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对学习材料的疑问开始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受教育者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3~6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问“这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进了学校后,我们的学生就没问题问了呢?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不提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的学生说:“怕老师和同学笑话我,问题这么简单的都不懂。”而实际上学生对于一些问题还是有疑问的,并不十分明确,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是对于提问有恐惧心理。学生“不知道问什么”“没什么可问的”,这说明学生没有提问意识。
针对以上原因,应怎样对学生进行好问习惯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在以往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回答错了看到的是老师失望的眼神,甚至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严重打击,连会的问题都不敢举手回答了,这样谁还会主动去提出问题呢?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就要改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期初,我以朋友的身份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并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如,“你们想怎样上数学课?”“怎样鼓励表现好的同学?”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能很自然地将老师当成与他们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
在期中阶段,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让每位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你认为我们数学课存在着哪些好与不足的地方,你认为老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怎样改进,或者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每位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老师听。有的学生提的意见非常好,如,“老师经常叫好学生和差学生回答问题,把我们中间的同学都忘了!”“老师,得一朵小红花太难了!”“请老师多给我们出些动脑筋的题。”从这些真诚的话语中,能感觉到学生和老师之间已没有隔阂。只有形成这样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
二、鼓励表扬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是激发学生好问的有力手段
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积极解决,这不仅能打消学生提问的恐惧感,而且还能给予学生再次提问的信心。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位平时善于动脑筋的学生问:“为什么分数后面可写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呢?”笔者首先对这位同学能够提出这么好的问题进行表扬,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讨论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想说讨论出来的结果。学生明白了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具体的数时,分数后面可以写单位名称,而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这样平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就会使学生养成好问的好习惯。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式,本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取知识,但是老师却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身份是被动接受者。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会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例如,教授《百分数的应用(一)》时,出示以下情境图:
然后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提出了很多问题,如:①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多少cm ? ②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多少cm ? ③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几分之几? ④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几分之几?⑤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⑥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百分之几?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很好,同时为教学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这样,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善问,并能够主动积极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另外,笔者还每天拿出适当的时间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例如,在学完“生活中的比”一课后,学生问:“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中却出现例如2:0的比?”这个问题一提出来,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因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回答不准确,这时我让学生分成甲、乙两队,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比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数相除;而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是起着表示两队得分多少的作用,并无别的意义,因此体育比赛中可以出现例如2:0的结果。
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经常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使学生好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不但使课堂面貌有了大的改觀,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3~6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问“这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进了学校后,我们的学生就没问题问了呢?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不提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的学生说:“怕老师和同学笑话我,问题这么简单的都不懂。”而实际上学生对于一些问题还是有疑问的,并不十分明确,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是对于提问有恐惧心理。学生“不知道问什么”“没什么可问的”,这说明学生没有提问意识。
针对以上原因,应怎样对学生进行好问习惯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在以往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回答错了看到的是老师失望的眼神,甚至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严重打击,连会的问题都不敢举手回答了,这样谁还会主动去提出问题呢?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就要改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期初,我以朋友的身份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并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如,“你们想怎样上数学课?”“怎样鼓励表现好的同学?”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能很自然地将老师当成与他们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
在期中阶段,笔者对数学教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让每位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你认为我们数学课存在着哪些好与不足的地方,你认为老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怎样改进,或者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每位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老师听。有的学生提的意见非常好,如,“老师经常叫好学生和差学生回答问题,把我们中间的同学都忘了!”“老师,得一朵小红花太难了!”“请老师多给我们出些动脑筋的题。”从这些真诚的话语中,能感觉到学生和老师之间已没有隔阂。只有形成这样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
二、鼓励表扬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是激发学生好问的有力手段
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积极解决,这不仅能打消学生提问的恐惧感,而且还能给予学生再次提问的信心。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位平时善于动脑筋的学生问:“为什么分数后面可写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呢?”笔者首先对这位同学能够提出这么好的问题进行表扬,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讨论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想说讨论出来的结果。学生明白了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具体的数时,分数后面可以写单位名称,而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这样平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就会使学生养成好问的好习惯。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式,本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取知识,但是老师却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身份是被动接受者。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会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例如,教授《百分数的应用(一)》时,出示以下情境图:
然后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提出了很多问题,如:①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多少cm ? ②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多少cm ? ③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几分之几? ④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几分之几?⑤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⑥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百分之几?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很好,同时为教学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这样,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善问,并能够主动积极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另外,笔者还每天拿出适当的时间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例如,在学完“生活中的比”一课后,学生问:“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中却出现例如2:0的比?”这个问题一提出来,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因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回答不准确,这时我让学生分成甲、乙两队,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比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数相除;而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是起着表示两队得分多少的作用,并无别的意义,因此体育比赛中可以出现例如2:0的结果。
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经常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使学生好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问,不但使课堂面貌有了大的改觀,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