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人才职业生涯规划“链式”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校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显现出学生自我认知欠缺、职业认知模糊、专业技能不精、行业认识片面等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旅游工作或频繁跳槽。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涯理论,结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将“链式”生涯培养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将自身职业理想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职业生涯规划;链式;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26-04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旅游业对 GDP 的综合贡献超过10%,带动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而与此同时,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旅游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培养概述
  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为主。很多高校设立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涉旅专业,通过本科四年的培养,为旅游行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本文界定的旅游人才是指在行、住、食、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工作岗位上,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为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从业人员[1]。旅游专业人才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突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旅游工作和热爱旅游行业。在调研中发现,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呈现出数量严重不足、总体质量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结构失衡等特点。高校涉旅专业部分学生显现出自我认知欠缺、职业认知模糊、专业技能不精、行业认识片面等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旅游工作或频繁跳槽。目前全国有600余所学校开设旅游类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本科以上旅游人才5万余人。而全国旅游高端人才年需求量在20万以上,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高。从全国旅游专业就业质量报告来看,从事本专业的旅游高端人才不足35%,这样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发展。
  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的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生命旅程[2]。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3]。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设计有价值的职业之路;还可以凭借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学会运用人职匹配、360度评估等理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随着《职业生涯发展》系列课程的深入发展,各旅游院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虽然开设的学时、授课形式、授课内容略有不同,但对学生的生涯指引、生涯理念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初步显现。第一,普适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设。旅游院校结合专业情况开设了普适性生涯规划课程,通过选修、必修、生涯辅导、专题报告等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生涯理论、职业认知等方面的教育。第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个体规划效果初步显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会了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在综合分析与权衡之后,确定了人生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努力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建立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在课程上,充实课程内容,开发新教材,引入参与式的教学,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师资上,积极构建专业化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通过“内部培养 外部引进”,把有经验的辅导员、就业骨干、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教师纳入到师资队伍当中,基本形成专兼职齐备的师资体系。也有些高校注重生涯实践教育,通过生涯工作坊、生涯规划活动、企业实习实践等活动,提高生涯教育的实践效果。
  (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缺失,生涯规划教育未形成合力
  大部分旅游院校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忽视生涯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各界也更为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非“职业发展”。一些旅游院校对于职业规划教育不够重视,还把职业规划理解为就业指导,混淆课程职能和设置。绝大部分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隶属于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工作处,在课程安排、实习实训、生涯活动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经常会产生教育冲突,尚未形成合力。
  2.生涯教育缺乏连续性,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校需要统筹规划课程安排,分阶段授课、分步骤实践。部分旅游院校仅在大一年级安排生涯规划课程,且学时较少,大二、大三年级缺乏有效的生涯跟进教育,生涯教育连贯性不够,效果不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高校生涯规划教师为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辅导员、外聘专家等,这些师资在授课之余还要处理行政事务,任务繁重、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涯教育当中。
  3.生涯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够,缺乏有效结合
  职业生涯規划课堂是生涯教育的主渠道,辅以职业生涯活动、生涯实践等形式开展生涯教育。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所用的教科书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材,内容宽泛,缺少旅游专业与生涯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讲解职业认知过程中存在认识不深、行业了解片面等问题。专业课教师对生涯理论方法不了解,往往不能结合旅游专业实际为学生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难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4.有效生涯实践缺失,生涯实践平台不足
  生涯教育过程是让大学生从职业认知到职业领悟再到个性化实践行动的过程。一些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依然被边缘化,缺少知行合一的实践环节。但绝大多数旅游院校在生涯教育固有的知识框架和课程目标下,没有将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室、实践企业等资源整合利用,生涯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的“链式”改革实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旅游管理为特色的多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3个本科专业,以及景区管理、导游服务等专科专业。每年招收600余名涉旅专业学生。经过多年的总结与实践,学校的生涯教育形成了四年不断层的“链式”发展模式。即将大一的职业规划启蒙教育,大二的职业及自我认知教育,大三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和大四的就业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生涯教育“全程化”的培养目的,满足不同认知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各年级学生对生涯教育课程的需求。“链式”生涯培养模式具体见图1。
