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按是否出现早期心绞痛症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出现心绞痛症状)与对照组1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未出现心绞痛症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观察组心功能Ⅲ级以上、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的患者所占比例及非Q波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较差等因素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高危因素,临床只有早期及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才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缺氧、缺血而引起心肌坏死所致[1]。患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持久性、剧烈胸骨后疼痛,并常伴有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与血清心肌酶增高等症状,其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死率已显著降低,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仍属较严重的疾病类型,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均较差。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是指患者胸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1个月内心绞痛症状再次复发,其是由于未完全坏死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而引发[2],若临床不能给予及时、有效治疗话,会危急患者生命。为了探讨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按是否出现早期心绞痛症状将其分为两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对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按是否出现早期心绞痛症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129例。5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在54—81岁,平均年龄为61.4±8.2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0.2—3天,平均入院治疗时间为1.8±0.7天。患者疾病类型分为:前壁梗死34例;下壁梗死12例;前下壁梗死6例。1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为60.7±8.1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時间在0.5—2天,平均入院治疗时间为1.3±0.6天。患者疾病类型分为:前壁梗死72例;下壁梗死43例;前下壁梗死1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其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
1.3 评价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判定标准[3]:(1)心肌梗死后24小时至28天内再次发生心绞痛症状。(2)患者胸痛持续的时间较短,可自然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3)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出新的T波或ST段改变。(4)当胸痛症状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分钟内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正常状态或胸痛发作前状态,未有再次升高表现。(5)排除梗死综合征、梗死后延展、心包炎等引起的胸痛。
按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4],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给予分析并使用百分率表示,P<0.05做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观察组心功能Ⅲ级以上、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的患者所占比例及非Q波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一。
3 讨 论
心肌梗死引发胸痛症状一般在对症治疗24小时内可得到缓解,但24小时后患者再次有胸痛症状出现时,提示着心肌可能再次发生缺血、缺氧,临床将其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症状出现会诱发心源性栓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据相关资料报道[5]: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发生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占30%左右,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心绞痛症状患者数量约占总人数的28.7%,其与上述资料报道相近。
表一: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n(%)﹞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史等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上述相关因素存在,能够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或引发侧支循环障碍、血管阻塞等情况发生,患者在少量活动或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发心肌耗氧异常,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发作。观察组患者非Q波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非Q波梗死引起心肌缺氧、缺血程度比较严重,导致早期心绞痛发生率较高,从该结果看,急性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主要是因非Q波梗死所致,虽然初次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小且患者心功能较好,可是残存心肌缺血症状较重,心肌仍然处于较危险的环境之中,极易再次出现冠脉事件[6]。观察组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较差对冠脉血流量产生影响较大有关。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所占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受累血管更加广泛,导致心肌缺氧、缺血严重,既使患者在轻微氧耗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诱发心绞痛的再次发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诱发因素较复杂,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史、病情、诱因、心功能状态及临床特征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预防再梗死与梗死扩展发生,有效降低早期心绞痛患者临床病死率。另外,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早期应行冠脉造影术,明确病变性质后,必要时可行支架放置术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玉玮.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6(04):2013-2014.
[2]魏广武,杨素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3(12):11-11.
[3]赵闯.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09(02):89-90.
[4]丁黎.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09(26):177-177.
[5]陆静茹.急性心肌梗死后疾病早期出现心绞痛症状的临床探析[J].当代医学,2013,17(25):91-91,92.
[6]王宇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分析[J].医药前沿,2013,12(09):179-18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缺氧、缺血而引起心肌坏死所致[1]。患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持久性、剧烈胸骨后疼痛,并常伴有进行性心电图变化与血清心肌酶增高等症状,其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病死率已显著降低,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仍属较严重的疾病类型,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均较差。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是指患者胸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1个月内心绞痛症状再次复发,其是由于未完全坏死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而引发[2],若临床不能给予及时、有效治疗话,会危急患者生命。为了探讨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按是否出现早期心绞痛症状将其分为两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对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1例,按是否出现早期心绞痛症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129例。5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在54—81岁,平均年龄为61.4±8.2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0.2—3天,平均入院治疗时间为1.8±0.7天。患者疾病类型分为:前壁梗死34例;下壁梗死12例;前下壁梗死6例。1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在52—78岁,平均年龄为60.7±8.1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時间在0.5—2天,平均入院治疗时间为1.3±0.6天。患者疾病类型分为:前壁梗死72例;下壁梗死43例;前下壁梗死1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其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
1.3 评价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判定标准[3]:(1)心肌梗死后24小时至28天内再次发生心绞痛症状。(2)患者胸痛持续的时间较短,可自然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3)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出新的T波或ST段改变。(4)当胸痛症状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分钟内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正常状态或胸痛发作前状态,未有再次升高表现。(5)排除梗死综合征、梗死后延展、心包炎等引起的胸痛。
按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4],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给予分析并使用百分率表示,P<0.05做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观察组心功能Ⅲ级以上、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的患者所占比例及非Q波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一。
3 讨 论
心肌梗死引发胸痛症状一般在对症治疗24小时内可得到缓解,但24小时后患者再次有胸痛症状出现时,提示着心肌可能再次发生缺血、缺氧,临床将其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症状出现会诱发心源性栓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据相关资料报道[5]: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发生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占30%左右,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心绞痛症状患者数量约占总人数的28.7%,其与上述资料报道相近。
表一: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n(%)﹞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史等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上述相关因素存在,能够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或引发侧支循环障碍、血管阻塞等情况发生,患者在少量活动或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突发心肌耗氧异常,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发作。观察组患者非Q波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非Q波梗死引起心肌缺氧、缺血程度比较严重,导致早期心绞痛发生率较高,从该结果看,急性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主要是因非Q波梗死所致,虽然初次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小且患者心功能较好,可是残存心肌缺血症状较重,心肌仍然处于较危险的环境之中,极易再次出现冠脉事件[6]。观察组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较差对冠脉血流量产生影响较大有关。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所占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受累血管更加广泛,导致心肌缺氧、缺血严重,既使患者在轻微氧耗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诱发心绞痛的再次发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诱发因素较复杂,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史、病情、诱因、心功能状态及临床特征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预防再梗死与梗死扩展发生,有效降低早期心绞痛患者临床病死率。另外,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早期应行冠脉造影术,明确病变性质后,必要时可行支架放置术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玉玮.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6(04):2013-2014.
[2]魏广武,杨素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3(12):11-11.
[3]赵闯.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09(02):89-90.
[4]丁黎.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09(26):177-177.
[5]陆静茹.急性心肌梗死后疾病早期出现心绞痛症状的临床探析[J].当代医学,2013,17(25):91-91,92.
[6]王宇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分析[J].医药前沿,2013,12(0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