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担起这份职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以十九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新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师要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新时代“弄潮儿”。丰富学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方能不辱教师使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问题对策
一、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水平不高。山区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甚至还有一部分是代课转岗过来的老师,受教育水平与认识的影响,对道德与法治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老师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的情况。
2.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山区农村学校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还停留在相对简单、古老的阶段。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盛行,照本宣科、教条主义。造成学生听课朦朦胧胧,而且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方式,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造成学习氛围不够积极与活跃。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将现代化多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只是采用课本、教参、粉笔的乡村老师仍大有人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概念、知识、原理,应用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普遍也只会采用死板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做题时也只会原封不动地“搬书”。因此,效果不是很好。教师一定要掌握先进的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在现代教育课堂中游刃有余。
3.《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大都是深奥的理论知识,远离生活实际以及教学语言相对枯燥。如果还采用传统古老的灌输式、机械式教学方法与方式,只是一味地传授课本理论知识原理和概念,照本宣科,这样索然无味的授课方式只能是让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中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令他们只是一味地应付考试,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相关知识内容。
4.农村法律普及相对薄弱。法治教育要通过法治知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形成法律意识,使法律成为生活的标准和生活方式的准则,而在农村现实生活中,法律作用极为有限。
二、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出路与对策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部门要有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人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手段。如,集中培训学习、网络远程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2.丰富教学方式与方法。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微课等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感官器官,直观地模拟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引发相关的法治理论知识的讨论,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最后再由老师总结升华,强化重点知识内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动画、图解等方式理清关系,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分组选出代表陈述观(下转第16版) (上接第15版)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就是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例如,课堂案例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治的相关知识理论。还有分小组讨论法,学生分小组讨论,对相关知识的相关问题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形成观点和结论,提升学生的讨论、组织、理解、分析、思考、辨别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案例分析法、分析探究法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能通过丰富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长期保持对学科的持久积极性。分析探究法则能通过知识理论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案例、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再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同样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可回避的问题。和谐课堂是教育教学课堂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教育地位的平等,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讲台上,应该转换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诚如我国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所言:“法律教育,一定要学与术并重,太偏重理论,那固不免于空泛;太偏重运用,亦不免于迂腐,必也有法律之术,法理之学,互相为用,而后可以渐臻于美备。”高高在上的理论教育教学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实际上,《道德与法治》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相关程度很高的学科,大量的时政热点、社会生活都和道德与法治息息相关,这些丰富的事例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法治课堂教学中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创造好的生活,使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贴切地寻找法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通过法律知识和原理,培育现实生活中的分析、理解、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基础上,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围悬挂张贴道德与法治宣传标语,利用教室宣传栏和学校文化走廊制作道德和法治专题教育专栏,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专题教育学习氛围。其次可以举办国旗下法治宣誓等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法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鲁洁,孙彩平.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华爱华.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7(7).
[3]鲍有贵.立足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富有生活气息[J].新课程(小学),2016(3).
[4]文玉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问题对策
一、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水平不高。山区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甚至还有一部分是代课转岗过来的老师,受教育水平与认识的影响,对道德与法治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老师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的情况。
2.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山区农村学校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还停留在相对简单、古老的阶段。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盛行,照本宣科、教条主义。造成学生听课朦朦胧胧,而且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方式,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造成学习氛围不够积极与活跃。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将现代化多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只是采用课本、教参、粉笔的乡村老师仍大有人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概念、知识、原理,应用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普遍也只会采用死板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做题时也只会原封不动地“搬书”。因此,效果不是很好。教师一定要掌握先进的丰富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在现代教育课堂中游刃有余。
3.《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大都是深奥的理论知识,远离生活实际以及教学语言相对枯燥。如果还采用传统古老的灌输式、机械式教学方法与方式,只是一味地传授课本理论知识原理和概念,照本宣科,这样索然无味的授课方式只能是让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中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令他们只是一味地应付考试,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相关知识内容。
4.农村法律普及相对薄弱。法治教育要通过法治知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形成法律意识,使法律成为生活的标准和生活方式的准则,而在农村现实生活中,法律作用极为有限。
二、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出路与对策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部门要有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人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手段。如,集中培训学习、网络远程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2.丰富教学方式与方法。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微课等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感官器官,直观地模拟教学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引发相关的法治理论知识的讨论,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最后再由老师总结升华,强化重点知识内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动画、图解等方式理清关系,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分组选出代表陈述观(下转第16版) (上接第15版)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就是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例如,课堂案例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治的相关知识理论。还有分小组讨论法,学生分小组讨论,对相关知识的相关问题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形成观点和结论,提升学生的讨论、组织、理解、分析、思考、辨别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案例分析法、分析探究法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能通过丰富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长期保持对学科的持久积极性。分析探究法则能通过知识理论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案例、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再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同样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可回避的问题。和谐课堂是教育教学课堂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教育地位的平等,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讲台上,应该转换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诚如我国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所言:“法律教育,一定要学与术并重,太偏重理论,那固不免于空泛;太偏重运用,亦不免于迂腐,必也有法律之术,法理之学,互相为用,而后可以渐臻于美备。”高高在上的理论教育教学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实际上,《道德与法治》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相关程度很高的学科,大量的时政热点、社会生活都和道德与法治息息相关,这些丰富的事例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法治课堂教学中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创造好的生活,使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贴切地寻找法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通过法律知识和原理,培育现实生活中的分析、理解、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基础上,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围悬挂张贴道德与法治宣传标语,利用教室宣传栏和学校文化走廊制作道德和法治专题教育专栏,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专题教育学习氛围。其次可以举办国旗下法治宣誓等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法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鲁洁,孙彩平.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华爱华.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J].中小学德育,2017(7).
[3]鲍有贵.立足生活,让品德与生活课富有生活气息[J].新课程(小学),2016(3).
[4]文玉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