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规范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佳作。在编排和编写上都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但在这些共性上还有不同的侧重,有的重在语言训练,有的重在思想教育。这就是要教师在理解把握教材时,明确作者的编排写作意图,多点入手,在运用和处理教材时,抓住教材的自身特点,有所侧重。
一、从美育入手——体味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祖国山河怡人景色的。有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有富饶迷人的鱼米之乡,在雄伟壮观的山川古迹,有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作品既有语言美的特点,又是“景美”与“情美”的统一。像《小竹排在画中游》《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除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及读书方法外,还要重点从美育入手,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情境美。
例如:《小竹排在画中游》是一首儿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关键字“画”。这个“画”字整首儿歌传神之处,一个字把潺潺的流水、鸟鸣鱼戏、绿树成荫,禾苗盎然的江南美景融为一体。教师在教学时巧妙设疑:“同学们都看过画,画美不美呢?”(生答:美)“小竹排是在哪里游?”(生答:在水里游)“可课文为什么说小小竹排在画中游呢?”(生答:因为那里美景像画一样美)教师再启发思维:“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都描写了江南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孩子们都闭上眼睛,歪着脑袋,尽情想象。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江南的美,把想象到的用动听的语言说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拿起笔再把想象到的画下来……孩子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一双双小手描绘美丽的江南的风景画卷。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还陶冶了情操。
二、从实践入手——训练实践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题材都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些课文内容都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如《乌鸦喝水》《称象》《回声》《捞铁牛》等,此类文章的教学,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充满情趣味的实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称象》时,让学生把船的模型放在水中,“船”上先后放两个同样的物体,看“船身”下沉多少。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动手操作中达到训练的目的,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从字词入手——以点带面,巧抓字词解全篇
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幅好画,除了具备优美的画面、协调的色调外,还要有点睛之笔。教学中巧抓一些关键的字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突破重点,难点都极为重点,起到以点带全篇的作用。
如《穷人》一文中,巧抓一个“熬”字(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既写出了渔夫一家日后生活的难辛,日子的难过,又展现了渔夫和桑娜善良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只有穷人才关心穷的人深刻主题。《古井》一文中的三个“总”字(老人的缸总是满满的;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三个“总”字展现了乡亲们帮助别人,不计报酬的无私举动,展示了乡亲们那高尚纯洁的美好心灵。《鸟的天堂》一文,初次去,作者感觉是一标明茂盛的大榕树,再次去作者感觉到的的确是鸟的天堂。一个“鸟的天堂”,细细体味,使作者两次所见景观大不相同的原因昭然若揭。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会使一些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四、从训练入手——读写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训练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渗透写作方法的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又一个关键。“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结合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呢?
第一、导练得当,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训练的质量。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弄清作者通过写潮来前后的形状和变化,声音变化以及观潮人的反应,多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在讲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半立即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去写《观球赛》《观花展》等又如,可以以写为主,以仿为辅,逐步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三味书屋》之后,让学生仿写《我们的教室》;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仿写《我爱故乡的苹果树》等,这样,把抽象的写作理论通过具体的课文阅读教给学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续,扩,缩,促进学生从学习到创造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的体裁,作者的思路,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自然而然的续写,扩写下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缩写,是对较长篇幅的课文进行概括,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剪裁能力。如续写《狼和小羊》,缩写《小英雄雨来》等,都是读写结合较好的例子,在续写,扩写,缩写的过程中,不但检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而且加进了学生自己的认识理解,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下了基础。
从多点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乐趣,感悟文章内容,提升思想内涵,直可谓学习语文的可取手段!
一、从美育入手——体味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祖国山河怡人景色的。有秀丽多姿的江南美景,有富饶迷人的鱼米之乡,在雄伟壮观的山川古迹,有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作品既有语言美的特点,又是“景美”与“情美”的统一。像《小竹排在画中游》《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除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及读书方法外,还要重点从美育入手,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情境美。
例如:《小竹排在画中游》是一首儿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关键字“画”。这个“画”字整首儿歌传神之处,一个字把潺潺的流水、鸟鸣鱼戏、绿树成荫,禾苗盎然的江南美景融为一体。教师在教学时巧妙设疑:“同学们都看过画,画美不美呢?”(生答:美)“小竹排是在哪里游?”(生答:在水里游)“可课文为什么说小小竹排在画中游呢?”(生答:因为那里美景像画一样美)教师再启发思维:“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都描写了江南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孩子们都闭上眼睛,歪着脑袋,尽情想象。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江南的美,把想象到的用动听的语言说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拿起笔再把想象到的画下来……孩子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一双双小手描绘美丽的江南的风景画卷。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还陶冶了情操。
二、从实践入手——训练实践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题材都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些课文内容都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如《乌鸦喝水》《称象》《回声》《捞铁牛》等,此类文章的教学,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充满情趣味的实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称象》时,让学生把船的模型放在水中,“船”上先后放两个同样的物体,看“船身”下沉多少。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动手操作中达到训练的目的,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从字词入手——以点带面,巧抓字词解全篇
一篇好文章就像一幅好画,除了具备优美的画面、协调的色调外,还要有点睛之笔。教学中巧抓一些关键的字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突破重点,难点都极为重点,起到以点带全篇的作用。
如《穷人》一文中,巧抓一个“熬”字(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既写出了渔夫一家日后生活的难辛,日子的难过,又展现了渔夫和桑娜善良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只有穷人才关心穷的人深刻主题。《古井》一文中的三个“总”字(老人的缸总是满满的;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三个“总”字展现了乡亲们帮助别人,不计报酬的无私举动,展示了乡亲们那高尚纯洁的美好心灵。《鸟的天堂》一文,初次去,作者感觉是一标明茂盛的大榕树,再次去作者感觉到的的确是鸟的天堂。一个“鸟的天堂”,细细体味,使作者两次所见景观大不相同的原因昭然若揭。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会使一些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四、从训练入手——读写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训练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渗透写作方法的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又一个关键。“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结合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呢?
第一、导练得当,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训练的质量。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弄清作者通过写潮来前后的形状和变化,声音变化以及观潮人的反应,多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在讲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半立即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去写《观球赛》《观花展》等又如,可以以写为主,以仿为辅,逐步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三味书屋》之后,让学生仿写《我们的教室》;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仿写《我爱故乡的苹果树》等,这样,把抽象的写作理论通过具体的课文阅读教给学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续,扩,缩,促进学生从学习到创造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的体裁,作者的思路,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自然而然的续写,扩写下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缩写,是对较长篇幅的课文进行概括,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剪裁能力。如续写《狼和小羊》,缩写《小英雄雨来》等,都是读写结合较好的例子,在续写,扩写,缩写的过程中,不但检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而且加进了学生自己的认识理解,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下了基础。
从多点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乐趣,感悟文章内容,提升思想内涵,直可谓学习语文的可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