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起承转合”?摇写好考场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_yue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相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所以,要写好考场作文,除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近年全国高考阅卷对优秀作文的界定来看,巧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可快速完成作文,提高作文成绩。2013年高考,梁培同学就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在50分钟写就题为《唱首歌,走下去》的作文: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了那片刻的亲近;行云爱上流水不惜下落,只为了一解相思之情;飞蛾恋上火焰不惜毁灭,只为了那瞬间的偎依。
  ②别去问值得还是不值,生命从来没有绝对的否认和赞同。每个生命都可以如杂草般疯狂地生长,亦可如百合一般幽静地绽放。执著着自己的选择,本身就是一首歌。(起)
  ③唱首歌,沙漠也热情如火。……
  ④唱首歌,雪山也温暖如春。……
  ⑤唱首歌,泉水般清凉的歌。……(承)
  ⑥为自己的人生定个航行方向,一个选择了便会勇往直前的方向,一个可以值得为自己的执着清吟低唱的方向。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有没有人关注,终如野百合一样绚丽开放;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有没有支持的力量,终如薏苡一样努力地生长;这样的一个方向,不管日子的短长,终如黄昏蝶用刹那的美丽凝集永恒的回忆。(转)
  ⑦我选择了,我便浅吟低唱着,走下去……(合)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运用“起承转合”模式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内容项为17分,表达项为18分,发展等级特征项为17分,总成绩为52分。正是因为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模式,梁培同学才在有限的时间,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为了更多的同学学会使用这种模式,我就这一模式做些必要的说明。
  “起承转合”一词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考场作文的“起承转合”分为四个部分:引材开篇(引出观点或主旨,采用排比\设问\比喻) 析材明理(分析评议观点或主旨,使用引用\比喻) 联材写事(铺排三段式复杂并列结构) 概括深化 点材收篇(照应文题,画龙点睛)。
  “起”部分又分为两个层次,即“引用材料开篇和剖析材料明理”。引材开篇是引出材料的观点和主旨,同时要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要有“爆竹效应”。这样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字数应控制在80个左右。
  析材明理即阐明作者态度和亮点。所谓“亮点”,就是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地方,通俗地说,不是“狗咬人”,而是“人咬狗”。这一层次宜采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方式,增强力度和形象性。字数要求基本与上一层次相同。
  “起”部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其一是力求平直渐进,主题相关,也就是说要做到所表达的内容对整篇文章有一定的逻辑上的关联性,就好比建一栋房子,这“起”就相当于这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下不好,即使建起来也不是好房子;其次就是悬而未决,留有余地,这一部分千万不能将所有的能量全部释放,问题全部诠释。而是根据题目要求及自己所写文章本身所要取材内容的多寡,进行合理安排,适可而止。
  “承”部分即联材写事,这一部分当采用三段铺排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2014年高考总复习《核按钮》“构筑框架?摇打造‘板块’”作了专题分析,课文《我若为王》中也学过。这一部分要求列举现象或事迹、揭示原因、阐释正确做法。这一部分鲜明的特征就是三小段的首句采用几乎一样的结构和句式,阐释分论点。每小段字数要基本一致、匀称,在120-150个左右。
  作文中要联材写事,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要想得高分,不仅要事例要新鲜,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叙述事例要用概叙法,决不能用描述法,而且要对事例有所分析,能自然地点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对所举的每个事例,在叙述之前或之后,都必须有一二句简明的分析。这分析,可用名言警句,可用事例揭示的哲理,也可以是自己的直接剖析。目前,我们很多同学尚处于只会举事例,不会分析说理的水平,如果谁能对事物做出确切地分析,便比一般同学高出一筹了。
  “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写得与“起”一点不沾边。如《邓稼先歌》:“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其中“炎黄子孙奔八亿”与“不蒸馒头争口气”就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两句之间根本没有承接关系。我们作文时就一定要避免此类问题,做到内容上“起”和“承”的自然衔接。
  “转”是转变,及事件结果的转折。“转”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的乱“转”。打比方说从汽车转到飞机上去,虽然两者都是交通工具,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彼此互不相干。这一部分宜用辩证法,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深化。行文到此处,全文已进入高潮,最好用抒情的语言,对此部分进行精雕细琢。这一段写得好,发展等级特征项的得分就不会少。另外,这一段也是全文字数的调控段。当然这些都是根据在写作中的实际情况来定,凭自己对文章的驾驭能力自行安排即可。
  “合”部分即点材收篇,就是照应文题,画龙点睛。当然在收尾时留有余音,是更加令人陶醉的,能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要有能让阅卷者掩卷而思、遐想不已的“撞钟”效应。这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足”,令人心动。行文到此,该表达的观点表达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抒发的感情抒发了,文章即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市道真中学。
其他文献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张开你的第三只眼》,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立意,然后找到最佳立意。  执教者先以一个新颖的故事导入: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里面有茂盛的树林和草地。每到周末,总会有人来到她的林园,他们在树林中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在林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后有又在林园周围竖起几块写着“私人林园,禁止进入”
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一、生命的韧性  余华所经历过的年代
近几年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简单来讲,就是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并不断反思教学,及时改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不仅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
【摘要】从语言文字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模式等变迁的角度来看,以《〈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教材的编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教学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便是“人文性”的回归。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真正有平等、无权威意识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  【关键词】教材编排 教学取向 对话交流 教学空间 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教
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类“多对象类”和“矛盾说法类”材料的审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就能简单区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也已为大家所共识。作为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读,则显得更为重要,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深入了解、逐渐掌握,文章的主题也能深刻领会。  一、初读——循序渐进,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衔接,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懂得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源头活水,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只有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有
按照考纲规定,高中阶段除了完成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对于选修内容,特别是内容庞杂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些课堂放弃了精心的设计,而流于蜻蜓点水式的讲解。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然是马虎不得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存在诸多困惑。例如到底是按照文言文的教法将重心放在积累字词上呢,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思路不清,论证段落推进不深刻,说理不充分。(2)论证缺少章法,堆砌事例者较多。(3)材料老旧,以历史人物为主,缺少时代感,不够鲜活。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顽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从打造一个精彩片段开始,提高作文训练效度的。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立意构思时,迷恋作文素材,以致忽视思维的深度
高考作文是一种压力下的写作。较之记叙文和抒情文,议论文又是考生最为广泛选择的文章体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佳作?对此,我们宜未雨而绸缪,切毋临渴而掘井,只要在写作上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高考作文也会收到“难者亦易矣”的良好功效。   我们不妨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