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美的景色只有攀登者才有资格分享。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认识摄影家刘培恩,我突然想到的是初唐名臣虞世南写的一首咏物诗《咏蝉》中的一句诗“居高声自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北京摄影界,刘培恩是登上北京高点最多的摄影家。西山瞭望塔顶以及所有的山头、国贸大厦一期二期楼顶、中央电视塔——几乎所有能俯瞰和瞭望到北京更多景致的高点,都成了刘培恩攀登拍摄的地方。无论是灯火阑珊的除夕夜、礼花烟花奔放的奥运之夜,还是寒风料峭的晨曦,刘培恩总是能找到最佳的高点,以独特的角度拍摄出让人为之震撼的作品。
  
  高起点来自对摄影的独特思考
  其实,对40多岁才摸相机的刘培恩来说,他的起点并不高,他的优势也并不大。但就是这个干什么都会去思考的刘培恩,却在摄影上悟出了自己的门道,开辟出了自己独到的境界。
  刘培恩刚学摄影那会儿,纯属业余爱好。两三年过去了,拍出的片子都没有新意,一度自己也很迷茫,在摄影人群走向全民化的今天,怎么才能出人头地,何时才能脱颖而出,使他很苦闷。怎样才能有所突破?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相机在不断更新,但照片依旧是老样子。有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摄影之路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摄影之路的料。
  突然有一天,他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时,有位专家谈到产品经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别无我有,别有我优,别优我特,别特我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对他启发很大,他想摄影也是应该这样,不能跟着别人的老路子走,那样永远也不会有出路。他把自己关起来,停下了手中的相机,琢磨照片如何创新,如何找到自己的角度。
  北京西山以“三山五园”而著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红,冬有雪,风霜雪雨、云雾霞虹、亭塔楼阁,风景无处不在,美不胜收。但长期以来,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也已无处不到、无处不拍。对于“三山五园”摄影圈内的人有两种看法:一种叫“拍烂了”。这些人认为,多少年来多少代人已把这里拍的无数,已没的什么可拍的了。另一种叫“拍不尽”。这部分人认为常拍常新,大有拍头。起初感到两者说法似乎矛盾,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摄影的不断认识,他认为后者的说法很有道理。同样的景致如何去拍,这对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几年的实践使他不断有新的感悟:首先不盲从,想好了再拍,脑筋要动在按快门之前,要胸中有图;二是要善于发现新点位,寻找新角度,把握新时机;三是要多用逆向思维,举一反三;四是要充分发掘、利用身边的摄影资源。
  刘培恩的家住在颐和园北面,他家的后面就是一座山,对他来说,在他家后山拍以颐和园作前景的照片,也许会有新意。2005年7月,他拿了几张照片到圆明园找摄影家刘继文先生请教,刘继文先生当时看了说拍得很好,很有新意,问他能不能在这个角度再试拍张接片,看看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刘先生也许可能是无意说的,但刘培恩却心里“咯噔”一震。对啊,干嘛不拍张大片呢!回家后他就反复琢磨,如何在这个新点位拍好这张片子。他买了新器材,反复学习接片知识,做好了各项准备。作为军人,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涵义,一点也大意不得。那段时间一有空他就上山,试看不同时机、不同高点、不同角度的不同效果,找到了最佳拍摄点。待到9月份,北京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正是拍摄的大好时机,经过四五次试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7日“中法文化年闭幕式”这天,终于完成了《昆明湖畔看北京》这张照片。
