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应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尊重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培养想象力,提供创作空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观察力 想象力 生机和活力 教材框架 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更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首先,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使得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下的课堂失去了生命的颜色。
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少了些。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是以优生为重点,点到为止,泯灭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旧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教师机械化的讲,学生机械化的听, 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的形式,创新已变成了一句空谈。照本宣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使学生失去兴趣,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使课堂失去生命的颜色。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课程之一,美术课的实施给予学生个性自由发挥,全面培养学生。美术教学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在大力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即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要想让生机和活力回归农村美术课堂,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就应该有新思路、新途径、探索美育工作的新方法,创建了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重找被扼杀的天性
柏拉图曾有这样的格言:强迫学习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一节课、一年、甚至终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以新激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对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新意;以情激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确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去拨动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生活学习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使学生能体验到美。学生能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帮学生找回被家长,被学习的压力扼杀的天性。
二、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
让学生走进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三、让想象在美术教学中自由飞翔,创造绚烂的色彩
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什么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爛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切忌给孩子们泼冷水或武断的否定。如女学生喜欢撕纸、贴纸、穿编丝线、做壁挂等手工制作,男学生喜欢雕塑、绘画。这些亲身体验的素材学生们往往表现得得心应手,也乐于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们首先应懂得尊重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其次,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提供创作空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美术活动中,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就无法进行创造。而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现的一种需要。爱想是学生的天性,可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加强想象的丰富性,集中想象的方向性;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他们的表象形成;或用可视的形象资料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的启发,帮助他拓宽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
佳肴中少不了盐巴,人体中少不了水分,花丛中少不了蜜蜂,建筑中少不了水泥。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农村美术教师今后充分利用地方宝贵的资源,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开创他们的想象力,全体同仁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我们美术教学将会更上一层楼,农村美术教育将会迎来璀璨的明天。
关键词:观察力 想象力 生机和活力 教材框架 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更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首先,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使得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下的课堂失去了生命的颜色。
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少了些。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是以优生为重点,点到为止,泯灭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旧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教师机械化的讲,学生机械化的听, 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的形式,创新已变成了一句空谈。照本宣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使学生失去兴趣,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使课堂失去生命的颜色。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课程之一,美术课的实施给予学生个性自由发挥,全面培养学生。美术教学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在大力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即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要想让生机和活力回归农村美术课堂,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就应该有新思路、新途径、探索美育工作的新方法,创建了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重找被扼杀的天性
柏拉图曾有这样的格言:强迫学习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一节课、一年、甚至终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以新激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对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新意;以情激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确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去拨动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生活学习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使学生能体验到美。学生能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帮学生找回被家长,被学习的压力扼杀的天性。
二、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
让学生走进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三、让想象在美术教学中自由飞翔,创造绚烂的色彩
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什么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爛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然后循循善诱,热情辅导。切忌给孩子们泼冷水或武断的否定。如女学生喜欢撕纸、贴纸、穿编丝线、做壁挂等手工制作,男学生喜欢雕塑、绘画。这些亲身体验的素材学生们往往表现得得心应手,也乐于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们首先应懂得尊重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其次,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提供创作空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美术活动中,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就无法进行创造。而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现的一种需要。爱想是学生的天性,可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加强想象的丰富性,集中想象的方向性;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他们的表象形成;或用可视的形象资料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的启发,帮助他拓宽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
佳肴中少不了盐巴,人体中少不了水分,花丛中少不了蜜蜂,建筑中少不了水泥。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农村美术教师今后充分利用地方宝贵的资源,探究新的教法,突破教材框架,激发学生广泛的美术学习兴趣,开创他们的想象力,全体同仁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我们美术教学将会更上一层楼,农村美术教育将会迎来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