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一、在乐理知识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课上向学生讲述乐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述大、小调式及民族调式音阶时,向学生讲授一点“三分损益律”的常识,告诉学生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辛苦的歌唱、演奏中发展而成的。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按“三分损益律”的原理铸造出能演奏旋律十分美妙的编钟了,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却还是一块不毛之地,这怎能不使人感到骄傲呢?学生们会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在歌曲演唱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唱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不只是把音符唱对,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现代意义,其实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关于长江的电视系列片,使學生了解长江、黄河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英雄儿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接着指导学生朗诵歌词,理解歌词蕴意,而后再让学生边看歌曲的录像边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对长江奔腾万里、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会由此自然地怀着由衷的热爱之情来演唱。
三、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感受和深深思考的产物,里面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感情。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正是具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伟大的心灵、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在让学生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还要抓住“作品的介绍、作品的评点”这两大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溶入。比如说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首先,对学生介绍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其次,作品的点评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具有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响特点,从欣赏中体会中华民族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风貌,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在课外音乐活动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续,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提高。现如今,单纯的音乐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常规性的音乐活动,如面向全体的“班班有歌声”的歌咏比赛、校艺术节、各种音乐兴趣小组、校舞蹈队。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还能消除疲劳。
教学实践证明,学校音乐课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途径是:首先,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准确掌握其教育重点;其次,要认真分析每首歌曲、乐曲的艺术特点,不要面面俱到,致力于突出其最独特的艺术形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让学生领悟其意境;再次,要努力联系学生的有关实际,根据其知识文化水平、思想个性特点、心理兴趣的倾向,发挥其审美智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引申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合格人才,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音乐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晓婷 《浅谈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学习(中)”,2011,(07)。
[2]杜风兰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2)。
[3]赵何起《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高考族)”,2009,(12)。
[4]胡娜《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9)。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一、在乐理知识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课上向学生讲述乐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述大、小调式及民族调式音阶时,向学生讲授一点“三分损益律”的常识,告诉学生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辛苦的歌唱、演奏中发展而成的。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按“三分损益律”的原理铸造出能演奏旋律十分美妙的编钟了,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却还是一块不毛之地,这怎能不使人感到骄傲呢?学生们会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在歌曲演唱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歌曲是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唱中提高演唱水平,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唱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不只是把音符唱对,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及现代意义,其实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关于长江的电视系列片,使學生了解长江、黄河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英雄儿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接着指导学生朗诵歌词,理解歌词蕴意,而后再让学生边看歌曲的录像边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对长江奔腾万里、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会由此自然地怀着由衷的热爱之情来演唱。
三、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切好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感受和深深思考的产物,里面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感情。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正是具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伟大的心灵、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在让学生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还要抓住“作品的介绍、作品的评点”这两大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溶入。比如说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首先,对学生介绍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其次,作品的点评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具有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响特点,从欣赏中体会中华民族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风貌,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在课外音乐活动之中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续,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提高。现如今,单纯的音乐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常规性的音乐活动,如面向全体的“班班有歌声”的歌咏比赛、校艺术节、各种音乐兴趣小组、校舞蹈队。实践证明,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还能消除疲劳。
教学实践证明,学校音乐课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途径是:首先,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准确掌握其教育重点;其次,要认真分析每首歌曲、乐曲的艺术特点,不要面面俱到,致力于突出其最独特的艺术形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让学生领悟其意境;再次,要努力联系学生的有关实际,根据其知识文化水平、思想个性特点、心理兴趣的倾向,发挥其审美智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引申教育。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合格人才,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音乐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晓婷 《浅谈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学习(中)”,2011,(07)。
[2]杜风兰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2)。
[3]赵何起《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高考族)”,2009,(12)。
[4]胡娜《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