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心肌炎的高猝死率已经受到临床医生的极大重视,临床上对心肌梗死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特点均有了共识。但是,即便已经有了共识,临床还是没有有效的实践指南。为了探讨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本研究就目前心肌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几个内容进行详细探讨,旨在让有需要的人以参考。
关键词:心肌炎 诊断 现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8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59-02
心肌炎指的是心肌发生的慢性炎症病变,一般可以根据发病机制分为感染性心肌炎和非感染性心肌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没有典型性,有些患者会有明显的反应,但是有些患者却完全没有反应。且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只是表现为胸痛或者气促,而症状较严重的患者甚至可以表现为爆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分析和总结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效果后,临床医生均一致认为心肌炎的诊断难度非常高,误诊率和漏诊率非常高。本研究在总结多个相关文献和结合实际诊断概况基础上对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1 心肌炎的诊断现状
1.1 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属于心肌炎最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但诊断心肌炎时期敏感度还是比较低,在47%左右。心肌异常在心电图中的反应一般都是呈现一过性,具体的是T波和ST波发生异常。主要表现是存在病理性Q波,ST段有抬高或者压低。一般心肌炎病死大多均以病理性Q波异常有关。所以也就意味着用心电图诊断若发现有病理性Q波异常,那么则要非常注意治疗方法。
1.2 生物学标志诊断。生物学标志诊断主要是指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一般进行心肌酶谱测定时主要是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和蛋白T以及CK-MB。测定的目的是要看这几个生物标记的定量是否有变化。在测定心肌损伤时首要选择的生物学标记都是肌钙蛋白I,原因是因为该标记的敏感度较低但是特意度非常高。心肌炎的酶学变化变现为生物学标记定量不断增高但是却永远没有酶峰。
1.3 病原学检测诊断。应用于心肌炎诊断的病原学检测类型非常多,比如较为常见的柯萨奇病毒 IgM 抗体检测法、逆转录-PCR 检测、心内膜心肌活检查等。第一种检测方法多在早期诊断治疗中应用。第二种方法多是在确定病毒性心肌炎中应用。第三种方法多是在慢性心肌病诊断中应用。病原学诊断一直以来都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方法,在心肌炎病原学检测中若能够检出病毒基因,那么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患者的治疗结局。
1.4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心内膜心肌活检在心肌炎早期的诊断中效果非常显著,敏感性非常高。能够非常准确的检出病毒类型以及免疫组织炎症等情况。一般若虽然没有临床症状表现但怀疑有心肌炎的患者要确诊时可以使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方法进行诊断,效果显著[1]。
2 心肌炎的治疗现状
心肌炎患者在确诊后应该要立即多休息,尽可能减少剧烈活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也就是针对患者临床具体的表现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形式。
2.1 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心律失常若症状一直不明显,那么大多数人均认为不需要治疗,但是根据2006年ACC 指南规定,在确定有心律失常现象后应该要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且心律失常不同表现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对于有明显症状后持续不断的室性心律失常,那么治疗时一般是使用胺碘酮治疗。而对于心动过缓或者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一般是使用起搏器进行治疗。但是,即便临床上均会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治疗是否对于非特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有拖动作用仍然没有定论,具体效果不得而知。但是,肯定的是在确定心律失常未全部消失之前禁止患者参与剧烈的竞技性活动。
2.2 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心肌炎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但是抗病毒治疗一般只是在暴发性心肌炎中使用,而由于的心肌炎早期的臨床表现不够明显,加上本身诊断难度就非常高,所以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很多心肌炎患者甚至在发病数周后才能够真正得以确诊。所以,抗病毒治疗方法不适合在心肌炎发病早期中应用。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病毒携带干扰素进入细胞,干扰和抑制翻译,促进细胞免疫球蛋白生成的方式起到抑制、抵抗病毒继续侵袭的作用。且干扰素在进入细胞后还能够抑制心肌细胞抗体生成,保护心肌不再继续受病毒侵害。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法时一般都要都当前的流行病学要求相符[2]。
2.3 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免疫调节方法具体是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有研究指出,这种丙种球蛋白滴注方式有可能具有有效治疗心肌炎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结果表明,成人患者一般是不建议使用丙种球蛋白的。且在慢性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中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方法也受到较大争议。有专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注射丙种球蛋白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指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并没有改善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迹象。即便丙种球蛋白在心肌炎患者中应用还有较大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儿童急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还是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效果,即若儿童患者有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症状,那么若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将能够有效缓解功能不全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作用[3]。
除了以上几种治疗方法外,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心肌炎的常见方法还有免疫抑制剂治疗法、体循环病毒抗体免疫吸附疗法以及应用于左心功能衰竭的机械和非机械辅助支持治疗法等多种。
治疗心肌炎的有效方法虽然类型很多,但随着人类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心肌炎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加上病毒变异状况越来越严峻,也给临床诊断心肌炎带来极大的挑战,心肌炎的有效治疗道路还是比较遥远。但是,相信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治疗心肌炎和有效减少暴发性心肌炎猝死的方法势必能够得以研发出来,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保杰.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2011,37(05):362-363
[2] 张建华.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05):215-216
