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壤板结之地,种植麻子再合适不过了。这二嘛,由于麻子株高在两米上下,叶片窄而长呈条纹状,相当的密集,是遮挡田里农作物的天然屏障;且因其品种稀有,气味独特,猪马牛羊、鸡鸭鹅狗均对麻子没什么伤害。第三点,如绿豆大小的麻籽,外壳薄脆,内肉质香,榨出的麻油色泽暗黄,味道悠香爽口,普通百姓特喜欢食用,自然也就成了队里榨油的首选作物了。
我喜欢麻籽香,更喜欢麻子地的浓密绿荫“青纱帐”。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道,土道的南侧有好大一片线麻地,这是我们五队和四队的连片地,是用来解决生产上所用绳子、车套等农用绳具的。当线麻长到一定程度时,也就是茎皮纤维形成后,就要割下来;再经过沤麻、起麻、晒麻、扒麻各工序,扒下的茎皮纤维就可打绳子了。对麻皮儿的打绳用途和麻秆儿的引火价值,小孩子们都不咋理会,也不太感兴趣,而最喜欢的,倒是那片枝繁叶茂的线麻地,因为那里,是我们藏猫猫儿最理想的地方了。
每当“青纱帐”起身后,孩子们就开始藏猫猫儿了。由于上世纪60年代没有电,更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啥的,晚饭后人们都不愿意过早回家入睡。也许是无事生非吧,不知始于何时,出于何因,四队和五队小孩儿竟闹起了矛盾,很快就分成两个阵营打了起来,每天傍晚准时开战。开始时是两个队的小孩儿们打架,后来大人也参与进来了,再后来升级到五、六队对阵三、四队了。使用的“作战工具”多种多样:如将向日葵秆掏空后堵塞一头而制成的可装沙土的“洋枪”,用榆树和柳树枝加麻绳做成的弓,用木棍一头中间绑上两条皮革而成的鞭,用木片制成的大刀、火药枪等。战术也不断升级:利用麻地实行隐蔽、伏擊、穿插、迂回和反包围等。远战时,土块、石块和沙土“洋枪”一顿招呼;近战时,拳脚相加,棍棒伺候。每天傍晚时分,东西两边战队在各自的指战员统领下,“冲啊!”“杀啊!”呐喊声一片,忽地向四队方向杀去,旋即又退潮似的败退回来。如此这般的争斗,每年都持续到线麻撂倒的那一刻。因害怕矛盾激化,更害怕闹出人命大事来,最后,双方队长不得不出面平息风波,并同时将麻子地改种了矮科农作物。从此,两大阵营的争斗才风平浪静了。这,都是茂密的麻子地惹的祸!
生产队曾经有过一段集体吃食堂的时光。有一天快深夜时候,父亲用白瓷盆端回来分得的麻油丸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几个“小馋猫”从睡梦中醒来,一见美食,顾不上穿衣服和拿筷子,也不管吃相雅不雅了,打被窝儿里伸出小脑袋,直接开抓。母亲在一旁好意提醒道:“少吃点儿,麻油丸子后反劲大,麻翻你们!”最后,真的照母亲说的话来了,三兄弟似醉非醉,被麻得一塌糊涂,那嘴巴和舌头全都麻木得仿佛移植了别人的零部件。
那时,生产队也经常炒麻籽或榨油,碰到了揣上两捧香喷喷的熟麻籽或攥了一团榨油后的油渣,即使是队长或保管员看见,也不会过问的。毕竟,麻籽这类美食与青瓜裂枣一样,谁见谁咬嘛!队里秋收是相当累的,素有“割大地,勒房薄,不用人撵自来毛”之说,(尸+从)一点儿的庄稼把式不累尿裤子才怪哩!因割大地这个农活儿太累了,社员们经常在歇气时要补充点“能量”,于是,烧点庄稼也就再正常不过了。首先,要选中一块空地,将拾到的干柴铺在下面;再将整铺子的黄豆秸秆和灌浆后的青苞米放在上面,接着点燃,开烧,在毕毕剥剥的黄豆炸角声中,香味四溢;最后,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早有人预备好了一两株田边地头的麻子,只待蹲在地上的烧烤者说了一声“好了”,便挥舞着麻子拍打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喊着:“麻籽拍豆儿香!”“麻籽拍豆儿香!”