  从此以后,以接片摄影的形式来拍摄北京成为他摄影的一个独特风格,也在摄影圈里出了名。目前,他已在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拍摄了数十张北京城市风光的大型长卷摄影作品,其中《北京全景图》长14米,宽1.2米,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可以说,刘培恩成功了,他开创了摄影的新记录,他也被业内业外称为“拍摄北京全景第一人”。
  
  寻找制高点才有顿开的境界
  刘培恩从拍摄独特的北京景色中尝到了甜头,从此他把拍出精彩的北京作为自己的追求。他细心听每天的天气预报,自己察看天气。别人还在呼呼睡大觉的午夜,只要感到天气适合他的拍摄,无论冬夏,他就从自己居住的北京西北方向的青龙桥附近出发,赶往高楼耸立的地方。几乎所有城区相对最高的高楼楼顶,以及附近的山顶,都成了他征服的高点。
  可以说刘培恩拍摄于2006年10月17日清晨的《北京晨曦》,是他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这是他在新修建的北京电视中心大楼顶端,以竖构图形式转拍,用14张单幅画面拼接而成的。是他近百幅全景长卷摄影作品中试拍次数最多、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次摄影。以西山作背景,从北京东南朝西北方向拍摄一张北京全景是他由来已久的想法。《北京晨曦》的拍摄难度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天气。超视角大跨度全景长卷接片摄影必须有高清晰天气,北京地区出现一个高透视度、无云且风力小的天气很难,尤其是早晨更难。他就这样跑了十几次去“碰”好天气。再就是拍摄点位距所取景物距离和高度要适宜。拍摄点位近了难以拼接且画面变形,高度不够画面缺少层次。北京电视中心大楼是银泰中心大厦以东最高建筑,在主体45层拍摄由于高度不够画面变形严重无法拼接,在高出主体结构以上正在修建的6层楼高的发射塔楼架上,通过多次试拍此高度和距离均没有问题。在没有平台的情况下,刘培恩用铁丝将三脚架捆绑在楼架外侧进行拍摄。他以西山做背景,将银泰中心、国贸大楼、京广中心、京城大厦等北京现代建筑作前景,聚焦于中轴线上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古楼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奥运村等,拍摄出来的片子画面清晰,光线柔和,初升的太阳把北京照得光彩亮丽,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冲击力。采取独特构图,大布局简洁开阔,景观层次分明,让人远景可观其势,近景可识其质。他抓住一年当中,北京大气能见度最高的时刻,画面焦点很实,作品信息量很大,在一个新的角度真实、客观、生动地记录了北京城市的总体概貌,表现了城市的整体美与特色美。
  
  艰险之路采撷
  新奇的花朵
  说起颐和园人们都不会陌生,关于拍摄颐和园的照片恐怕司空见惯。不仅有在园内各个角度拍摄的,也有从西山远距离用长镜头拉的,更有航拍的。刘培恩想要展现这所世界园林独具一格的境界。他翻遍有关颐和园的照片集,终于发现唯独没有见过在颐和园东堤围墙以外近距离拍摄的照片。
  依刘培恩多年的摄影经验,“同样的景色景物,如拍摄点位、拍摄角度新了,片子就容易出彩”。他为找到这样一个合适高度、理想角度的拍摄点位做过多种尝试。上过中央党校南院的瞭望亭,爬过芙蓉里小区的居民楼,登过38层的中关村中钢集团大厦,但这些点位不是距离太远就是高度不够。有一天,是一个闲暇周末,刘培恩在园内西堤散步时突然发现在颐和园东侧竖起两座“中国移动通信”塔,一个靠近新建宫门,一个靠近南如意门。这一发现使他喜出望外,于是次日就到这两座塔跟底看个究竟,感到这两座塔的角度和位置对拍颐和园比较理想,而高度是否合适只有上到顶部试看。点位找到了,找谁才能让上?怎么才能上?这是个难题。他仔细揣摩了塔的结构,它是一个上边小、下边大的圆锥桶状柱体,约50米高,最下边内直径仅一米多,最上端内直径不足60公分,桶内有攀梯,底部有一个特殊装置锁住的小铁门。在塔的顶端有一到三层不等,由钢筋焊接而成的网状圆型漏空平台。当时他试想把门打开爬上去看看,但没有专门的开锁工具门是打不开的。
  经过几个月的周折,终于有了结果。负责通信塔的公司要求“为了确保安全上塔的人,一是不能有晕高症,二是上前先办一个登高证,三是要有公司人陪伴”,他出示了没有晕高症的证明,办理了登高证。
  刘培恩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就爬起来,天公作美,天气正如他祈盼的那样适合拍摄。上午8点半他提前到达预先约定的颐和园南如意门外那座塔旁,他仔细端详着矗立在他面前的这座铁塔,信心十足地想:“再过一会儿我将把你拿下”。9点钟赶来的工作人员,检查了一下他的登高证,打量了一下结实健康的他,随后就用一个专用扳手熟练地打开了塔门,他说:“你自己上吧!”此刻刘培恩对自己也有些怀疑,但工作人员的鼓励和这些天来的期待化为了无穷的力量,他鼓足勇气:好,上!
