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邝璠在宋楼璹《耕织图》的基础上更易数事,简化了农桑过程,将其编入日用类书《便民图纂》,题为《农务女红之图》,并将题诗换为“通俗浅白”的竹枝词形式,为后世构建了一个经典的市民耕织图诗蓝本.其版本有三,其中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的手钞本最符合邝璠创作原貌,并补遗了一首竹枝词,凡32首.《农务女红之图》与竹枝词将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完美结合,弥补了“图画”语境的空白,有效促进了耕织过程的推广,并重现了传统家庭“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反映了统治阶层为维护封建秩序所做出的文化改良与革新,也反映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邝璠在宋楼璹《耕织图》的基础上更易数事,简化了农桑过程,将其编入日用类书《便民图纂》,题为《农务女红之图》,并将题诗换为“通俗浅白”的竹枝词形式,为后世构建了一个经典的市民耕织图诗蓝本.其版本有三,其中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的手钞本最符合邝璠创作原貌,并补遗了一首竹枝词,凡32首.《农务女红之图》与竹枝词将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完美结合,弥补了“图画”语境的空白,有效促进了耕织过程的推广,并重现了传统家庭“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反映了统治阶层为维护封建秩序所做出的文化改良与革新,也反映了竹枝词对“文化下移”所做出的贡献.
其他文献
枣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山西自古以来便是枣的主要产地之一.“园有棘,其实之实”,先秦时期,关于山西枣的培植已见于记载.汉晋时期,“河东枣”“安邑枣”有“大如卵”的美誉,是最早作为宫廷御用的枣种之一.“河中永乐出枣,为道家所贵”,唐宋时期,山西枣亦得士人的青睐.到了商品化加速发展的明清时期,枣在全国多省广植,而以“大”著称的山西枣,优势地位渐不突出.
丝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一种常蔬,为人们所喜爱.中国对“丝瓜”一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散见于两宋时期各类典籍中.丝瓜最初多见于医方药书,作为药物使用,其后逐渐为人们意识到它的食用价值,成为农家园中的栽培蔬菜.丝瓜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是沿着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的线路,尤以南方种植较为广泛.
红花作为重要的药材和染料作物,很早就被引进中原,元代河南设置了专门管理红花种植、征收、流通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红花在河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时期,红花在河南民众生活中地位突出,其种植也逐渐融入到河南民众的土地利用和轮作制度中,形成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明清河南普遍种植和利用红花或与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药商在河南地区的经营活动、中原便利的交通、棉花种植的兴起与桑麻业的复苏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有关.
血肠类食品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历史,广泛流传于少数民族贵族与民间百姓的日常饮食中,还被蒙藏地区的人民视为珍贵之物用于祭祀.文献对于血肠类食品的记载不多.但古代一些医书、菜谱以及见闻杂记中有些记载,通过挖掘和整理,可知血肠类食品在宋元明清时期人们对其食疗功效、烹饪方法与具体制作技艺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时至今日,这一传统肴馔在我国诸多少数民族中均有一定传承,其中尤属蒙藏地区流传最盛.
清初,为保障皖江水上救生活动,安庆、芜湖、铜陵、和州等地纷纷建立起水上救生组织.清代,皖江救生组织经历了由地方官绅倡办与皇权主导,转向吸纳民资、与民共理.皇权主导时,皖江救生组织经费由财政负担;皇权有限时,经费则主要来自官绅商民的社会捐赠.此外,救生组织还通过租金、生息等方式获取经费.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呈现衰退趋势,士绅力量逐渐崛起.政府将基层社会救生组织委托士绅管理,为保证救生组织的运作效率,来自官方的监督不可或缺,国家权力则通过士绅渗透到基层社会.本文重点考察绅权在皖江救生组织中的
清政府出于维护漕粮运道的需要,在山东南运河沿线北四湖、南四湖设置志桩,观测水位涨落,调蓄运河—湖泊水量.嘉庆十九年(1814年)山东南运河沿线运河—湖泊水位呈报制度化.本文基于对1814-1902年北四湖、南四湖水位记录数据的分析,考察湖泊水位量测在运河工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山东南运河沿线北四湖、南四湖水位量测制度的建立及运作,是清政府运河工程治理精细化、体系化的重要实证.
鉴于清人对钦定《明史》的过度赞扬与有意回避,在晚清民国社会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民国学人明确指出了《明史》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前提,产生了改造《明史》的想法.由于章太炎、陈守实、黄云眉、吴晗、孟森等对改造《明史》的相继推动,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个体观念逐渐形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研究趋向,进而他们提出了考证、补辑、整理、重编以及设计整体构想等改造方案.这一研究趋向的形成,并非只是基于《明史》评价这一前提,更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这是对明末清初撰写明代史的承继,是乾嘉考据学者整理前代正史的继续;社会环境是促使其形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牡丹品类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不少专门记载牡丹的谱录.明代牡丹谱录至少有7部,现存于世的有5部.本文对7部明代牡丹谱录和3部大型花卉谱录中牡丹章节进行考释,包括作者信息、成书时间、记载内容等,并对书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明代牡丹品种共有326种,其中258种是明代特有品种,证实明代的牡丹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成就和曹操高陵的研究上;而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领域研究曹操的成果还比较鲜见.曹操对中国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对中国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生产、撰写《四时食制》、注重服食养生、禁止山西寒食等方面.曹操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做出过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撰写众多酒诗、上奏九酝酒法、为节粮而禁酒等方面.
古时枳壳一度以耐寒之枸橘为其主流基原,唐代以后,陕西秦岭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出产的酸橙基原枳壳逐渐取代枸橘,成为入贡皇宫、医家首选之道地药材.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天气变冷、政治中心东移等因素,“商州枳壳”道地药材产地由秦岭移转至江西临江府(今江西樟树市、新干县、新余市渝水区、峡江县).清代中期以来,川枳壳又迅速崛起;此三地酸橙种植看似独自发展,实则通过明末樟树成为高级药市,清江知县刘养志携江西枳种入川事迹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