮美,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第1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雾凇的奇特壮美的;第3自然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反映雾凇的奇特壮美的。)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锤炼语言文字,紧紧抓住描绘雾凇奇特与美丽的重点词句,教师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赏画的过程中,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美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把相关语句画出来。集体交流研读成果。(1)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2)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着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抓住字词,品读文本的语言,体会雾凇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感悟文本语句的精妙。用网络帮助学生解决文章的重点及难点,提供资料给学生扩充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个性实践再探美
1.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上网收集一些相关材料,当一回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2.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上传至网站论坛,向同学们展示你的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以导游身份写解说词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多读读喜欢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体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飞扬。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上网搜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网上资源使学生图文结合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雾凇景观之美,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教学媒体使用设计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室和Internet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了解信息。课前,教师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源,利用Frontpage制作《雾凇》网站,把学习资源区分为美文赏读、字词学习、雾凇美景、雾凇形成、欣赏雾凇五部分,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进入网站的相应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识雾凇景观美
师:当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沿着堤岸望去,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线。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云,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之美的雾凇。今天,我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省,去欣赏雾凇的奇观。(板书: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淞”的写法。雾凇俗称“树挂”。
师:“雾凇”这个词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也许很陌生,那么,我们就先通过网络与雾凇来次亲密接触。请同学们打开《雾凇》专题学习网,点击上面的“雾凇美景”,尽情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象吧!
师:看了这么多雾凇的美丽画面,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地说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他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1998年他又赋词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教师出示这两首词,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创设美的意境,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感悟雾凇的奇特、壮观之美。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整体美
教师指导学生读、想、画、查。
读:点击“美文赏读”,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来解决。
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及反复读书后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旁边批注。
查:点击“字词学习”,指一名学生认读字词,相机正音,指导书写,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其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想、画、查,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研读体悟,品味写景谴词美
师: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课文,好好地感受雾凇的美。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多读读。
师生交流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赏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雾凇的数量多和形态多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奇特。
教师出示以下重点句: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①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体会雾凇之美;抓住“缀满”、“十里长堤”,将其换成“挂满”、“长堤”,让学生加以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②点击欣赏,教师讲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可不是一般的美呀,是一种奇特的美!谁能把它奇特的美读出来?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①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想想雾凇是怎样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将你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③十里长堤上到处是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怪不得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来解释这个诗句?
④点击欣赏,教师讲述:看,这琼枝玉树,宛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仿佛梨花带雨攀枝,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带着白银,婀娜动人,随风起舞,美不胜收,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呀。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第l、3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都在写雾凇的奇特壮美,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第1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雾凇的奇特壮美的;第3自然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反映雾凇的奇特壮美的。)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锤炼语言文字,紧紧抓住描绘雾凇奇特与美丽的重点词句,教师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赏画的过程中,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美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把相关语句画出来。集体交流研读成果。(1)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2)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着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抓住字词,品读文本的语言,体会雾凇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感悟文本语句的精妙。用网络帮助学生解决文章的重点及难点,提供资料给学生扩充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个性实践再探美
1.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上网收集一些相关材料,当一回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2.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上传至网站论坛,向同学们展示你的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读写结合,以导游身份写解说词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多读读喜欢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体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飞扬。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