  (一)一年级开展生涯唤醒教育
  新生刚入学,生涯教育随之起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概念、方法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职业规划兴趣的激发要先于对职业规划方法的积累,配合着课程开展还有“四个一”生涯活动,即做一次生涯测评、听一次生涯报告、参加一次生涯规划大赛、写一份生涯规划报告,用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职业生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职业发展的新事物、新方法、新途径。學校每年举办独具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提升学生的生涯意识。大赛通过班赛、院赛、校赛,层层选拔,选出决赛选手。晋级决赛的选手经过为期3天的企业实践,加上生涯规划书的答辩,最后评出生涯大赛冠军。大赛既丰富了课余活动,也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大学迷茫的问题,拓展了思考范围,帮助学生清晰掌握阶段性生涯发展任务,将自我学习与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二年级开展职业及自我认知教育
  作为二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开设及生涯课程的跟进,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从模糊到清晰。为防止二、三年级生涯教育缺失而产生的教育断层,学校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自我管理》生涯课程,在超星平台也开设了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生涯测评工具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旅游管理学》《旅游文化》等专业课程了解职业的发展动态,在知己知彼以后,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为高年级抛出自己的职业锚和设定职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二年级同样开设“四个一”的生涯实践活动,即“参加一次生涯工作坊、开展一次生涯访谈、完成一次职业体验,选修一门生涯课程”。通过生涯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把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更加客观,职业体验更加直观,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专业学习热情,实现精准化人才培养。
  (三)三年级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创业、出国等生涯路径选择,因此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分类指导尤为重要。大三学校开设《旅游礼仪》《就业指导》等课程,为学生求职提供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问题解决、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学校依托旅游专业的八大实训基地开展三年级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即选择一位生涯导师、绘制一幅生涯画布、提升一项职业素养、完成一次顶岗实习。为了丰富体验式教学,学校先后投资创建了七大实训基地和一个创客空间,即长白山全景电子沙盘实训室、三维实景模拟导游实训室、电子多功能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西餐与酒吧实训室。通过校内的专业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幅提升,职业素养逐渐养成,为投身旅游事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四年级开展就业实践教育
  四年级学生是“链式”培养的最关键阶段,是将生涯理论应用于求职实践的关键环节。学校采用“3 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大四学年的上半年采用顶岗实习来修学分。近两年旅游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在“北京古北水镇景区”“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宋城景区”“喜来登酒店”等地点,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学生对旅游专业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旅游业务有了更精准的认识,提升了职场的适应能力,也对未来有了阶梯性的职业规划。四年级学校仍然对“四个一”的生涯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即“听一场就业报告、做一份个人简历、参加一次招聘、做一次职业决策”。学生在毕业前可以将职业规划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探索实现生涯与专业的一体化路径,让求职少走弯路,实现自身职业价值最大化。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的标志性专业和龙头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不仅是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的“本科特色高水平专业”,而且是旅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摇篮。学校通过“链式”生涯培养模式将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通生涯、专业、实践与就业的全过程,不仅让学生在生涯发展、职业成长上受益,更让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筑牢专业方向,更好地学习旅游专业、服务旅游行业。学校五年来的就业率稳步在90%以上,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人数从最初的34%提升到53%。
  (二)反思与建议
  1.注重生涯教育工作全程化部署与渐进式开展
  生涯规划教育需要顶层设计,全校联动,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生涯教育长效机制。要将生涯教育贯穿到学生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采取“链式”不间断的培养方式,杜绝生涯教育断层与真空期,合理、科学的利用全校的生涯教育资源,同时要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生涯活动,鼓励各院部开展“生涯特色项目”,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直观,渐进式开展[4],并通过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生涯发展及就业信息,以信息化和智慧化推进生涯辅导新模式构建。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职业生涯课程要注重本土化课程研发,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丰富授课形式,将体验式、启发式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当中,强化实践形式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生涯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尤其在核心专业课上,要将生涯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热爱。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是“课程 师资 实践”,它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四年。旅游院校在开展普适性生涯教育的同时,要严格设定人数标准,尽量小班授课,课堂上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课程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同时将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引入到生涯教育中,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出国就业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生涯指导。
  4.注重生涯教育与新产业相结合,拓展职业目标
  要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涯目标完成生涯的规划与安排,要让学生从生涯规划中体会到未来的美好。在生涯教育中,将新兴的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兴产业与学生的职业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职业的憧憬和美好,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旅游事业。
  参 考 文 献
  [1]肖绪信.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12):84-90.
