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中学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相对滞后,需从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加强、落实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学美术教育 校本课程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断代的危机。青少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孩子抓起。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1]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烙下民间美术审美情趣的烙印,必将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有利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河南地处中华腹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河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河南基础教育中明显滞后。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加强、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势在必行,也是凸显河南地域文化特色教育的良好方式。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学是一个人知识结构、心智、道德品质等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形成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的阶段。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极富创造性,同时,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叛逆期,理性思维尚未成熟,易受误导。因此,中学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即便是从小长在农村,对家乡的民间艺术很多也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关注和热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课堂,其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引导学生认识民俗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工艺,用民间艺术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饱满的情感容量打动他们,使其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并对孕育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土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对民间艺人产生由衷的敬意,逐步改变他们漠视或蔑视民间艺术的态度,从而增进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白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应该担当的重任。
  (二)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的特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艺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增加乡土知识,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策略建议
  当前,河南省中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普遍滞后,究其原因,首先,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无暇深入探讨其他问题,相反,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刺激的西式“快餐文化”。其次,升学压力大导致学校忽视美术教学,中学教育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很缺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再次,教材不规范,缺少河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河南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
  目前河南省中学普遍使用人教版美术教材,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所涉及,但是有关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材根本就没有。因此,河南省中学急需开发校本课程,编撰可行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在以文化传承为主导的教育观指导下,组织专业的教师小组和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分层次、有比例、有选择性地将当地特色鲜明且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美术教材,“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民间的活态文化,弥补或沟通学生所具有的本土性知识与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裂痕”。[2]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教育性、典型性、趣味性、地域性、文化性、创造性原则,要规范、通俗,既能反映河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兴的专业学科,目前在河南中学几乎没有这方面专业的师资,许多美术教师自身对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甚了解,而“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3]因此,教师要勤于钻研,通过各种渠道完善、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正确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以渊博的文化知识来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现有教师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可以聘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补充师资与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艺术人才、培训在岗教师等途径来优化师资队伍。
  (三)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怎样合理利用河南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时要认真甄别与筛选,选择合适的题材,结合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恰当、适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方案。   1.发掘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教师应学会甄别与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方法,选择美术学科便于发挥的内容。比如将河南传统戏剧曲艺——豫剧引入美术课堂,应侧重于戏剧脸谱图案、服饰和道具、舞台设计等内容的学习,而不是教学生唱法和唱腔。比如在介绍脸谱图案时,重点让学生了解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黑色象征刚正,白色代表奸诈,红色代表忠义,绿色代表勇猛暴躁,蓝色代表骁勇心计,黄色象征神仙鬼怪,等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在绘画脸谱时就会灵活运用色彩的象征寓意去想象、创新。寻找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艺术类型和美术课程之间合适的结合点去教学,能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选择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教师要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认真筛选具体教学内容。首先,要选择教师熟悉的题材便于发挥;其次,要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接触过的民间美术,如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塑、浚县泥塑、苏奇灯笼画、秦氏绢艺等,这些都是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制作材料常见易得,制作工艺简单易学,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喜爱,同时,所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要能代表当地良好的传统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包含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教师要因势利导,突出其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灶君神、天地神、门神等都是为了驱邪避灾,要注意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审慎的态度、具体的分析和合理的利用来对待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 除了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色彩特征、造型等艺术特色之外,更要侧重于对其人文精神的解读和领悟。通过对秦琼、尉迟敬德两位门神故事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忠诚、正义、责任等品质的追求。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1.欣赏与手工制作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巧的手工技艺。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单一的理论讲授和欣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手工制作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材料的选择、构思、设计,既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劳动人民的创作过程有更深刻的体验,完成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2.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独特的材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决不是用语言说得清的,而通过实物的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全面而真实的感知,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平时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当地民间美术实物,丰富教材和教具,比如在展示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时,让学生吹一吹,把玩一下,泥玩具憨态可掬的造型和美妙的声音,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物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活态”的人类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独特功能能够弥补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教学的不足,并且民间美术是以视觉教学为主,教师亲自制作课件,图文并茂,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条理性、直观性;大量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借助多媒体传授,使民间美术的展示效果更生动。
