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树立理念,正确确立阅读中的师生地位
教师阅读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其尽快进入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阅读活动,让大家的阅读认识互相补充和完善,起到导演的作用;三是要为学生对阅读对象的“入境”排难解困;四是强化阅读信息对学习主体的刺激作用,让学生的阅读心理尽快达到顺应和同化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立美(阅读)的主体,又是阅读的中介,他把自己对教材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感应,把教师的美、教材的美物化为学生的美,从而“在学生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其主体意识, 即从阅读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把阅读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观需求。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使阅读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推进、互相强化;师生间心理距离缩短,教育教学内容的艺术化、亲切感、阅读性,都促使学生主体阅读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二、品析文本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培养语感是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种认识,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呢?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揣摩评品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等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些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言语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
例如,《范进中举》中,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讽刺魅力,在本文随处可见,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宗白华说:“美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分析文本若不能带领学生一起设身处地,直感文中的境界,则不能理解文本的美。所以说教师要“入境动情”,才能“出情传情”。学生一旦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他们就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背影》中描写背影的部分,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是以下部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分析动作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推敲词语的妙处。包括“走路”时的动作、“过铁道”时的动作、“爬月台”时的动作。在分析“走路”时的动作时,不仅要能够读出“走”,更要体会“走”的修饰语“蹒跚”所体现出来的父亲走这个动作之艰难;在分析“过铁道”时的动作时,不仅要让学生细细琢磨“探”的情态,更要体会修饰语“慢慢”一词的表现力;在分析“爬月台”时的动作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找出三个主要动作“攀”“缩”“倾”,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清楚这三个动作的施动对象分别是“手”“脚”“身体”,从而更加容易想象当时的情形。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的分析,让学生彻底体会父亲动作的艰难,进而思考艰难的原因。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父亲动作艰难的原因在于其身体肥胖、年老体衰等。再联系当时的家境,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艰难的动作的描写的作用,进而体会背影的感人力量。
责任编辑黄日暖
教师阅读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其尽快进入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阅读活动,让大家的阅读认识互相补充和完善,起到导演的作用;三是要为学生对阅读对象的“入境”排难解困;四是强化阅读信息对学习主体的刺激作用,让学生的阅读心理尽快达到顺应和同化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立美(阅读)的主体,又是阅读的中介,他把自己对教材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感应,把教师的美、教材的美物化为学生的美,从而“在学生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其主体意识, 即从阅读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把阅读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观需求。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使阅读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推进、互相强化;师生间心理距离缩短,教育教学内容的艺术化、亲切感、阅读性,都促使学生主体阅读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二、品析文本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培养语感是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种认识,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呢?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揣摩评品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等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些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言语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
例如,《范进中举》中,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讽刺魅力,在本文随处可见,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宗白华说:“美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分析文本若不能带领学生一起设身处地,直感文中的境界,则不能理解文本的美。所以说教师要“入境动情”,才能“出情传情”。学生一旦投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他们就会表现出独到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背影》中描写背影的部分,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是以下部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分析动作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推敲词语的妙处。包括“走路”时的动作、“过铁道”时的动作、“爬月台”时的动作。在分析“走路”时的动作时,不仅要能够读出“走”,更要体会“走”的修饰语“蹒跚”所体现出来的父亲走这个动作之艰难;在分析“过铁道”时的动作时,不仅要让学生细细琢磨“探”的情态,更要体会修饰语“慢慢”一词的表现力;在分析“爬月台”时的动作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找出三个主要动作“攀”“缩”“倾”,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清楚这三个动作的施动对象分别是“手”“脚”“身体”,从而更加容易想象当时的情形。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的分析,让学生彻底体会父亲动作的艰难,进而思考艰难的原因。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父亲动作艰难的原因在于其身体肥胖、年老体衰等。再联系当时的家境,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艰难的动作的描写的作用,进而体会背影的感人力量。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