刹那间,人们呼啦一下围在已烧好的黄豆堆旁,像一群猪一样拱起豆来,全都吃成了黑嘴巴、大花脸……
责任编辑:青芒果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壤板结之地,种植麻子再合适不过了。这二嘛,由于麻子株高在两米上下,叶片窄而长呈条纹状,相当的密集,是遮挡田里农作物的天然屏障;且因其品种稀有,气味独特,猪马牛羊、鸡鸭鹅狗均对麻子没什么伤害。第三点,如绿豆大小的麻籽,外壳薄脆,内肉质香,榨出的麻油色泽暗黄,味道悠香爽口,普通百姓特喜欢食用,自然也就成了队里榨油的首选作物了。
我喜欢麻籽香,更喜欢麻子地的浓密绿荫“青纱帐”。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道,土道的南侧有好大一片线麻地,这是我们五队和四队的连片地,是用来解决生产上所用绳子、车套等农用绳具的。当线麻长到一定程度时,也就是茎皮纤维形成后,就要割下来;再经过沤麻、起麻、晒麻、扒麻各工序,扒下的茎皮纤维就可打绳子了。对麻皮儿的打绳用途和麻秆儿的引火价值,小孩子们都不咋理会,也不太感兴趣,而最喜欢的,倒是那片枝繁叶茂的线麻地,因为那里,是我们藏猫猫儿最理想的地方了。
每当“青纱帐”起身后,孩子们就开始藏猫猫儿了。由于上世纪60年代没有电,更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啥的,晚饭后人们都不愿意过早回家入睡。也许是无事生非吧,不知始于何时,出于何因,四队和五队小孩儿竟闹起了矛盾,很快就分成两个阵营打了起来,每天傍晚准时开战。开始时是两个队的小孩儿们打架,后来大人也参与进来了,再后来升级到五、六队对阵三、四队了。使用的“作战工具”多种多样:如将向日葵秆掏空后堵塞一头而制成的可装沙土的“洋枪”,用榆树和柳树枝加麻绳做成的弓,用木棍一头中间绑上两条皮革而成的鞭,用木片制成的大刀、火药枪等。战术也不断升级:利用麻地实行隐蔽、伏擊、穿插、迂回和反包围等。远战时,土块、石块和沙土“洋枪”一顿招呼;近战时,拳脚相加,棍棒伺候。每天傍晚时分,东西两边战队在各自的指战员统领下,“冲啊!”“杀啊!”呐喊声一片,忽地向四队方向杀去,旋即又退潮似的败退回来。如此这般的争斗,每年都持续到线麻撂倒的那一刻。因害怕矛盾激化,更害怕闹出人命大事来,最后,双方队长不得不出面平息风波,并同时将麻子地改种了矮科农作物。从此,两大阵营的争斗才风平浪静了。这,都是茂密的麻子地惹的祸!
生产队曾经有过一段集体吃食堂的时光。有一天快深夜时候,父亲用白瓷盆端回来分得的麻油丸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几个“小馋猫”从睡梦中醒来,一见美食,顾不上穿衣服和拿筷子,也不管吃相雅不雅了,打被窝儿里伸出小脑袋,直接开抓。母亲在一旁好意提醒道:“少吃点儿,麻油丸子后反劲大,麻翻你们!”最后,真的照母亲说的话来了,三兄弟似醉非醉,被麻得一塌糊涂,那嘴巴和舌头全都麻木得仿佛移植了别人的零部件。
那时,生产队也经常炒麻籽或榨油,碰到了揣上两捧香喷喷的熟麻籽或攥了一团榨油后的油渣,即使是队长或保管员看见,也不会过问的。毕竟,麻籽这类美食与青瓜裂枣一样,谁见谁咬嘛!队里秋收是相当累的,素有“割大地,勒房薄,不用人撵自来毛”之说,(尸+从)一点儿的庄稼把式不累尿裤子才怪哩!因割大地这个农活儿太累了,社员们经常在歇气时要补充点“能量”,于是,烧点庄稼也就再正常不过了。首先,要选中一块空地,将拾到的干柴铺在下面;再将整铺子的黄豆秸秆和灌浆后的青苞米放在上面,接着点燃,开烧,在毕毕剥剥的黄豆炸角声中,香味四溢;最后,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早有人预备好了一两株田边地头的麻子,只待蹲在地上的烧烤者说了一声“好了”,便挥舞着麻子拍打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喊着:“麻籽拍豆儿香!”“麻籽拍豆儿香!”
刹那间,人们呼啦一下围在已烧好的黄豆堆旁,像一群猪一样拱起豆来,全都吃成了黑嘴巴、大花脸……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