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数学教材内容及要求并不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数学局面为积极主动学习数学局面。
关键词:吸引;小学生;数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往的数学教学“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而逐步变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是数学教育者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枯燥、乏味、单调、呆板往往成为人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印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多种教学活动,运用热情的、鼓励的、诙谐幽默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下面,我就如何吸引学生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陋看法。
一、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人们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正是从生活实践中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经验,空谈理论又怎能吸引住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会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素材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入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数学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中规中矩的教学不再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而这些问题往往又与学生已有的观念造成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切莫思考良久都答不上来。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思维开小差、说话以及影响同学听讲等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如观察、猜想、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来吸引学生,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上来。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的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故而,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想吸引学生还应重视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思考方式,获得相关的过程知识。
四、增加教师自身的智慧与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数学课堂魅力,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散发的独特智慧和魅力不仅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产生共鸣,还能鼓舞学生产生克服困難、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比如,精彩幽默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及时肯定的评价、敏捷的思维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期待等,都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L.H.克拉克在所著的《教学法》中提到:“要让你教的学科使人愉快,看起来是要把它包上糖衣,让它具有吸引力。”包上糖衣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情境的创设、挑战性的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机智只是方式中的几种,不管何种形式只要能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习效果都是可以的。
教师在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智慧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行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王亚青
关键词:吸引;小学生;数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往的数学教学“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而逐步变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是数学教育者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枯燥、乏味、单调、呆板往往成为人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印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多种教学活动,运用热情的、鼓励的、诙谐幽默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下面,我就如何吸引学生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陋看法。
一、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人们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正是从生活实践中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经验,空谈理论又怎能吸引住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会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素材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入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数学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中规中矩的教学不再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而这些问题往往又与学生已有的观念造成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切莫思考良久都答不上来。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思维开小差、说话以及影响同学听讲等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如观察、猜想、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来吸引学生,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上来。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的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故而,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想吸引学生还应重视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思考方式,获得相关的过程知识。
四、增加教师自身的智慧与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数学课堂魅力,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散发的独特智慧和魅力不仅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产生共鸣,还能鼓舞学生产生克服困難、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比如,精彩幽默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及时肯定的评价、敏捷的思维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期待等,都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L.H.克拉克在所著的《教学法》中提到:“要让你教的学科使人愉快,看起来是要把它包上糖衣,让它具有吸引力。”包上糖衣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情境的创设、挑战性的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机智只是方式中的几种,不管何种形式只要能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习效果都是可以的。
教师在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智慧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行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