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帐真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帐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即“假帐假算”。无论是哪种情况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滋生腐败,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剖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①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因为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另外,目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且企业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报表使用者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②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来看,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法作出界定,这样,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另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而使企业信息偏于保守。③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①从我国会计准则等的制定来看,缺乏广泛的代表性,理论界人士、政府的代表居多,实务界(含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银行界的人士居少,会计信息因偏向国家这一投资者而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和接受,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②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政策选择权,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意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③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如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这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3.政治、经济体系不健全。①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缺位,对经营者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致使“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几大主体,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一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主体,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增值,而经营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经营者的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往往只重数字,造成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风气,有些企业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进行制假、造假,在任时利润年年上升,离任后经审计才发现潜亏挂帐,千疮百孔。②单位外部监督不力。首先,执法部门执法不力。其次,有的社会审计等中介组织没有起到应有的客观公正的中介作用。
4.主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备、企业的财务监察和内部稽核制度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于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物的经营行为经常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②企业经理人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部分经理人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聘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时常出现一拍脑袋进行决策的情形,以个人名利为重,置职业道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大肆造假,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和资本市场承受了极为惨痛的教训,企业经理人的不称职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③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掌握财务部门这个重要岗位,往往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当会计,造成会计人员随意结报数据,不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①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的不足,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的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②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件原则。③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使数据比较精确。
2.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角度考虑。①提高会计准则制定时的代表性。应广泛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并扩大意见稿的征求范围,使会计准则尽可能体现各方利益,减少偏向性,使其得到广泛的认同。②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等,增强其严密性,以减少经营者随意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机会。③建立健全(下转第67页)(上接第61页)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有法可依,同时应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3.健全政治、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①尽快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建立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机制,减轻“内部人控制”的程度。②加强单位外部监督的力度。首先执法部门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减弱人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制。其次,应重点抓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案件层出不穷的现象,应加大对违法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力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进行。
4.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包括帐户体系,帐务处理流程,会计报表编制制度等等,建立健全会计计量计价制度,台帐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5.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中的故意性违法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是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他通常是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完成的。因此,《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从关键处入手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学习强化法律意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外,应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可以定期根据其业绩和行为由相关机构进行考核,评定其声誉并记录在册,良好的声誉将提高企业经营者自身的价值,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较好地防止企业的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提供对己有利的失真会计信息。
6.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原则。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指出:“不作假帐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人员应加强法制观念,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供准确、可靠、可信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7.改革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人员逐级委派制。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机制的特点决定了要想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任何一个药方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但会计委派制被认为是见效最快、最直接的措施之一。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企业经营者同体、与内部人的依附关系,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问题,说它容易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正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遏止,会计世界的天空将阳光明媚。
(作者单位:甘肃探矿机械研究开发中心)
一、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①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因为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另外,目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且企业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报表使用者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②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来看,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法作出界定,这样,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另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收入和费用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而使企业信息偏于保守。③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准确,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可确定性,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这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①从我国会计准则等的制定来看,缺乏广泛的代表性,理论界人士、政府的代表居多,实务界(含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银行界的人士居少,会计信息因偏向国家这一投资者而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和接受,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②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政策选择权,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企业经营者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意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③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及不协调,如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这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3.政治、经济体系不健全。①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缺位,对经营者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致使“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几大主体,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一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主体,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增值,而经营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经营者的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上级主管部门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往往只重数字,造成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风气,有些企业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进行制假、造假,在任时利润年年上升,离任后经审计才发现潜亏挂帐,千疮百孔。②单位外部监督不力。首先,执法部门执法不力。其次,有的社会审计等中介组织没有起到应有的客观公正的中介作用。
4.主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备、企业的财务监察和内部稽核制度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于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物的经营行为经常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②企业经理人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部分经理人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聘的,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时常出现一拍脑袋进行决策的情形,以个人名利为重,置职业道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大肆造假,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和资本市场承受了极为惨痛的教训,企业经理人的不称职直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③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掌握财务部门这个重要岗位,往往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当会计,造成会计人员随意结报数据,不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①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的不足,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的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②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件原则。③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使数据比较精确。
2.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角度考虑。①提高会计准则制定时的代表性。应广泛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并扩大意见稿的征求范围,使会计准则尽可能体现各方利益,减少偏向性,使其得到广泛的认同。②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等,增强其严密性,以减少经营者随意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机会。③建立健全(下转第67页)(上接第61页)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有法可依,同时应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3.健全政治、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力度。①尽快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建立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机制,减轻“内部人控制”的程度。②加强单位外部监督的力度。首先执法部门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减弱人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制。其次,应重点抓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案件层出不穷的现象,应加大对违法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力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进行。
4.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包括帐户体系,帐务处理流程,会计报表编制制度等等,建立健全会计计量计价制度,台帐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5.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中的故意性违法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是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他通常是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完成的。因此,《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其用意很明显就是从关键处入手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学习强化法律意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外,应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可以定期根据其业绩和行为由相关机构进行考核,评定其声誉并记录在册,良好的声誉将提高企业经营者自身的价值,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较好地防止企业的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提供对己有利的失真会计信息。
6.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原则。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指出:“不作假帐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人员应加强法制观念,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供准确、可靠、可信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7.改革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人员逐级委派制。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机制的特点决定了要想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任何一个药方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但会计委派制被认为是见效最快、最直接的措施之一。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企业经营者同体、与内部人的依附关系,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问题,说它容易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正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遏止,会计世界的天空将阳光明媚。
(作者单位:甘肃探矿机械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