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效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提升素养的核心在课堂,我们只有把目光紧紧聚焦在课堂,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兴趣:学习兴奋点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能够有效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紧紧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多渠道、多方面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拃”这个知识点,学会用“拃”来测量物体,在课前准备活动的环节,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第一节张开手掌、五指伸直,第二节张开手掌、拇指弯曲,第三节张开手掌、食指弯曲,然后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反复做,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一下子兴奋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将要学习“拃”这个概念,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后面的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既熟练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又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探究:问题的研究点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充分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剪一条和桌子高度相同的纸带来帮助测量,其次让每个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其中一位同学按住底部、一位同学在桌子顶部做记号;然后把纸带平放在桌面,两位同学按住纸带,一位同学用“拃”丈量、一位同学做记号,一位同学观察提醒……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测量内容;最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桌子高度一致,而每组测量的“拃”数不一样呢?”结果认真思考,学生找出了很多原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探究活动。
操作:发现与创新点
伽利略曾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门学科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获得知识,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最深、掌握最牢。
在教学《制作和观察洋葱切片》这个知识点时,当出示洋葱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它的细胞时,结果答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为了让他们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笔者让他们分组利用显微镜进行细微观察。当他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构成的,而观察到的这一个个“小格子”就是洋葱内表皮的细胞时,不时惊叹起来:“哇,原来是这样呀!”“真是太神奇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我发现啦!”等等。学生由大胆猜想到大胆实验,再到惊奇发现,他们经历了一个观察、想象、学习、思考的过程,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
评价:动力的提升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表扬的话语等等,都是对学生最美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回味无穷的效果。
在学习《滑轮组》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在掌握了滑轮组概念、性质和作用后,笔者给学生出了个难题:“谁能组装出节省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滑轮组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当他们组装成功时,笔者这样为他们欢呼:“你真是个小小工程师,长大在建筑行业一定会有所造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等等。不仅如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能够充分利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收集和选择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践活动、学习反思、同伴评价”等内容,每学期结束在班级中举办一期展示活动,从而给学生一个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真实地凸显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知识拓展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是啊,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如果紧紧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需要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拓展和延伸,也只有做到课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真正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月相的变化,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观察每天晚上和早上月亮形状的变化,并能够如实画下来、记录下来。要求看到满月时,就在月圆之夜给老师发微信。凡是发图片的都将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次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
兴趣:学习兴奋点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能够有效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紧紧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多渠道、多方面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拃”这个知识点,学会用“拃”来测量物体,在课前准备活动的环节,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第一节张开手掌、五指伸直,第二节张开手掌、拇指弯曲,第三节张开手掌、食指弯曲,然后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反复做,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一下子兴奋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将要学习“拃”这个概念,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后面的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既熟练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又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探究:问题的研究点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充分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剪一条和桌子高度相同的纸带来帮助测量,其次让每个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其中一位同学按住底部、一位同学在桌子顶部做记号;然后把纸带平放在桌面,两位同学按住纸带,一位同学用“拃”丈量、一位同学做记号,一位同学观察提醒……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测量内容;最后,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引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桌子高度一致,而每组测量的“拃”数不一样呢?”结果认真思考,学生找出了很多原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探究活动。
操作:发现与创新点
伽利略曾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门学科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获得知识,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最深、掌握最牢。
在教学《制作和观察洋葱切片》这个知识点时,当出示洋葱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它的细胞时,结果答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为了让他们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笔者让他们分组利用显微镜进行细微观察。当他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构成的,而观察到的这一个个“小格子”就是洋葱内表皮的细胞时,不时惊叹起来:“哇,原来是这样呀!”“真是太神奇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我发现啦!”等等。学生由大胆猜想到大胆实验,再到惊奇发现,他们经历了一个观察、想象、学习、思考的过程,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
评价:动力的提升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表扬的话语等等,都是对学生最美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回味无穷的效果。
在学习《滑轮组》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在掌握了滑轮组概念、性质和作用后,笔者给学生出了个难题:“谁能组装出节省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滑轮组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当他们组装成功时,笔者这样为他们欢呼:“你真是个小小工程师,长大在建筑行业一定会有所造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等等。不仅如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能够充分利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收集和选择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践活动、学习反思、同伴评价”等内容,每学期结束在班级中举办一期展示活动,从而给学生一个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真实地凸显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知识拓展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是啊,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如果紧紧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需要到生活实践中去锻炼、拓展和延伸,也只有做到课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真正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月相的变化,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观察每天晚上和早上月亮形状的变化,并能够如实画下来、记录下来。要求看到满月时,就在月圆之夜给老师发微信。凡是发图片的都将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次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