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的出现对于纠正新诗发展早期出现的太过直白、缺少诗味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20实际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分化时,它保持了自由主义的立场,同时因为它的政治主张和对当权的疏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月派在文学史中曾被误读或遮蔽。近一百年来的文学史写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几乎伴随着每一时期的政治活动都有一次“文学史重写”,而对于新月诗派的态度,能够看出这一时期文学史写作的社会环境、政治影响以及写作者本人的文化素养。本文从不同文学史中的新月诗派写作,分析不同时期文学史的特点。
【关键词】:新月诗派;文学史写作;政治影响;重写文学史
一、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及新月诗派概况
(一)不同时期的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端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新文学的先驱们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代表人物包括胡适、朱自清、周作人等新文学的先驱,代表作包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以及朱自清在大学授课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只是当时这是与新文学运动同时发展,一切还在进行之中,尚不能“盖棺定论”,这些作品大都属于当代评论性质。
到193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文学史写作的热潮,独立评说新文学的专门文学史不断出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许多大学都陆续开设文学史课程,教员为了授课编写了各种文学史,包括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等,这些最初的文学史,奠定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建构的框架。
到了四、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学术著作,它们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承前启后,从三、四十年代尚且不算成熟的文学史,到八十年代钱理群、温儒敏、陈思和、严家炎等所著的一批优秀的文学史,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它们的显著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编写文学史。受政治影响较深,它们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学术水平,但也带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局限。
到了八、九十年代,在更大范围内出现了现代文学史的多重视角,政治力量削弱,审美观念得到重视,在呈现文学史的過程中更加客观,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学史著述,包括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人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的建构和编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格局。
(二)新月诗派概况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具有特殊的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时,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着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重要的文学社团。因为新月派成员的政治立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史中的新月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者被遮蔽。
新月派较为松散,其基本的文学观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1]。新月诗派追求“美”、“人性”、“理性”,它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直白、韵味不足的问题,新月诗派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在由徐志摩所写的《诗刊·序语》中最能够体现新月派的文学观念、诗学观念: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
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像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构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我们信文艺的生命是无形的灵感加上有意识的耐心与勤力的成绩;最后我们信我们的新文艺,正如我们的民族本体,是有一个伟大美丽的将来的。[2]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徐志摩乃至新月派的基本主张:一、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的事情做;二、重视诗歌的格式与音节;三、完美的诗歌是灵感、思想、表现形式与耐力、勤劳的结合。徐志摩等人看重的包括诗歌的形式:音节、意境、语言,也看重诗歌的内容:表现灵感、表现思想,不做政治的口号,不喊空洞的话语。新月派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社团,上世纪30年代,新月派成员推崇“民主政治”,这是对当时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的反对,正因为新月派成员对国民党政治统治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样的信任危机在政治上将他们置于一个悬空的地位,他们既对国民党的政治暴力作了否定性思考,还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暴力革命理论价值进行否定。在30年代与“左联”保持了距离,由于新月派对政治的疏离,和他们反对“阶级性”的自由主义倾向,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对新月派的价值往往介绍得较少。由新月一派,也能够以小窥大,看出不同的文学史在对待文学本身和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态度。
二、不同时期文学史中的新月诗派
(一)“当代评论”性质的早期文学史
早期的“文学史”尚谈不上“史”,因为新文学正在发生之中,更偏向于“当代评论”的性质,其中更多的体现作者本人对文学的态度、学识、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也成为文学史的“开端”,在胡适写《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时,努力为刚开始发展的新文学进行历史定位,“偏重白话文学”是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采取的基本立场,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出胡适看重的是“应用”、“实用”,这一点在胡适的文学创作也能够发现,他的诗集《尝试集》是新文学第一部诗集,作者用白话以尝试写诗,语言平铺直叙、浅白易懂,这在初期有助于打破旧体诗的束缚,但随着新诗的逐渐发展,出现太过于浅露、缺乏“诗味”的问题,新月诗派对新格律诗的努力、在音韵意境方面的探索,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可以说新月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比之胡适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更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因为朱自清本人是优秀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更看重的是性灵,对闻一多的《死水》,他用了爱与死、同情、爱国的情绪、“玄思”、层折的奇幻的表现、凝炼的音律六组词进行概括,抓住了诗歌的格律美和诗人的情感特点,对李金发的诗,朱自清形容:灰色,“浑然的情感”、“阴暗的调子与悲哀的美丽”、“自然的人化”,这已经成为后来谈论李金发的重要评价。可以看出早期的“文学史”中较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文学发展初期的一个特点,它们在不同的角度补充了新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月诗派;文学史写作;政治影响;重写文学史
