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向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老大难问题。学生缺少对阅读的兴趣,不会读,不会写,不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费时、费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有问题:教师由于长时间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课堂大量时间被教师占用,学生缺少学习、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思维当然就不会活跃,课堂效率自然也不会高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地引动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爱读、会读、读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的时俊卿老师在“教与学策略”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氛围,让学生有活动探索空间,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有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我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即通过“准备性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如下:(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在文中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3)对课文提出你的疑问(至少2~3个问题);(4)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从预习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大致能概括课文内容,但难点是对作者的情感缺乏深入的理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大致相同:“我”为什么后悔?母亲希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需求,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我在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中都设计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在小问题的探讨中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一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一。小问题支持:母亲生前,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母亲如何面对这一切?由此得出“我”后悔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组:探究“我”悔的原因之二。小问题支持:“我”写小说的动机是什么?“我”的小说发表、获奖了,母亲却去世了,我内心感受是怎样的?由此得出我后悔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三组:探究“我”悔的结果。小问题支持: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悔之后“我”悟出了什么?
  第一课时,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课下学生上网查找了作者史铁生的资料和相关文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课时,全班分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汇报的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理解了作者“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面对困难时应坚韧地好好活下去的人生哲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我顺势推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延伸,抒写情感:让学生当堂写作,并提出写作要求:(1)我“后悔(或者得意、难忘……)”对爸爸或者妈妈做了什么?(2)我为什么会后悔?(3)这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写起来毫不费劲,基本都能当堂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使用“建立学习心向策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栏目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前身是外交部子弟小学,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国立公办涉外学校。55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厚重的学校文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学校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以“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为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  2005年,学校引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以《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活动以教育和教
站在人生的第四十个台阶,回顾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我庆幸:站上三尺讲台,进入教师角色之初,我就有幸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结识了你,老苏,这真是我一生的幸福!  老苏,你是导师,用平实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神圣的教育之门;你是完美的爱人,你的循循善诱让我懂得了所有爱的真谛!  二十年了。当年只花了三元钱买到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已经发黄了,但它依然在我的枕边,陪伴我走过每一个在教育的路上探索跋涉的日子
北京市第八中学以“以人为本、赢得未来(为未来培养国家栋梁、培育民族精英、造就人类大师,成就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为宗旨,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规划纲要》对教育的新要求,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启动“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发展试验项目,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勤于观察探索、乐于合作学习、锐意创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高中生
聚焦“北京2013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  摘要_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范大学在总结以往“校-府”合作经验基础上,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校—府—校”合作(“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关思考的话题很多,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随笔《教有所思》,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思考的火花,每一页纸张上都彰显着李老师思考的轨迹:从当前教育体制的不足与缺陷,到教师应该怎样和学生进
小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根本目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播志愿精神理念,培育小学生对志愿者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体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心理感受,为以后走上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奠定基础。在志愿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能够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成长的载体,为了更好地落实志愿者精神教育工作,八里庄学区决定设计研发《八里庄学区小志愿者行动手册》,作为小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有效载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他的书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   文中李老师写道:“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166中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贝满女子中学”和“北京女十二中”。近150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今的166中秉承百年老校风范,重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文化和精神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文学、科学、艺术、健康(体育、心理)素养教育的鲜明特色。“十二五”规划伊始,我们
【摘要】我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展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而达到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善于发现、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新奇独到的见解;重视朗读指导;大量阅读积累;合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感;阅读;朗读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
编者按:学校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就会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1986年,北京一师附小针对孩子课业负担过重、在校生活单调,以及师生关系紧张这些突出矛盾,大胆地提出了快乐教育,到如今已整整21年了。一师附小经过多年的努力,始终坚持快乐教育实验的研究,从而形成自己学校的卓越领域。  我们不敢说它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但它在一个领域里是卓越的,给整个的教育带来了活力。    21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