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写作时作文题目由老师出,主题由老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 , 结果导致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作文似乎成为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负担。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真正把作文从“苦事”变为“乐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在作文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于写的文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在多年中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把握好这一环节,才会终身有益。因此,我平时留意作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有效的实施呢?
一、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二、创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写作,这种教学形式一般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学生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作文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乐于写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写作。
三、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他们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只是学生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米”到“有米”,由“怕写”到“乐写”,由“胡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四、加强指导,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小學生写作文,由于受到阅历及知识的限制,对怎样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叙述想要表达的内容,怎样灵活地进行谋篇布局,还有较大的困难。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第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
五、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唐人诗云:“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牙牙学语、东涂西抹中发展思维,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尚不具备雕琢作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牙牙学语”、“东涂西抹”的条件和机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信心上,让他们在自身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在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应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赏识会令人产生快乐的情绪,而快乐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二,在批语中少一些武断式的语气,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第三,作文评改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写作的基本功,如字词句的运用,语句是否通顺等。当然,作文评改的权力要下放,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评中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让其个性语言在开放式评价中得到呵护。
总之,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儿童的特点,让作文回归儿童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乐章。
一、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二、创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写作,这种教学形式一般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学生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作文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乐于写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写作。
三、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他们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只是学生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米”到“有米”,由“怕写”到“乐写”,由“胡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四、加强指导,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小學生写作文,由于受到阅历及知识的限制,对怎样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叙述想要表达的内容,怎样灵活地进行谋篇布局,还有较大的困难。有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第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
五、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唐人诗云:“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牙牙学语、东涂西抹中发展思维,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尚不具备雕琢作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牙牙学语”、“东涂西抹”的条件和机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信心上,让他们在自身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学习作文。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在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应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赏识会令人产生快乐的情绪,而快乐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二,在批语中少一些武断式的语气,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第三,作文评改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写作的基本功,如字词句的运用,语句是否通顺等。当然,作文评改的权力要下放,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评中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让其个性语言在开放式评价中得到呵护。
总之,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儿童的特点,让作文回归儿童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