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果学生真正成為了学习的主人,那他不仅会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地学习,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书中"走"个来回。于永正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或轻读,或重读,或默读,或浏览,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是不懂的地方。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更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第二,借助多种媒体或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经验。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把相关的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阅读就会产生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帮助他们获得直觉经验。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恶劣的条件"、"’人’字形线路"这些词所包含的内容,读书时总找不到感觉。教学时可以适时播放一段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以及两个火车头,一个前拉,一个后推的录像,就能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性阅读要讲究实效,潜心读书是基础,而独立思考则是保证实效的关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写出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点明节意、段意,也可以点评文章的写作手法,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如在自由朗读《船长》中描写船长与机械师等人的对话时,有学生写道:"考虑周到。"有学生评道:"一个’开枪打死’,足见伟大!"还有一个学生划下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一句话,并在旁边批注:"为什么面对死亡,船长还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人物的高尚品质。不管学生的批注是深刻,还是肤浅,只要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要热情鼓励。我们坚信,经过长期的训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知识。
第四,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中进行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精彩纷呈,但这是学生阅读质量的客观体现,它们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也是学生迈出的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为了减少学生的无效提问和肤浅提问,我们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如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质疑,从重点词关键句中质疑,从写作目的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质疑,我们还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筛选。只要指导得法,学生一定能真正学会提问,定能提出有一定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重视合作探究学习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没有心理障碍,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要想合作学习保证实效,不流于形式,首先要确保交流、讨论的内容。在前一阶段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可以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可以向同学请教自己没读懂的地方;还可以就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保证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有担当"主持人"的,有担当记录的,有负责汇报的,还有控制讨论时说话音量的。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但要保证自己学习的质量,还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伙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其三,展开小组间的竞争。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所有成员都能做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此间尽管有学生的个体活动,但都是代表小组。教师不进行个别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样,小组中个别成员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关注。如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那么小组成员不但要准备自己朗读的内容,还要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同学精心准备。大家都抱着"一荣俱荣"、"休戚与共"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保证实效性。
其四,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时,组与组之间的学生不同,能力也各不相同,学习速度肯定会有快慢之分。有时候学得快的小组完成了交流的任务,便坐在位置上无所事事或闲聊,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其他组的注意力。为了消除这一段时间的"空白",我要求各组的主持人在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一下,教师点点头或做个手势表示看到了,然后这个组成员继续读书。长此以往训练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完成了任务就读书的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再来品味这句话,我们不禁为陶先生的远见卓识感到敬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我们要让学生拥有向往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书中"走"个来回。于永正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或轻读,或重读,或默读,或浏览,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是不懂的地方。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更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第二,借助多种媒体或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经验。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把相关的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和相似激活。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阅读就会产生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帮助他们获得直觉经验。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恶劣的条件"、"’人’字形线路"这些词所包含的内容,读书时总找不到感觉。教学时可以适时播放一段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以及两个火车头,一个前拉,一个后推的录像,就能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性阅读要讲究实效,潜心读书是基础,而独立思考则是保证实效的关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写出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点明节意、段意,也可以点评文章的写作手法,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如在自由朗读《船长》中描写船长与机械师等人的对话时,有学生写道:"考虑周到。"有学生评道:"一个’开枪打死’,足见伟大!"还有一个学生划下了"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一句话,并在旁边批注:"为什么面对死亡,船长还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人物的高尚品质。不管学生的批注是深刻,还是肤浅,只要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要热情鼓励。我们坚信,经过长期的训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知识。
第四,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中进行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初始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精彩纷呈,但这是学生阅读质量的客观体现,它们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也是学生迈出的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为了减少学生的无效提问和肤浅提问,我们必须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如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质疑,从重点词关键句中质疑,从写作目的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质疑,我们还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筛选。只要指导得法,学生一定能真正学会提问,定能提出有一定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重视合作探究学习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没有心理障碍,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要想合作学习保证实效,不流于形式,首先要确保交流、讨论的内容。在前一阶段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可以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可以向同学请教自己没读懂的地方;还可以就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保证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有担当"主持人"的,有担当记录的,有负责汇报的,还有控制讨论时说话音量的。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但要保证自己学习的质量,还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伙伴,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其三,展开小组间的竞争。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所有成员都能做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此间尽管有学生的个体活动,但都是代表小组。教师不进行个别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样,小组中个别成员的活动自然会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关注。如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那么小组成员不但要准备自己朗读的内容,还要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同学精心准备。大家都抱着"一荣俱荣"、"休戚与共"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保证实效性。
其四,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时,组与组之间的学生不同,能力也各不相同,学习速度肯定会有快慢之分。有时候学得快的小组完成了交流的任务,便坐在位置上无所事事或闲聊,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其他组的注意力。为了消除这一段时间的"空白",我要求各组的主持人在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一下,教师点点头或做个手势表示看到了,然后这个组成员继续读书。长此以往训练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完成了任务就读书的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再来品味这句话,我们不禁为陶先生的远见卓识感到敬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我们要让学生拥有向往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