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园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笔者对游戏化音乐教育展开了广泛探索与研究。本文从节奏、韵律、旋律等音乐元素出发,对游戏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节奏 韵律 旋律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展开实践探索与研究。本文结合游戏中包含的音乐元素,对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功能进行解读。
一、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节奏经验
节奏是音乐中最活跃、最常见的元素,因此也是最明显的,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孩子们更容易感受到节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孩子们对音乐游戏中节奏的感知和记忆,积极鼓励他们逐渐形成自己内心的节奏。通过对幼儿游戏实际案例的调查,我们发现节奏元素在幼儿游戏活动的音乐元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节奏的训练广泛地分布在打击乐游戏、律动游戏当中,当然听辨游戏和语言节奏游戏中也存在节奏训练。
如在学习节奏“XX X”时,教师组织了问答游戏《公园里有什么花》。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节奏型,然后要求孩子们看到老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时,要用歌声回答。老师用歌声问:公园里有什么花?幼儿则用歌声回答:有红花(XX X)……老师一边问一边出示不同的图片,孩子们则用“XX X”节奏型反复回答。由这个案例可知,教师设计了问答游戏,通过互动的方式,推动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图片吸引幼儿在反复回答中掌握XX X节奏型。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法,在愉快地氛围中,感受节奏的变化,从而有效丰富了他们的节奏经验。
二、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韵律之美
我们发现,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往往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身体反应,这就是音乐教育中讲到的即兴反应。我们最应该珍视的就是幼儿的这些本能反应,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也是幼儿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韵律活动重视不够,韵律活动往往被看作是枯燥的舞蹈技能训练,对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往往以舞蹈动作的难易为评价的标准,对于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却弃之不顾。这与“纲要”所倡导的“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指导精神是相违背的。
如在《小鸟飞》的韵律游戏中,教师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不断模仿小鸟飞行的动作。有的教师要求幼儿随着音乐中的音高,不断改变自己双手的位置,动作要符合音乐中的节奏、速度等。当音乐进行到中音区时,幼儿要打开双臂,并且边飞边往前走。当音乐进行到高音区时,幼儿要把两臂抬高,并超过肩膀的位置,边飞边继续向前走。在音乐进行到低音区时,幼儿要把双臂放下后停止飞行,并学着小鸟觅食的样子用嘴巴随着节拍开始觅食。在这一韵律活动要求下,只要幼儿能够随着音乐做出“本能的反应”动作,教师就应该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以推动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把主要精力用在感受韵律之美上来,而不是将幼儿在游戏中的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标准作为评价其韵律水平的唯一依据。
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对旋律的认识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音乐表情达意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旋律,它是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对旋律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即幼儿对旋律是存在偏好的。在幼儿对不同旋律进行审美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及心理倾向,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在让幼儿感知旋律这一音乐元素时,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游戏中其他因素的过多干扰。
如在《钢琴会说话》的音乐游戏中,教师以拟人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幼儿感知钢琴也会说“长高了”“变矮了”,即让幼儿随着音的高低做站起来、蹲下去的动作,当音高时,幼儿站起来就是“长高了”,蹲下去就是“变矮了”,幼儿在游戏的引导下,全神贯注地感知音的高低,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高知识的认识能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游戏中将音乐作为背景来使用,以提高幼兒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如在《丢手绢》游戏中,幼儿不断重复着歌曲——丢手绢,在游戏结束时,很多幼儿就已经能够哼唱这首歌曲了,从而在了无痕迹中加深了他们对旋律的印象。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展开音乐教育,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掌握了音乐知识。本文从节奏、韵律、旋律等音乐元素出发,分别阐述了游戏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期待着能为教育同仁进行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奏 韵律 旋律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展开实践探索与研究。本文结合游戏中包含的音乐元素,对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功能进行解读。
一、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节奏经验
节奏是音乐中最活跃、最常见的元素,因此也是最明显的,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孩子们更容易感受到节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孩子们对音乐游戏中节奏的感知和记忆,积极鼓励他们逐渐形成自己内心的节奏。通过对幼儿游戏实际案例的调查,我们发现节奏元素在幼儿游戏活动的音乐元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节奏的训练广泛地分布在打击乐游戏、律动游戏当中,当然听辨游戏和语言节奏游戏中也存在节奏训练。
如在学习节奏“XX X”时,教师组织了问答游戏《公园里有什么花》。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节奏型,然后要求孩子们看到老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时,要用歌声回答。老师用歌声问:公园里有什么花?幼儿则用歌声回答:有红花(XX X)……老师一边问一边出示不同的图片,孩子们则用“XX X”节奏型反复回答。由这个案例可知,教师设计了问答游戏,通过互动的方式,推动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图片吸引幼儿在反复回答中掌握XX X节奏型。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法,在愉快地氛围中,感受节奏的变化,从而有效丰富了他们的节奏经验。
二、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韵律之美
我们发现,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往往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身体反应,这就是音乐教育中讲到的即兴反应。我们最应该珍视的就是幼儿的这些本能反应,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也是幼儿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韵律活动重视不够,韵律活动往往被看作是枯燥的舞蹈技能训练,对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往往以舞蹈动作的难易为评价的标准,对于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却弃之不顾。这与“纲要”所倡导的“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指导精神是相违背的。
如在《小鸟飞》的韵律游戏中,教师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不断模仿小鸟飞行的动作。有的教师要求幼儿随着音乐中的音高,不断改变自己双手的位置,动作要符合音乐中的节奏、速度等。当音乐进行到中音区时,幼儿要打开双臂,并且边飞边往前走。当音乐进行到高音区时,幼儿要把两臂抬高,并超过肩膀的位置,边飞边继续向前走。在音乐进行到低音区时,幼儿要把双臂放下后停止飞行,并学着小鸟觅食的样子用嘴巴随着节拍开始觅食。在这一韵律活动要求下,只要幼儿能够随着音乐做出“本能的反应”动作,教师就应该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以推动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把主要精力用在感受韵律之美上来,而不是将幼儿在游戏中的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标准作为评价其韵律水平的唯一依据。
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对旋律的认识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音乐表情达意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旋律,它是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对旋律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即幼儿对旋律是存在偏好的。在幼儿对不同旋律进行审美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及心理倾向,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在让幼儿感知旋律这一音乐元素时,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游戏中其他因素的过多干扰。
如在《钢琴会说话》的音乐游戏中,教师以拟人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幼儿感知钢琴也会说“长高了”“变矮了”,即让幼儿随着音的高低做站起来、蹲下去的动作,当音高时,幼儿站起来就是“长高了”,蹲下去就是“变矮了”,幼儿在游戏的引导下,全神贯注地感知音的高低,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高知识的认识能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游戏中将音乐作为背景来使用,以提高幼兒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如在《丢手绢》游戏中,幼儿不断重复着歌曲——丢手绢,在游戏结束时,很多幼儿就已经能够哼唱这首歌曲了,从而在了无痕迹中加深了他们对旋律的印象。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展开音乐教育,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掌握了音乐知识。本文从节奏、韵律、旋律等音乐元素出发,分别阐述了游戏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期待着能为教育同仁进行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莉.落实《指南》精神,践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J].华夏教师,2018(21):86-87.
[2]唐雅芳.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组织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