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mm1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园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笔者对游戏化音乐教育展开了广泛探索与研究。本文从节奏、韵律、旋律等音乐元素出发,对游戏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节奏  韵律  旋律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展开实践探索与研究。本文结合游戏中包含的音乐元素,对游戏在音乐教育中的功能进行解读。
  一、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节奏经验
  节奏是音乐中最活跃、最常见的元素,因此也是最明显的,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孩子们更容易感受到节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孩子们对音乐游戏中节奏的感知和记忆,积极鼓励他们逐渐形成自己内心的节奏。通过对幼儿游戏实际案例的调查,我们发现节奏元素在幼儿游戏活动的音乐元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节奏的训练广泛地分布在打击乐游戏、律动游戏当中,当然听辨游戏和语言节奏游戏中也存在节奏训练。
  如在学习节奏“XX X”时,教师组织了问答游戏《公园里有什么花》。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节奏型,然后要求孩子们看到老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图片时,要用歌声回答。老师用歌声问:公园里有什么花?幼儿则用歌声回答:有红花(XX X)……老师一边问一边出示不同的图片,孩子们则用“XX X”节奏型反复回答。由这个案例可知,教师设计了问答游戏,通过互动的方式,推动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图片吸引幼儿在反复回答中掌握XX X节奏型。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法,在愉快地氛围中,感受节奏的变化,从而有效丰富了他们的节奏经验。
  二、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韵律之美
  我们发现,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往往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身体反应,这就是音乐教育中讲到的即兴反应。我们最应该珍视的就是幼儿的这些本能反应,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也是幼儿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韵律活动重视不够,韵律活动往往被看作是枯燥的舞蹈技能训练,对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也往往以舞蹈动作的难易为评价的标准,对于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却弃之不顾。这与“纲要”所倡导的“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指导精神是相违背的。
  如在《小鸟飞》的韵律游戏中,教师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不断模仿小鸟飞行的动作。有的教师要求幼儿随着音乐中的音高,不断改变自己双手的位置,动作要符合音乐中的节奏、速度等。当音乐进行到中音区时,幼儿要打开双臂,并且边飞边往前走。当音乐进行到高音区时,幼儿要把两臂抬高,并超过肩膀的位置,边飞边继续向前走。在音乐进行到低音区时,幼儿要把双臂放下后停止飞行,并学着小鸟觅食的样子用嘴巴随着节拍开始觅食。在这一韵律活动要求下,只要幼儿能够随着音乐做出“本能的反应”动作,教师就应该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以推动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把主要精力用在感受韵律之美上来,而不是将幼儿在游戏中的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标准作为评价其韵律水平的唯一依据。
  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对旋律的认识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音乐表情达意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旋律,它是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对旋律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即幼儿对旋律是存在偏好的。在幼儿对不同旋律进行审美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及心理倾向,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在让幼儿感知旋律这一音乐元素时,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游戏中其他因素的过多干扰。
  如在《钢琴会说话》的音乐游戏中,教师以拟人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幼儿感知钢琴也会说“长高了”“变矮了”,即让幼儿随着音的高低做站起来、蹲下去的动作,当音高时,幼儿站起来就是“长高了”,蹲下去就是“变矮了”,幼儿在游戏的引导下,全神贯注地感知音的高低,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高知识的认识能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游戏中将音乐作为背景来使用,以提高幼兒对旋律的感知能力。如在《丢手绢》游戏中,幼儿不断重复着歌曲——丢手绢,在游戏结束时,很多幼儿就已经能够哼唱这首歌曲了,从而在了无痕迹中加深了他们对旋律的印象。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展开音乐教育,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掌握了音乐知识。本文从节奏、韵律、旋律等音乐元素出发,分别阐述了游戏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期待着能为教育同仁进行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莉.落实《指南》精神,践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J].华夏教师,2018(21):86-87.

[2]唐雅芳.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组织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222.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与家庭是担负学生教育的两个法定责任主体,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家校合作理念已融入国家教育基本政策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育理念融入党和国家的的根本教育方针政策之中。  关键词:家校共育 理念教育方针政策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育学生。为什么要家校共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期刊
摘 要:特殊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在弱智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该如何正确对待此类特殊学生呢?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实践法、经验总结法对该如何对特殊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且用了具体的例子,具体的代表人物小威来贯穿全文。这些尝试主要有注意正面教育,运用榜样激励;及时发现闪光
期刊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阶段是学生获取新知、培养思维、锻炼能力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接受的知识往往是学生一生知识储备的重要基础作为初中物理,更是学生走向生活、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学生平时接触到的生活现象就成了先入为主的知识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在物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评价促发展”成了热门话题。如今,教育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评价结果,而是为了推动被评价者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对被评价者——幼儿的评价。本文结合幼儿园美术作品评价教学,从审美标准、评价主体等角度,阐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作品 审美标准 评价主体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园美术作品评价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忽视被
期刊
新学期开学,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的孩子分到了我班,第一次小测验后,她说要和我谈谈孩子的情况,我当时正在外地学习,她就发了微信给我。我觉得很多刚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能都会有她的困惑,就把我和她的微信交流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各位家长有点帮助。  张老师您好:  孩子又成为您的学生真是挺荣幸的。  上一年级,这就意味着孩子告别了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从此步入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活,孩子们有些不适应,说实
期刊
一个好的家风不仅仅影响的是一家人,一代人,它影响的往往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最终可能影响的是一个社会。——题记  月有圆缺,天有晴阴。人生风雨阳光同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功德圆满。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初心。初心就在所有人出发的地方,就在那些没有成本、无须投资的精神世界里,就在我们善良美
期刊
摘 要:早操是幼儿园开展的常规性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在提倡课程游戏化的今天,如何让早操变成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主动参与的活动,其核心就在于让游戏精神贯穿始终,如何将环保理念和活动器械相结合,如何将早操游戏化,如何为孩子预留创造的空间,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这是园本教研的落实,这是基于将幼儿放在首位的体现。  关键词:游戏 承载 幸福童年  教研组是幼儿园重要的
期刊
摘 要:《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教育专家认为人类50%的发展关键期在3岁之前,70%的发展关键期在7岁之前,关键期中体能发展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体能培养中足球是最好的运动。  关键词:幼儿园足球 教学经验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语文也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存在的。为了适应新教改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巩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
期刊
摘 要: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不少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教育和要求时,你说东,他偏说西,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想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其实,这是孩子想要通过自己的任性行为来弥补自身安全感的缺失的一种行为,他们想要这种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存在感,突显自己的意志,从而引起父母及老师的关注。可以说,孩子的任性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关键词:教育安全感 家庭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