一、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及新月诗派概况
(一)不同时期的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端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新文学的先驱们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代表人物包括胡适、朱自清、周作人等新文学的先驱,代表作包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以及朱自清在大学授课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只是当时这是与新文学运动同时发展,一切还在进行之中,尚不能“盖棺定论”,这些作品大都属于当代评论性质。
到193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文学史写作的热潮,独立评说新文学的专门文学史不断出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许多大学都陆续开设文学史课程,教员为了授课编写了各种文学史,包括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等,这些最初的文学史,奠定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建构的框架。
到了四、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学术著作,它们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承前启后,从三、四十年代尚且不算成熟的文学史,到八十年代钱理群、温儒敏、陈思和、严家炎等所著的一批优秀的文学史,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它们的显著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编写文学史。受政治影响较深,它们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学术水平,但也带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局限。
到了八、九十年代,在更大范围内出现了现代文学史的多重视角,政治力量削弱,审美观念得到重视,在呈现文学史的過程中更加客观,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学史著述,包括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人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的建构和编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格局。
(二)新月诗派概况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具有特殊的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时,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着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重要的文学社团。因为新月派成员的政治立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史中的新月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者被遮蔽。
新月派较为松散,其基本的文学观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1]。新月诗派追求“美”、“人性”、“理性”,它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直白、韵味不足的问题,新月诗派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在由徐志摩所写的《诗刊·序语》中最能够体现新月派的文学观念、诗学观念:
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
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像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构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我们信文艺的生命是无形的灵感加上有意识的耐心与勤力的成绩;最后我们信我们的新文艺,正如我们的民族本体,是有一个伟大美丽的将来的。[2]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徐志摩乃至新月派的基本主张:一、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的事情做;二、重视诗歌的格式与音节;三、完美的诗歌是灵感、思想、表现形式与耐力、勤劳的结合。徐志摩等人看重的包括诗歌的形式:音节、意境、语言,也看重诗歌的内容:表现灵感、表现思想,不做政治的口号,不喊空洞的话语。新月派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社团,上世纪30年代,新月派成员推崇“民主政治”,这是对当时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的反对,正因为新月派成员对国民党政治统治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样的信任危机在政治上将他们置于一个悬空的地位,他们既对国民党的政治暴力作了否定性思考,还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暴力革命理论价值进行否定。在30年代与“左联”保持了距离,由于新月派对政治的疏离,和他们反对“阶级性”的自由主义倾向,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对新月派的价值往往介绍得较少。由新月一派,也能够以小窥大,看出不同的文学史在对待文学本身和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态度。
二、不同时期文学史中的新月诗派
(一)“当代评论”性质的早期文学史
早期的“文学史”尚谈不上“史”,因为新文学正在发生之中,更偏向于“当代评论”的性质,其中更多的体现作者本人对文学的态度、学识、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也成为文学史的“开端”,在胡适写《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时,努力为刚开始发展的新文学进行历史定位,“偏重白话文学”是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采取的基本立场,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出胡适看重的是“应用”、“实用”,这一点在胡适的文学创作也能够发现,他的诗集《尝试集》是新文学第一部诗集,作者用白话以尝试写诗,语言平铺直叙、浅白易懂,这在初期有助于打破旧体诗的束缚,但随着新诗的逐渐发展,出现太过于浅露、缺乏“诗味”的问题,新月诗派对新格律诗的努力、在音韵意境方面的探索,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可以说新月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比之胡适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更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因为朱自清本人是优秀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更看重的是性灵,对闻一多的《死水》,他用了爱与死、同情、爱国的情绪、“玄思”、层折的奇幻的表现、凝炼的音律六组词进行概括,抓住了诗歌的格律美和诗人的情感特点,对李金发的诗,朱自清形容:灰色,“浑然的情感”、“阴暗的调子与悲哀的美丽”、“自然的人化”,这已经成为后来谈论李金发的重要评价。可以看出早期的“文学史”中较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文学发展初期的一个特点,它们在不同的角度补充了新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