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一、在乐理知识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课上向学生讲述乐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述大、小调式及民族调式音阶时,向学生讲授一点“三分损益律”的常识,告诉学生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辛苦的歌唱、演奏中发展而成的。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按“三分损益律”的原理铸造出能演奏旋律十分美妙的编钟了,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却还是一块不毛之地,这怎能不使人感到骄傲呢?学生们会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在歌曲演唱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唱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不只是把音符唱对,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现代意义,其实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关于长江的电视系列片,使學生了解长江、黄河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英雄儿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接着指导学生朗诵歌词,理解歌词蕴意,而后再让学生边看歌曲的录像边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对长江奔腾万里、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会由此自然地怀着由衷的热爱之情来演唱。
  三、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感受和深深思考的产物,里面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感情。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正是具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伟大的心灵、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在让学生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还要抓住“作品的介绍、作品的评点”这两大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溶入。比如说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首先,对学生介绍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其次,作品的点评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具有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响特点,从欣赏中体会中华民族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风貌,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在课外音乐活动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续,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提高。现如今,单纯的音乐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常规性的音乐活动,如面向全体的“班班有歌声”的歌咏比赛、校艺术节、各种音乐兴趣小组、校舞蹈队。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还能消除疲劳。
  教学实践证明,学校音乐课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途径是:首先,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准确掌握其教育重点;其次,要认真分析每首歌曲、乐曲的艺术特点,不要面面俱到,致力于突出其最独特的艺术形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让学生领悟其意境;再次,要努力联系学生的有关实际,根据其知识文化水平、思想个性特点、心理兴趣的倾向,发挥其审美智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引申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合格人才,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音乐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晓婷 《浅谈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学习(中)”,2011,(07)。
  [2]杜风兰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2)。
  [3]赵何起《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高考族)”,2009,(12)。
  [4]胡娜《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创设学习情境,强调实践,开放思想,启迪思维,努力把思想品德课堂教成生动活勃、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效果更佳的典型课改示范课。  关键词:探究教学 情境设置 解放思想 突破传统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多种形式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中,让学生乐学、好学仍然是初中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认真探索和实践,尽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并没有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乐学、好学仍然是初中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和自己对教学的反思,我认为,除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激发兴趣、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教学 学习兴趣 实践探究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及时树立榜样,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消失。在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无需喋喋不休,无需苦口婆心,无需三番五次,有时候让孩子去见证一个好的行为、享受一次被关爱的体验、接受一次温情的感动,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而教化万方。 
期刊
摘 要:分享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 分享教育 健康人格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它宣告一个崭新的生命降临了。从此,为了这个柔嫩的小生命,大人们都围绕在他左右,给他吃最高级的奶粉,给他穿名牌衣,给他买高级的玩具……做了这么多,只为了让
期刊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系统传授有关祖国的基本情况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并激发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的教育过程。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国情教育材料非常丰富,且图文并茂,给实施国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国情知识并存,且联系紧密,每章节均有,所以,在地理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贯穿国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地
期刊
“基本思想”是指,在数学发展历程中,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那些思想,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有人把教学内容比作数学课程的“肌体”,而把数学思想方法比作数学课程的“灵魂”。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体验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观察、比较、抽象、推理、实验、猜想、证明……学会“数学地思考”。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数图形中的学问”为例谈谈
期刊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草原上负重步行的较量中,暴露了中国孩子自立存在严重的问题,警醒中国教育应重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2012年8月,大学门前集体上演了6位家长组团护送一名新生入大学的场面,各位家长分担问路、提包、铺床等一系列安顿工作。20年后的自立能力依然让人担忧。  2013年4月,针对初中学生自立能力差的问题,在初一思想品德课设计了《做一个自立的人》的实
期刊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的情感体验和教育方式以及教养态度,决定了人类的儿女能否从一个个体的婴儿发展到一个社会化的人,或者是否令他保留一定程度的婴儿不成熟性,这将阻止他们与更大社会的结合,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孤单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惰性、懦弱、自私……为此,我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社会调查中看到了和谐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生机,同时
期刊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到社会生活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馈赠、祖国的呵护……人人理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社会、关爱他人。但现在的孩子却普遍缺乏感恩情感,他们只知道贪图享受、无限索取、竞相攀比,不知道感恩回报、肩负责任、无私奉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过:“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享受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