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民族预科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把预科引进民族高等教育并作为其特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贯彻民族政策的产物。民族预科教育既不同与一般的中学补习班,也有别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独特的民族教育是普通中学教育向民族高等教育过渡的一座“桥梁”。由于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的差距依然存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自身条件还不可能与汉族地区等同,而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又急需大量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如果仅依靠民族地区自身解决还难以办的到。民族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能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架起了“桥梁”,起到了大学预备、呈前启后的过度作用。
预科教育现存弊端
(一)招生上的降分照顾政策存在的某些问题
降分政策的实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该校位于武陵山区中部,清江源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办学地点不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民族院校在预科招生时学生分数不高。恩施州的考生报考该高校,可以在其高考总分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办理了少数民族优录证明的考生在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生源不足时(湖北民族学院2008年报到率为89.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报到率为97.1%,总体报到率为91.5%),可在院校同批次投档资格线下80分以内按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此不能完全保证所招少数民族学生的质量。
分数降的过低无疑少数民族学生从一入学就与其他学生存在某些差距,若再加上某些少数民族学生从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努力学习来缩小差距,或者由于初始差距过大而自愧不如、不思进取,进而更加拉大距离,结果只能导致毕业时有些学生“有文凭、无水平”。尽管如此,降分照顾政策仍需在一段时期内坚持下来并不断完善。但必须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提高学业成绩。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交费上学成为广大民族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贫困,即使分数过了录取线,面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湖北民族学院预科学费为9000/年,住宿费1200元/年),少数民族考生也只好望校兴叹。虽说国家承诺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贫困而上不成学,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贷款等,但有些学生担心日后还不起巨额的贷款而不肯靠借钱上学。所以,应该建立健全同招生并轨体制相配套的保障机制,适当减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费,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困问题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使招生上的优惠能真正体现到实处。
(二)现行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得不够科学
目前该校预科使用的《汉语文写作》、《数学》、《英语》等统编教材是21世纪初编写的,这些教材对解决本科教育与中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过渡和衔接发挥了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教材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创新且重复高中的内容较多课时量重,而对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则安排较少,且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强盗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如外语这门课,绝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就开设了英语,这些学生有一些基础。但过高的要求对现在还在以双语教学为主的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则显得不适宜。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该校规定学生在一年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8个学分,其中课内学分文理各46个;实践环节学分2个(军训1学分,社会调查1学分)。这种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和优化,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有些课程脱离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脱离了预科生对后继课程学习的需要。
民族预科教育革新策略
(一)加强预科教育管理,提升管理创新
针对预科教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读预科的学生来源广(预科部有来自内蒙古、新疆、湖南、广西、湖北)、民族成分复杂(苗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风俗习惯各异、入学时的个人素养差别也较大,有的学生想通过预科这个跳板再选一次专业,有的是高考一时失误而读了预科,有的却是文化基础较差而读了预科,这些学生在思想状况上呈现出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
针对预科教育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政治理论教育、德育教育和纪律教育等晓之以理,做到教育在前、教育及时、教育得当。2.对行为习惯欠佳的主要靠入学初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通过一系列校规校纪、班规班风来约束,并动之以情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3.对因实际困难引起思想情绪波动的,如家庭经济困难、思乡心切、水土不适等情况则主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来帮危扶困。4.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和帮助,开导他们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并为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当优秀学生。
(二)建立健全分流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预科分流是预科生升入大学本科学习的指挥棒,分流机制如何、怎样进行预科分流直接影响着民族预科生在预科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目前在预科生及家长中还存在这样一些观念:1.直升观念,认为读预科就是进了大学的门,可以直升到本科专业学习。2.曲直观念,读预科成绩不好到时候只要出点钱、疏通疏通一下关系也可以升入本科专业。造成的结果势必使学生放松学习,玩世不恭,上进心锐减,无所建树。根据这些观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分流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科的分流也必须与大学本科的教学改革相衔接,制订较为健全的预科学生管理规定,狠抓学风建设,建立健全预科分流评估体系,实行省校两级分流办法。应该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在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双项测评的基础上,对于双差生要毫不动摇地执行学籍管理规定,该留级或退学的绝不留情。积极推进竞争分流原则,实施省校两级分流。对于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可适当安排一些名额,分流到省内各高校。有了这样一个分流机制,容易形成“成绩表现好抢着要,成绩不好没人要,表现不好别人怕要”的分流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外部动力,促使学生在预科一年的学习中集中精力、时间、思想,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来顺利完成预科学业。采取“五项分流原则”,按照学业成绩和思想表现的优劣分成等次,实施自愿、双向选择、推荐、协商和淘汰来进行分流,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完善健全的分流机制,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造潜能才能得以展现。因而从教学到管理都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模式来促进学生成才。在当今社会,如果失去了创新,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预科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如果能为今后的创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不失为教育的一大成功。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把预科引进民族高等教育并作为其特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贯彻民族政策的产物。民族预科教育既不同与一般的中学补习班,也有别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独特的民族教育是普通中学教育向民族高等教育过渡的一座“桥梁”。由于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的差距依然存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自身条件还不可能与汉族地区等同,而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又急需大量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如果仅依靠民族地区自身解决还难以办的到。民族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能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架起了“桥梁”,起到了大学预备、呈前启后的过度作用。