  3.民间艺人课堂演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掌握着精湛、宝贵的技能,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教师界限,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通过艺人们技巧技法的演示,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魅力。民间艺人手把手地传授技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民间艺人对民间美术文化有很深刻的感情,容易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情感。
  4.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考察活动
  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考察是体会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通过参观民俗博物馆,考察当地旅游纪念品商店、集贸市场,去民间美术风情较浓的淮阳、内黄、滑县等地采风,访问当地民间艺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体会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能更直观地感知原汁原味的民俗艺术。学生通过考察,开拓了知识面,拉近了自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能更深刻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形式,同时,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实现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5.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新的评价观和评价体系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动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一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是注重对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要通过学生作品评价学习结果,而且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5]
  综上所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传承教育任重而道远,首先,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次,要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明白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是绘画和制作技能的培训,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沉淀。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桥梁作用,才能使中国古老的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455002)
  参考文献:
  [1]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仲富兰,何华湘.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梅玉洁.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教师采用整体把握的视角对整套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可以突破教材体例的限制和思维定势,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教材 主题重现 螺旋提升 德育渗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具体来
期刊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还提出,学生要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数学阅读指导,发挥数学文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读引领,初步感知  自学是课本等文本材料
期刊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学生进入初中就意味着已经步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身体各部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在12岁左右。青春期发育的原动力是人体内性激素的变化,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促使性器官成熟,也为性心理变化奠定了基础。初中的男女生之间开始有了感情上的相互吸引。  我国目前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时间普遍较晚,很多学校安排在初二、初三年级,没有能够
期刊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圆两个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更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己任,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植根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坐落于广西柳州市柳江河畔雅儒路的雅儒路小学,从2004年开始,就与“儒雅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学校紧紧围绕“传儒、颂雅、润童年”的办学宗旨,确立“儒雅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终极目标,确立了“做儒
期刊
“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实现“中国梦”,作为学校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近年来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围绕“中国梦、青春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了如下系列工作。  一、围绕“中国梦、青春梦、我的梦”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悟梦想与发展的精髓  高中生正值敢于追求梦想的年龄,我们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于做“中国梦
期刊
贵州省于2010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两年,作为本次课程改革亮点的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如何,笔者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遵义市为例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遵义市辖区内的三所高中:一所市重点高中,一所县级普通高中,一所乡镇高中。调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当堂听课等方式,访谈、调查的对象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经过一年的调查发
期刊
一、目的与方法  为了解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寄宿制中学内部管理现状,在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下,2011年5~7月我们对西藏自治区六地(市)11所县级寄宿制中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及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进行的这次调查,发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共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1份(其中617名中学生,193名中学教师,11名中学校长),有效回收率为91.2%。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
期刊
有一天,我独坐灯下翻阅十余年的教学手记时,惊觉“弹指一挥间,便是十多年”。从一名初登讲台的稚嫩姑娘成长为北流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真是“从教十余年,弹指一挥间”。这十余年的教学手记被我昵称为成长记录袋。它收集了我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使我能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  “精彩极了!”  当我翻到《 温暖 》的教学后记时,一句“精彩极了!”映入我的眼帘,14年前的故事渐渐在我的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颇为常见,可是要取得实效,必须把握讨论法运用的条件:一是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二是学生必须具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三是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从当前小学教师的处境、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其实效性值得商榷。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中小学常用
期刊
【摘 要】韩国于2010年正式开始全面实施新的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本文对韩国教师评价新制度出台的背景、特点、两年来的进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地方性的探索创新进行梳理和分析,期望可以为我国的教师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学校场域中的重要主体,其对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公认,因此,提高教师质量成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韩国,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享有比较稳定的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