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的需要,分析了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了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安全工程;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杰(1982-),女,辽宁铁岭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梅丹(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安全工程创新型人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X94)、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本科毕业实训体系建设”(项目编号:2011s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0-02
  安全工程学科是由管理、技术、设备、经济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促进的综合交叉边缘科学。[1]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现,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2]但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就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已有资源,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人才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进行跨学科协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相应加大了对安全工程的投入,使得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得到了发展。[3]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限制,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知识结构单一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带有行业特点:煤矿、金属、非金属类矿山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矿山安全,冶金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冶金安全,化工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化工安全等。由于各院校自身专业定位及学生培养目标不同,造成开设课程的侧重点不同,缺乏共性核心课程,进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些不仅会导致安全工程学科中人才结构不合理,而且对安全工程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极为不利。[4]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安全工程的课程设置难以统一,[3]大部分高校中所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反映安全科学的学科本质。各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基本上按照工科专业的模式安排,包括机械、物理、化学、数学和力学等学科课程,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则比较混乱,由于受行业的限制,专业课程的安排对行业过于侧重,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防火防爆与消防工程学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中,各门专业课程基本上反映的是某一具体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无基本规律可循,总觉得所学知识支离破碎。[5]
  3.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性不强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很快,快速发展的教育导致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毕业生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利用不足,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各校只着眼于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好就业的特点,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学生数量的增加,但教学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并没有增加,导致老师疲于应对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现代发展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整合现有教师、教学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做到统筹安排。[6]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设置方面,缺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独立性不强,多被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在教学方法上,多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学科建设经费少,实验设备更新较慢,一个教师负责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情况时常出现,实验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学生方面,独立工作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意识等。[7]因此,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运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托国内外优势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学生互换。通过学生互换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人士的视野。三是师资进修。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办学优秀的机构考察深造,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座谈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四是教师引进。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五是校企共建。调查分析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一是更新课程知识,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管理、科学和健康身心等素养。
  3.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一是促进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机械、化工、采矿、环境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协作。二是与企业建立双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企业的意见。学校为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师资和奖学金等支持。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4.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8]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鼓励本科生课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四是工程实践。学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三、结论
  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要聚合资源,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辉,王新颖,王凯全,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7(2):84-86.
  [2]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Z):17-19.
  [3]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4]丁厚成.高校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6):101-104.
  [5]蒋培玉,李列平,沈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9(2):47-49.
  [6]魏雅莉.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77):49-50.
  [7]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306-309.
  [8]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74-75,7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工作延伸。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成长性、社会化和演练性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刘枫(19
摘要:以数学模型课程为载体,以数学建模综合实验为实践依托,以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为突破口,研究在高等教育下如何利用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王秀梅(1972-),女,山东曹县人,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冯爱芬(196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期刊
摘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多角度培养工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培养土木类专业工程人才,首先应建设好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所依托企业的生产项目及人员培养工程人才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金与行业资源。在校企协力做好工程人才培养合作的同时,国家立法建制为这种合作提供保障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土木类;工程人才  作者简介:贾艳东(1969-),男,满族,辽宁凌
摘要: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院校提高机械相关专业素质教育水平的一种教育模式。当前,机械类“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行业生产一线的设计、工艺、制造和装配等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技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处于空白,3D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趋势,而我国要想在此次发展过程中跻身世界前列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和技术工程师,而当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高职高专院校
期刊
摘要:北京农学院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实用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并重,全过程质量监控与全方位考核并重,学生广泛参与和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并重。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刘铁军(1979-),男,山东德州人,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助理研究员。(北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延伸和进程深化,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又能熟悉交通行业的知识和业务流程,围绕如何培养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高端应用型人才,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面向交通、能力为先、结合项目、重在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交通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实践  作者简介:罗永红(1975-),男,湖南邵
一般而言,读者买书要先看一下序言,因为序言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图书、指导阅读的比较严肃的导读文字,序言作者又往往是较知名的学者专家,更让读者信赖.随着年龄、知识的积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