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评价是师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之源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和有效的评价,是激发初学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交际习惯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小学英语评价,侧重于教师教的结果,忽视了提供评价对象的全部信息;侧重认知的测试,忽视了行为的达标;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了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功能。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应用到小学低段英语教学中十分有效。本着以激励学习为原则,实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可不用百分制,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为了达到科学的评价,从2001年秋到现在,全国各地的老师和教研员对小学英语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我市也在2003年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对此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体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形成性评价大部分都采取建立档案袋来分别对学生的听力口语、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兴趣程度、学生自评、期末笔试、教师寄语等进行逐一的评价并记录在档。在评价的方式上,大都采取老师评定、科代表评定、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定等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多元、主体和开放的原则,取得了很大的实际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几点困难需要特别说明,否则在实际教学中将过度加大一线老师的工作量,挫伤老师工作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 对形成性评价的建立档案袋资料的收集,不应做到面面俱到,应分重点,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否则老师自己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还难以长期坚持
  比如很多老师制定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记录表,主要记录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如答问、朗读、表演、对话等活动的参与情况,要求每周对每个学生记录一次。想法很好,但不适合大多数老师的操作,因为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一线的老师一周大约要上18节课,一个班每周两节,就要上9个教学班;一个班只算60人(实际中有的班的人数还要多),共有540人,若要每人每周记一次,则每天要记一百多人次;一个老师每天大约有四节课,除去上课时间,余下的时间全来记录都显得有些紧,更别说要批改作业和备课了。所以有的研究主张达到一周要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做一次记录是难以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的,更别说要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等进行评价记录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的资料记录,不应要求过多、过频,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分侧重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记录。
  2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在小学三年级,对学生的最后综合性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应远远高于终结性评价,因为这时候才开始学习英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表现活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来确定。这时的形成性评价应占综合性评价体系80%以上。到了四年级应有所减低,应占60%以上。从五年级过度到六年级后,应适应初中的教学,变为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当然还要看自己所在的地区小学英语的具体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评价体系。
  3 形成性评价要得到家长的认可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做为老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评价,还要让家长了解并认可。因为大多数地方的小学英语没有统一进行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而我们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主要看期末的考试成绩,所以我们使用的形成性评价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还比较陌生,在家长的心里没有得到认可。这将不利于我们小学英语的发展,并且还造成家长和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家长心中大打折扣。
  要家长认可学校对孩子英语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让家长也参与形成性评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家长有自己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固有的认可标准,我们在向家长宣传、介绍我们的评价标准时,也要认真倾听多数家长的评价标准,并加大家长评价标准的整个综合评价体系的比重,才能更好地利用家校资源,推动小学英语的健康发展,达到减轻师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当前环境的变化,各国不断加强环境规章制度,而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制造行业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方向演化。近年来随着经济财富的增加,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事件频繁发生。人类社会围绕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内容、绿色供应链模式下的销售管理、销售渠道及战略及实施措施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两者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小数课堂。为此,我们从兴趣引导入手,通过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和收获,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实施,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枝,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被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若能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音乐课堂。本文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
期刊
【摘要】新课程是一种教学理论,只有继承与创新,不搞形式化、绝对化,才能真正体现"新",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动课程改革,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们的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师们都在积极的参与,投入到
期刊
【摘要】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人任教初中生物多年,结合实际,浅谈拙见。  【
期刊
【摘要】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针对从近几年美术专业高考中暴露出来的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提高学生素描水平,有效的提高专业高考成绩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考美术辅导;素描教学;教学方法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the basis of drawin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汲取古文化的精华,我从古诗词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了“四步四环”式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读的四个环节是“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吟诵诗词”“融入诗境”,读的时候让学生“摇头晃脑”;背的四个环节是“学习方法”“背诵课文”“体会文意”“把握主题”,背的时候让学生“囫囵吞枣”;析的四个环节是“收集资料”“进入情境”“设身处地”“把握情思”,析
期刊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健康的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生活美满的前提条件。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主要是指具有的体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同时也与科学的饮食方法、良好的口腔卫生、足够时间的休息和放松等有关。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具有正常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以下一些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抑郁、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对人有敌意、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等。  
期刊
与角有关的集合问题在各类考试中是常考常新的题型,命题依据是以角为元素构成的集合具有特殊性,在求其子集、交集、并集或补集时要注意区间角与象限角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注意角度的周期性变化,解决这类问题时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在解答的时候,注意从基本概念入手,按照步骤严谨细致进行,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1 子集  例题1.集合A={x|x=nπ2,n∈Z}∪{x|x=2nπ±2π3,n∈Z},B={y|y
期刊
1 一个教学片段  曾经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听了一位比较年轻的老师在高三复习课中,讲到下面的一道例题。  例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与线段AB交于点M,求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  老师先让学生做,巡视,然后提问学生的结果。  学生:在AB上截取AD=AC,则点M等可能落在线段AD上,又AB=2AC=2AD,于是AM的长小AC的长的概率P=ADAB=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