  [2]吴小军.浅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4):79-80.
  [3]贾婧.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实践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8):15-16.
  [4]王东红.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8):27-28.
其他文献
入选理由 他点亮的,不是微弱的光。他写下的,不是简单的字。110岁的生命历程,他欣慰于和职业教育结缘。他留下的是对人间的大爱,他让后代继承的是丰沛的精神遗产。  人物印象 人们亲切地称他“王艮老”。王艮老自1929年向中华职业教育社捐款伊始,就和这一近百年社团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期间,王艮老多次同黄炎培等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层共商战时职业教育和职教社的发展大计,资助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事业,参与
摘 要 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师傅带徒态度、能力以及艺术不够带来的学徒培养质量问题,以感知师傅自主支持对学徒创造力的影响为研究基点,通过对江苏4所高职院校国家级或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徒(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学徒创造力与学徒感知师傅自主支持、基本心理满足、内在动机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感知师傅自主支持对学徒创造力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学徒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内在动机在感知师傅自主支持与学徒创造力关
摘 要 第二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期间,召开了“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改革、资源筹措配置与财政支持方式”分论坛,从四个不同视角对地方高校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予以关注,分别是:院(校)长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资源配置与制度保障;学校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者视角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
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共立项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点”上示范、“面”上辐射,引领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对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进行统计, 分析其现状特征,总结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将为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状特征  地域分布  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分布在全
摘 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面临内部治理能力不强、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内部治理自主保证认识不足、公开的常态化信息管理资源不足等制约因素,可采取以试点探索新经验、理念渗透、建立独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基于质量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等破解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
2015年3月4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2015年春季青年教师赴实践(挂职)单位锻炼动员会。会议首先通报了2015年春季青年教师实践(挂职)工作前期开展情况。经自主申报和资格审查,本年度共有14位教师符合实践(挂职)资格。在实践(挂职)单位遴选方面,师范类岗位挂职均选定在我校实习基地学校进行;非师范类岗位挂职单位的前期考察工作由教师所在系负责,实践(挂职)工作领导小组随后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经
摘 要 职业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特点,依照行业人才需求和师范认证毕业要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启动了“双融合、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即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导师、幼儿园导师参与指导,共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职业师范院校;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
摘 要 “灵秀国培”是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打造的一整套国培思想体系,具体包括“才淑兼备、习行兼修”的培训理念,“灵心慧性、秀外慧中”的培训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成长”的培训主题,“从基础到拓展,从特色到专长”的培训课程、“立体式的架构,参与式的方法”的培训模式。应挖掘“灵秀国培”的价值内涵,从而将“灵秀国培”做出“精致”、做成“精品”。  关键词 灵秀国培;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培训课
摘 要 学生学习参与度影响其学习成效,是评估高职学习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学生参与度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测量调研与访谈,从学习行为参与、作业和考核挑战度感知、个人情感参与、校园服务支持环境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中国、新西兰两国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数据。可得出启示:职业教育学习环境的构建和改革,必须围绕学习者学习需求而展开,应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其自我反思能力、岗位职业技能和自主学
摘 要 共建共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形式,实现高职院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呈现如下特征:牵头主体多元化,独立模式与合作模式并存,以独立模式为主;资源库建设数量增加、速度提升,并呈现出新变化;资源库牵头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省份,主要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为主,非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逐步增加;牵头单位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资源库所属专业大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