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磨合期基础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i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学专业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磨合期”。在这一时期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基础课程教师思考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培养入手提出一些有效的经验体会。
  关键词:农学;磨合期;基础课程;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大伟(1975-),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军英(197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办主任。(吉林 长春 1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06)、吉林大学农学部计算机虚拟化学实验学术团队平台建设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2-01
  大一第一学期是新生入学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正处在知识交替、学习方法亟待更新的重要关头,学生将要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只有在这一时期的充分“磨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很好地与大学接轨,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而“磨合期”的创新能力启蒙和培养正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位教师必须正视的教研重点。本文通过多年的大一新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体会,就大一“磨合期”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提出一些经过实践而得到的经验体会。
  一、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磨合期”
  大一第一学期,学生面对突然增加的繁多科目、深奥的知识常常产生一种畏惧感。[1-2]特别是大多数农学专业中开设的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课、高等数学课等,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习之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尤为困难。学生刚步入高等院校,不习惯大学的教育方式,不熟悉大学的考试方法,仍然在继续沿用高中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使得有些基础课程成了学生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需要一个“磨合期”。这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回避的,只有经过“磨合期”的顺利“磨合”,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才能建立,学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在高校才能真正立足、正常运转。“磨合期”转变顺利的学生将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利于大学阶段的个人成长;反之,如果磨合得不好则很可能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的负面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等。[3]
  二、“磨合期”基础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过去一直以传统教育即以“传授认识”为指导思想的学校教育已逐步被以“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创新教育所替代。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这是由基础课程承下启上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下面结合具体的基础化学课程为例,介绍在基础课程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普化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支持检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发明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教育对学生施加严格系统的训练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大一期间学到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依此主动积极,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磨合期”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1.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一个人即使学完本科或研究生课程都不可能把终生的学业全部完成,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他仍需在职提高,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靠的就是其自学能力。
  对于大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学会利用图书馆、参考书。要让学生们能够在各种繁杂的专业书籍中找寻自己的知识空白点,不断自我填补的学习精神。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学施加系统指导,任何一个天才也无法“无师自通”,也无法自学新知识。讲课时以重点、难点为主,经常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和阅读教材,并根据重点做读书笔记。督促学生结合各类习题,检验学习效果,测试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农学专业开设的普化课具有广泛性、联系性、差异性、整体性诸多特点,教学的内容多且授课时数又很少。如何在有限的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培养其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广泛提高,这是普化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积累、罗列和堆砌不应是普化教学的唯一目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提高一种能力,即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普通化学课程中描述性的知识多,需要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知识少,但这仍不能排除采取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去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化学思维的可能性。例如用类比、类推等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造和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3.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环节,搞好实验教学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至关重要。
  为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应保证实验教学时数。一般总学时为90左右课时,实验课至少要占1/3以上。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普化实验课的时数通常要高于理论课,有的甚至达到是理论课时数的2~3倍,这一做法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明创造力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普化实验教学还应增加一些适应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施加重点指导,一份好的实验报告应是一份具有一定水准的科研论文。通过不断训练,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我修正,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会极大地鼓舞学生对实验的浓厚求知欲。
  4.对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这是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学后有“松口气”、“轻松一下”,甚至还有“混日子”的想法。[4]另有一些学生则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识,了解甚少,入了农学专业觉得屈才,认为搞农业“没面子”、“没前途”。针对这些观念,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农业科学,鼓励他们积极报考研究生,力争把自己培养成高层次的人才。一个人有多高的奋斗目标就有多大的学习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以后就业的“立命之本”,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一些必要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介绍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景,让学生了解每个农林院校大学生应当担负的责任,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三、结论
  大学新生的“磨合期”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在农学专业新生中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和关注这一问题,将对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甚至是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学业发展及人生目标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卜海燕.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新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9):78-79.
  [2]费卫.大学新生进校初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2):65-67.
  [3]司秀玲.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1,(3):12-13.
  [4]路丽丽.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缺损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2,(32):46-4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以数学模型课程为载体,以数学建模综合实验为实践依托,以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为突破口,研究在高等教育下如何利用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王秀梅(1972-),女,山东曹县人,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冯爱芬(196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期刊
摘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多角度培养工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培养土木类专业工程人才,首先应建设好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所依托企业的生产项目及人员培养工程人才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金与行业资源。在校企协力做好工程人才培养合作的同时,国家立法建制为这种合作提供保障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土木类;工程人才  作者简介:贾艳东(1969-),男,满族,辽宁凌
摘要: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院校提高机械相关专业素质教育水平的一种教育模式。当前,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行业生产一线的设计、工艺、制造和装配等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技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处于空白,3D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趋势,而我国要想在此次发展过程中跻身世界前列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和技术工程师,而当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高职高专院校
期刊
摘要:北京农学院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实用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并重,全过程质量监控与全方位考核并重,学生广泛参与和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并重。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刘铁军(1979-),男,山东德州人,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助理研究员。(北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延伸和进程深化,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又能熟悉交通行业的知识和业务流程,围绕如何培养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高端应用型人才,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面向交通、能力为先、结合项目、重在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交通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实践  作者简介:罗永红(1975-),男,湖南邵
一般而言,读者买书要先看一下序言,因为序言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图书、指导阅读的比较严肃的导读文字,序言作者又往往是较知名的学者专家,更让读者信赖.随着年龄、知识的积累和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的需要,分析了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了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