预科教育现存弊端
(一)招生上的降分照顾政策存在的某些问题
降分政策的实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该校位于武陵山区中部,清江源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办学地点不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民族院校在预科招生时学生分数不高。恩施州的考生报考该高校,可以在其高考总分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办理了少数民族优录证明的考生在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生源不足时(湖北民族学院2008年报到率为89.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报到率为97.1%,总体报到率为91.5%),可在院校同批次投档资格线下80分以内按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此不能完全保证所招少数民族学生的质量。
分数降的过低无疑少数民族学生从一入学就与其他学生存在某些差距,若再加上某些少数民族学生从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努力学习来缩小差距,或者由于初始差距过大而自愧不如、不思进取,进而更加拉大距离,结果只能导致毕业时有些学生“有文凭、无水平”。尽管如此,降分照顾政策仍需在一段时期内坚持下来并不断完善。但必须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提高学业成绩。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交费上学成为广大民族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贫困,即使分数过了录取线,面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湖北民族学院预科学费为9000/年,住宿费1200元/年),少数民族考生也只好望校兴叹。虽说国家承诺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贫困而上不成学,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贷款等,但有些学生担心日后还不起巨额的贷款而不肯靠借钱上学。所以,应该建立健全同招生并轨体制相配套的保障机制,适当减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费,保证学生不会因贫困问题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使招生上的优惠能真正体现到实处。
(二)现行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得不够科学
目前该校预科使用的《汉语文写作》、《数学》、《英语》等统编教材是21世纪初编写的,这些教材对解决本科教育与中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过渡和衔接发挥了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教材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创新且重复高中的内容较多课时量重,而对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则安排较少,且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强盗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如外语这门课,绝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就开设了英语,这些学生有一些基础。但过高的要求对现在还在以双语教学为主的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则显得不适宜。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该校规定学生在一年学习期间必须取得48个学分,其中课内学分文理各46个;实践环节学分2个(军训1学分,社会调查1学分)。这种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和优化,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有些课程脱离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脱离了预科生对后继课程学习的需要。
民族预科教育革新策略
(一)加强预科教育管理,提升管理创新
针对预科教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读预科的学生来源广(预科部有来自内蒙古、新疆、湖南、广西、湖北)、民族成分复杂(苗族、土家族、壮族、白族等)、风俗习惯各异、入学时的个人素养差别也较大,有的学生想通过预科这个跳板再选一次专业,有的是高考一时失误而读了预科,有的却是文化基础较差而读了预科,这些学生在思想状况上呈现出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
针对预科教育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政治理论教育、德育教育和纪律教育等晓之以理,做到教育在前、教育及时、教育得当。2.对行为习惯欠佳的主要靠入学初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通过一系列校规校纪、班规班风来约束,并动之以情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3.对因实际困难引起思想情绪波动的,如家庭经济困难、思乡心切、水土不适等情况则主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来帮危扶困。4.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和帮助,开导他们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并为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当优秀学生。
(二)建立健全分流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预科分流是预科生升入大学本科学习的指挥棒,分流机制如何、怎样进行预科分流直接影响着民族预科生在预科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目前在预科生及家长中还存在这样一些观念:1.直升观念,认为读预科就是进了大学的门,可以直升到本科专业学习。2.曲直观念,读预科成绩不好到时候只要出点钱、疏通疏通一下关系也可以升入本科专业。造成的结果势必使学生放松学习,玩世不恭,上进心锐减,无所建树。根据这些观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分流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科的分流也必须与大学本科的教学改革相衔接,制订较为健全的预科学生管理规定,狠抓学风建设,建立健全预科分流评估体系,实行省校两级分流办法。应该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在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双项测评的基础上,对于双差生要毫不动摇地执行学籍管理规定,该留级或退学的绝不留情。积极推进竞争分流原则,实施省校两级分流。对于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可适当安排一些名额,分流到省内各高校。有了这样一个分流机制,容易形成“成绩表现好抢着要,成绩不好没人要,表现不好别人怕要”的分流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外部动力,促使学生在预科一年的学习中集中精力、时间、思想,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来顺利完成预科学业。采取“五项分流原则”,按照学业成绩和思想表现的优劣分成等次,实施自愿、双向选择、推荐、协商和淘汰来进行分流,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完善健全的分流机制,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造潜能才能得以展现。因而从教学到管理都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模式来促进学生成才。在当今社会,如果失去了创新,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预科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如果能为今后的创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不失为教育的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