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老大难问题。学生缺少对阅读的兴趣,不会读,不会写,不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费时、费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有问题:教师由于长时间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课堂大量时间被教师占用,学生缺少学习、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思维当然就不会活跃,课堂效率自然也不会高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地引动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爱读、会读、读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的时俊卿老师在“教与学策略”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氛围,让学生有活动探索空间,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有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我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即通过“准备性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如下:(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在文中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3)对课文提出你的疑问(至少2~3个问题);(4)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从预习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大致能概括课文内容,但难点是对作者的情感缺乏深入的理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大致相同:“我”为什么后悔?母亲希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需求,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我在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中都设计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在小问题的探讨中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一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一。小问题支持:母亲生前,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母亲如何面对这一切?由此得出“我”后悔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二。小问题支持:“我”写小说的动机是什么?“我”的小说发表、获奖了,母亲却去世了,我内心感受是怎样的?由此得出我后悔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三组:探究“我”悔的结果。小问题支持: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悔之后“我”悟出了什么?
第一课时,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课下学生上网查找了作者史铁生的资料和相关文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课时,全班分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汇报的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了作者“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面对困难时应坚韧地好好活下去的人生哲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我顺势推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延伸,抒写情感:让学生当堂写作,并提出写作要求:(1)我“后悔(或者得意、难忘……)”对爸爸或者妈妈做了什么?(2)我为什么会后悔?(3)这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写起来毫不费劲,基本都能当堂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使用“建立学习心向策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栏目编辑 王宇华
课题组的时俊卿老师在“教与学策略”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氛围,让学生有活动探索空间,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有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我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即通过“准备性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如下:(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在文中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3)对课文提出你的疑问(至少2~3个问题);(4)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从预习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大致能概括课文内容,但难点是对作者的情感缺乏深入的理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大致相同:“我”为什么后悔?母亲希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需求,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我在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中都设计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在小问题的探讨中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一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一。小问题支持:母亲生前,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母亲如何面对这一切?由此得出“我”后悔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二。小问题支持:“我”写小说的动机是什么?“我”的小说发表、获奖了,母亲却去世了,我内心感受是怎样的?由此得出我后悔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三组:探究“我”悔的结果。小问题支持: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悔之后“我”悟出了什么?
第一课时,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课下学生上网查找了作者史铁生的资料和相关文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课时,全班分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汇报的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了作者“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面对困难时应坚韧地好好活下去的人生哲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我顺势推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延伸,抒写情感:让学生当堂写作,并提出写作要求:(1)我“后悔(或者得意、难忘……)”对爸爸或者妈妈做了什么?(2)我为什么会后悔?(3)这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写起来毫不费劲,基本都能当堂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使用“建立学习心向策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