[3] 赵洪君.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外医疗,2009,25(08):741-742
关键词:心肌炎 诊断 现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8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59-02
心肌炎指的是心肌发生的慢性炎症病变,一般可以根据发病机制分为感染性心肌炎和非感染性心肌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病毒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没有典型性,有些患者会有明显的反应,但是有些患者却完全没有反应。且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只是表现为胸痛或者气促,而症状较严重的患者甚至可以表现为爆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分析和总结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效果后,临床医生均一致认为心肌炎的诊断难度非常高,误诊率和漏诊率非常高。本研究在总结多个相关文献和结合实际诊断概况基础上对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1 心肌炎的诊断现状
1.1 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属于心肌炎最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但诊断心肌炎时期敏感度还是比较低,在47%左右。心肌异常在心电图中的反应一般都是呈现一过性,具体的是T波和ST波发生异常。主要表现是存在病理性Q波,ST段有抬高或者压低。一般心肌炎病死大多均以病理性Q波异常有关。所以也就意味着用心电图诊断若发现有病理性Q波异常,那么则要非常注意治疗方法。
1.2 生物学标志诊断。生物学标志诊断主要是指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一般进行心肌酶谱测定时主要是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和蛋白T以及CK-MB。测定的目的是要看这几个生物标记的定量是否有变化。在测定心肌损伤时首要选择的生物学标记都是肌钙蛋白I,原因是因为该标记的敏感度较低但是特意度非常高。心肌炎的酶学变化变现为生物学标记定量不断增高但是却永远没有酶峰。
1.3 病原学检测诊断。应用于心肌炎诊断的病原学检测类型非常多,比如较为常见的柯萨奇病毒 IgM 抗体检测法、逆转录-PCR 检测、心内膜心肌活检查等。第一种检测方法多在早期诊断治疗中应用。第二种方法多是在确定病毒性心肌炎中应用。第三种方法多是在慢性心肌病诊断中应用。病原学诊断一直以来都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方法,在心肌炎病原学检测中若能够检出病毒基因,那么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患者的治疗结局。
1.4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心内膜心肌活检在心肌炎早期的诊断中效果非常显著,敏感性非常高。能够非常准确的检出病毒类型以及免疫组织炎症等情况。一般若虽然没有临床症状表现但怀疑有心肌炎的患者要确诊时可以使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方法进行诊断,效果显著[1]。
2 心肌炎的治疗现状
心肌炎患者在确诊后应该要立即多休息,尽可能减少剧烈活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也就是针对患者临床具体的表现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形式。
2.1 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心律失常若症状一直不明显,那么大多数人均认为不需要治疗,但是根据2006年ACC 指南规定,在确定有心律失常现象后应该要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且心律失常不同表现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对于有明显症状后持续不断的室性心律失常,那么治疗时一般是使用胺碘酮治疗。而对于心动过缓或者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一般是使用起搏器进行治疗。但是,即便临床上均会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治疗是否对于非特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有拖动作用仍然没有定论,具体效果不得而知。但是,肯定的是在确定心律失常未全部消失之前禁止患者参与剧烈的竞技性活动。
2.2 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心肌炎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但是抗病毒治疗一般只是在暴发性心肌炎中使用,而由于的心肌炎早期的臨床表现不够明显,加上本身诊断难度就非常高,所以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很多心肌炎患者甚至在发病数周后才能够真正得以确诊。所以,抗病毒治疗方法不适合在心肌炎发病早期中应用。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病毒携带干扰素进入细胞,干扰和抑制翻译,促进细胞免疫球蛋白生成的方式起到抑制、抵抗病毒继续侵袭的作用。且干扰素在进入细胞后还能够抑制心肌细胞抗体生成,保护心肌不再继续受病毒侵害。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法时一般都要都当前的流行病学要求相符[2]。
2.3 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免疫调节方法具体是进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有研究指出,这种丙种球蛋白滴注方式有可能具有有效治疗心肌炎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结果表明,成人患者一般是不建议使用丙种球蛋白的。且在慢性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中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方法也受到较大争议。有专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注射丙种球蛋白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指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并没有改善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迹象。即便丙种球蛋白在心肌炎患者中应用还有较大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儿童急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还是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效果,即若儿童患者有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症状,那么若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将能够有效缓解功能不全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作用[3]。
除了以上几种治疗方法外,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心肌炎的常见方法还有免疫抑制剂治疗法、体循环病毒抗体免疫吸附疗法以及应用于左心功能衰竭的机械和非机械辅助支持治疗法等多种。
治疗心肌炎的有效方法虽然类型很多,但随着人类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心肌炎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加上病毒变异状况越来越严峻,也给临床诊断心肌炎带来极大的挑战,心肌炎的有效治疗道路还是比较遥远。但是,相信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治疗心肌炎和有效减少暴发性心肌炎猝死的方法势必能够得以研发出来,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保杰.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2011,37(05):362-363
[2] 张建华.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05):215-216
[3] 赵洪君.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外医疗,2009,25(08):7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