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全面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提出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超越世俗追求高雅,给予人以人文关怀,尊重不同生命个体,善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
(一)和谐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同社会理想,孔子遵循“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古训,通过和谐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它勇于挑战传统的铁律,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自己的和谐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二)教育目标:“培养全人”
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成人,犹言全人也。”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孔子的各项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生做人而展开,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孔子的“全人”教育,贯穿始终的是道德教育,德育为先。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的根本就是先“立德”,德立尔后万事兴。
(三)教学内容:“六经皆艺”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四)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五)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的教育主张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学习态度:倡导“乐学”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态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七)教育过程:“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他认为,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道听而途说”,是“德之弃也”。相反,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读书,不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缺乏信心、疑而不决。孔子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教无类”、“六经皆艺”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们要吸取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的现代教育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早就宣告了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有门第之别、贫富之别,在这方面,各级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现代教育要超越世俗追求高雅,给予人以人文关怀
“成人”、“全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明确性和本质性,要求现代教育要超越世俗追求高雅,给予人以人文关怀。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大学生,如果修身养性的功夫不到位,为人处事缺乏思想道德的强劲支撑,很难身心和谐,应世自如。现代教育如果不注重在人的心灵中撒上道德的种子,那种潜意识的非道德莠草就会生长。
(三)现代教育尊重不同生命个体,善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
现代教育强调教法和学法并重,其中循循善诱是关键。孔子就认为必须承认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差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应是单纯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提出值得通过后续努力去解决的疑惑,让他们真正“会学”。
(四)现代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关注学习过程的迁移性和创新性,要求现代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其所说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多见”、“多闻”的感性认识。
(五)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教师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将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现在,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将教育这份工作视为自己谋生的一个职业,而应像孔子般视教育为一生的理想事业。如果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职业,则格调自然就低了,就会缺乏与思想碰撞的激情,就会过于计较得失,这即是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形成或践行着“有教无类”,“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与现代是割裂不断的“连续体”,抛弃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我们应该对孔子优秀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审视和创新,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及启示[J].探索与争鸣,2005,(12):51-53.
[2]董晓云,饶高雄,林亚明等.以抗凝血活性指标筛选水蛭的提取工艺[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23-25.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述
(一)和谐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同社会理想,孔子遵循“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古训,通过和谐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它勇于挑战传统的铁律,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自己的和谐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二)教育目标:“培养全人”
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成人,犹言全人也。”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孔子的各项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着教学生做人而展开,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孔子的“全人”教育,贯穿始终的是道德教育,德育为先。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的根本就是先“立德”,德立尔后万事兴。
(三)教学内容:“六经皆艺”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四)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五)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的教育主张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学习态度:倡导“乐学”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态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七)教育过程:“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他认为,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道听而途说”,是“德之弃也”。相反,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读书,不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缺乏信心、疑而不决。孔子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教无类”、“六经皆艺”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民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们要吸取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的现代教育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早就宣告了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有门第之别、贫富之别,在这方面,各级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二)现代教育要超越世俗追求高雅,给予人以人文关怀
“成人”、“全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明确性和本质性,要求现代教育要超越世俗追求高雅,给予人以人文关怀。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大学生,如果修身养性的功夫不到位,为人处事缺乏思想道德的强劲支撑,很难身心和谐,应世自如。现代教育如果不注重在人的心灵中撒上道德的种子,那种潜意识的非道德莠草就会生长。
(三)现代教育尊重不同生命个体,善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
现代教育强调教法和学法并重,其中循循善诱是关键。孔子就认为必须承认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差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应是单纯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提出值得通过后续努力去解决的疑惑,让他们真正“会学”。
(四)现代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关注学习过程的迁移性和创新性,要求现代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其所说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多见”、“多闻”的感性认识。
(五)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教师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将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现在,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将教育这份工作视为自己谋生的一个职业,而应像孔子般视教育为一生的理想事业。如果仅将教育作为谋生的职业,则格调自然就低了,就会缺乏与思想碰撞的激情,就会过于计较得失,这即是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中形成或践行着“有教无类”,“德育为先”“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与现代是割裂不断的“连续体”,抛弃历史就等于背叛。因此,我们应该对孔子优秀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审视和创新,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性及启示[J].探索与争鸣,2005,(12):51-53.
[2]董晓云,饶高雄,林亚明等.以抗凝血活性指标筛选水蛭的提取工艺[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