  柱桶内在偏离中心位置有一个竖直钢管,在钢管左右交替焊有约10公分宽、能蹬、能抓的横钢板,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梯子。因为空间狭窄,他没能带三脚架,只是背了一个右挎左斜的摄影包,起初的一二十米他爬得还满顺利,桶内因只有微光看不清梯层几乎靠手摸脚踹才能找到感觉,随着高度增加,桶径越来越小,仅有他身体的宽度,再背着摄影包已不能上行,于是他把包顶在头上,越往上爬觉得身体四周越紧,几乎贴着桶壁,一点点向上蹭。由于桶壁通风口较小,还有一些缺氧的感觉,身体有点吃力。脚每蹬上一步,嘴里就数一下,1、2、3、10、20、30、40……心里也在暗自鼓劲。20米、30米、40米……坚持!一定坚持!大约用了十几分钟已摸到上端出口,胜利就在眼前。先把摄影包从出口送到平台,然后他再从桶壁口爬出去。由于是漏空平台,人的悬空感增加,心里有些紧张,在风的作用下塔身的晃动更加剧了他内心的惧怕,他的两腿有些抖动,并且发软,手扶桶柱外壁,身体慢慢站直。向下俯瞰,清晰碧透,一个全景、立体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尽收眼底,一幅气势恢弘的全景画卷展现在面前。当抬头西望,美丽的西山近在咫尺,漫山的枫叶和黄栌如霞似锦,清澈的昆明湖水碧波荡漾。顿时,他心中豁然开朗,攀爬中的疲惫、恐惧感瞬间荡然无存,此刻已被兴奋、激动所代替。他迅速打开摄影包,拿出相机开拍。咔嚓,咔嚓,各个角度,不同构图倾注全身心拍摄起来,不到10分钟上百张照片囊括相机。
  其实,这些拍摄仅限于全景的局部,由于受上端平台环形围栏上间隔安装的近两米高信号发射器影响,无法拍摄宽幅全景画面,要避开它们对镜头的遮挡,就必须提高相机的拍摄高度。怎么提高?只有将相机高举超过发射器顶端,因为愈靠环台边沿晃动感和悬空感愈强烈,为克服心理害怕的因素,他把预先准备好的绳子一头拴在腰部,一头捆在桶体,每一次拍摄要屏住呼吸,然后回到环台中间稍作停歇,看一下拍摄效果,这样反复了几次,确保拍摄的每张片子都有好的构图和准确曝光。等他下到地面,慢慢从塔底钻出来的时候,已在塔下等候多时的工作人员立刻投来信服的目光。正如法国诗人勒内·夏尔所说:“不同寻常的历险,是我们共同的晨曦!”刘培恩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历险,也为我们带来了颐和园全新的晨曦。
  记得去年深秋,我们一起上西山,寻找他拍摄《北京全景图》的制高点。荒草和荆棘掩盖了他曾经独自穿梭的道路。在几乎没有道路的树丛里,刘培恩不怕野酸枣扎破手和脸,执著地朝着那制高点攀登的勇气和忘我精神令我感动:一个官职不低的大校为了自己的理想如此虔诚,还有什么能阻止他通向成功?夜深下来,我们在西山最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着万家灯火的京都,原来壮美的景色只有攀登者才有资格分享。相信刘培恩向我们展开的将是更精彩的自然与人生的画卷。
其他文献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尽管成就巨大,但最艰难的改革尚未开始。    上个世纪初美国的社会进步运动,以及揭露社会丑恶的“扒粪运动”(muckraker movement),最终一扫美国的腐败,为三十年代的新政以及二战后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19世纪后期,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迅速致富。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工业化、城市化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消除社会
期刊
当城市化成为一个口号,切不可只看到它仅仅满足于发展的经济需要和管理的成本效益,更要看到人的基本需求与发展的物质行为需求是否平衡。    1  一天,《关注人类的星球》那组节目,目睹了丛林深处的原始部落生活的景象。我得到的启发是:“人类失去了自然,便一无所有。”我也便想到了我们的城市化鲸吞自然环境的现实。  当生活在城市内,一切表现出的现象都是由眼前实实在在的需求迫使关注的事件以为是一种常态,结果我
期刊
点评:  两强相遇智者胜,兔宝宝这一招令人叫绝!
期刊
先富者凭什么会去“带动后富”?  《东方早报》日前刊登经济学家陈志武的文章说,很多人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前就下了一个大的结论,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东欧休克疗法的改革远远要好。今天回过头来看,他们下的结论如果说不是错误的话,也至少是值得怀疑的。原来以为按照理想状态,先进行经济改革让很多人尝到好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上升,另外不同的利益群体也会出现。然后等经济发展好了,温饱问题都
期刊
惟有“自律”和“法律”相结合,才是防治互联网恶性竞争的根本措施。  Only "self-discipline" being combined with "laws", is the prevention for the vicious Internet competition.    随着全球“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中国网事”与时俱进,迎来了一个“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去岁年首,《中关村》杂志曾刊
期刊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重在“所欲不逾矩”。这是往往易被“老干部”忽略的几个字。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after retirement, but point is self-discipline.” The “Self-discipl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retired officials”.    时下,“报考
期刊
世事沧桑。中国已经从30年前的乌托邦走了出来,不再讳言财富了。  1980年,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纪世瀛等几位科研人员走出传统体制,创办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收取了一点技术培训费,曾被视为非法收入,遭遇了种种厄运。30年后这粒种子长成了举世闻名、年生产总值达上万亿元的中关村!  1982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也曾掀起轩然大波。2010年岁末,“深圳最具
期刊
健康服务业要规范发展,建立科学、明确、细化的标准势在必行。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and clarified standards are imperative, for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Industry.    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  当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由简单
期刊
促进“国家的公司”向挣脱羁绊的“公司的国家”和平演变。    《马云内部讲话》是一部畅销书,不敢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但在IT业界梦想创业的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手头的这部书稿就是一位年轻的朋友送给我的,并留下一句话——“读过后很受启发。”我当时并不信以为是,随手翻阅一过,得出的一个结论竟然是,“内部”二字,故弄玄虚;“讲话”是真的,语录式的空话倒也颇富煽情的魅力。于是也就随意放在书架束之
期刊
国旗并非古已有之,它随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而出现,本身即是现代国家观念的产物,历史产生了国旗,国旗反射着历史,透过国旗的发展变迁,不难把握一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五星红旗  梁德武、华琪著,华艺出版社,2010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是鲁迅在《呐喊·头发的故事》中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当时国民国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