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展现素质教育,发挥新颖课堂活动阵地的重要作用,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教师面前艰巨的任务。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适时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被动、服从改变为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管理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所有课程改革的理念、程序都需要通过课堂的实施来完成。所以,研究、探讨有序、高效、切合实际的课堂运作与管理模式,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大事。本文通过“建构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来共同研究新时期下的新课堂思维。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人的素质中,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所以,素质教育应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创造才能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必须在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发展,而探究性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心智健康发展。此时问题情境的设立就成为开启探究课堂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讲“数轴”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有一个防汛指挥所,当某人发现河堤上某处发生险情时,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所在位置”的活动,以取代课本中用温度计引入“数轴”的作法。我的想法是:(1)把静态的换成动态的,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活动式,使提高兴趣、启迪思维的双层目的同时实现。(2)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类似的问题(如问路)学生比较常见,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数轴概念及数轴三个要素的要点。(3)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像这样的开放性探究问题,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正视自主探索,采用动态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研究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动手实验、操作;进行归纳与类比;联想与构造;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应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可这样启发学生:180°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平角、同旁内角、邻补角)?怎样把三个角加起来?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的交锋和智力的碰撞。
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认识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探究性人才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是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探究是指学生本身真实的内在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用所探究问题的难度来衡量,这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探究式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对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硬性加以干涉,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难,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的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逐渐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他们的依赖性也很强,期待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这种向师心理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协调和渗透对知识、智能任务的完成起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爱师”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要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在教师的组织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自由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结论让学生获得,错误让学生分析,这样既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这也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只有探究,才能更新;只有探究,才能发展。探究之中必将迎来教育灿烂、崭新的明天。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人的素质中,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所以,素质教育应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创造才能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必须在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发展,而探究性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心智健康发展。此时问题情境的设立就成为开启探究课堂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讲“数轴”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有一个防汛指挥所,当某人发现河堤上某处发生险情时,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所在位置”的活动,以取代课本中用温度计引入“数轴”的作法。我的想法是:(1)把静态的换成动态的,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活动式,使提高兴趣、启迪思维的双层目的同时实现。(2)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类似的问题(如问路)学生比较常见,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数轴概念及数轴三个要素的要点。(3)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像这样的开放性探究问题,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正视自主探索,采用动态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研究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动手实验、操作;进行归纳与类比;联想与构造;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应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可这样启发学生:180°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平角、同旁内角、邻补角)?怎样把三个角加起来?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的交锋和智力的碰撞。
正是在这种动态的认识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探究性人才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是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探究是指学生本身真实的内在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是用所探究问题的难度来衡量,这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探究式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对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硬性加以干涉,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难,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的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逐渐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他们的依赖性也很强,期待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这种向师心理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协调和渗透对知识、智能任务的完成起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爱师”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要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在教师的组织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自由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结论让学生获得,错误让学生分析,这样既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这也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只有探究,才能更新;只有探究,才能发展。探究之中必将迎来教育灿烂、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