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发生转化,多媒体技术得到应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会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伪语文的东西占据课堂,架空分析充斥教学,让人难以感觉到语文的真正魅力,这无疑令人忧虑。面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教师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不良现象
1.课题浮躁,无文化
做任何事情,须守规矩,循次序,即所谓循序渐进。有些教师则随心所欲,课上得花哨,乱而无序。朱熹将读书无序视为一患,认为“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他主张,“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经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而“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读书别无法,只要耐烦仔细,是第一义”。课堂教学的乱而无序只是一种现象,其实质是心浮气躁。
2.重视技术,缺素养
通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板书少了,代之以放映幻灯片的多了;教师的范读少了,代之以名家朗诵的音频多了……这多与少的变化,正反映了很多教师语文素养的的缺失。所谓多了声光电,少了读写说,这无滋无味的语文课,让人感觉多了轻浮,少了凝重。板书设计的优劣曾经是评判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今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已经很难再见到它的踪影。笔者曾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黑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有的只写一下课文题目,有的干脆一字不写,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黑板上认真书写自己的板书设计。书写规范,设计精巧,简洁醒目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发展智能,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3.突出训练,轻朗读
当前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启发的含义,他们片面地认为启发就是要多提问题,多训练,使反复训练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流行式。训练式教学活动,乍看师生双边活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根本得不到体现。
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一方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朗读教学法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但不应该废弃,反而应该恢复其真面目。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迈上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语文教育回归本真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语文老师应该具有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义务教育到高中的新课标对语文都强调了积累,这其实也是语言学科的又一共同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的结果。俗话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哪些积累呢?
首先是字词积累。字词教学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辨清字形,懂得字词意义,特别是能理解语境含义。除现代汉语必须的字词外,还应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字词及其相关意义和用法。其次是名句名篇的积累。其次是名句名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积累背诵这些作品,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自然也能达成自我精神的升华。再次是经验的积累。学生语文学习经验的习得是他们今后自我学习的参照,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形成经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积累习惯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语文教育应该肩负使命,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不良现象
1.课题浮躁,无文化
做任何事情,须守规矩,循次序,即所谓循序渐进。有些教师则随心所欲,课上得花哨,乱而无序。朱熹将读书无序视为一患,认为“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他主张,“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细经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而“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读书别无法,只要耐烦仔细,是第一义”。课堂教学的乱而无序只是一种现象,其实质是心浮气躁。
2.重视技术,缺素养
通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板书少了,代之以放映幻灯片的多了;教师的范读少了,代之以名家朗诵的音频多了……这多与少的变化,正反映了很多教师语文素养的的缺失。所谓多了声光电,少了读写说,这无滋无味的语文课,让人感觉多了轻浮,少了凝重。板书设计的优劣曾经是评判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今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已经很难再见到它的踪影。笔者曾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黑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有的只写一下课文题目,有的干脆一字不写,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黑板上认真书写自己的板书设计。书写规范,设计精巧,简洁醒目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发展智能,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3.突出训练,轻朗读
当前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启发的含义,他们片面地认为启发就是要多提问题,多训练,使反复训练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流行式。训练式教学活动,乍看师生双边活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根本得不到体现。
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一方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朗读教学法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但不应该废弃,反而应该恢复其真面目。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迈上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语文教育回归本真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语文老师应该具有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义务教育到高中的新课标对语文都强调了积累,这其实也是语言学科的又一共同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的结果。俗话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哪些积累呢?
首先是字词积累。字词教学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辨清字形,懂得字词意义,特别是能理解语境含义。除现代汉语必须的字词外,还应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字词及其相关意义和用法。其次是名句名篇的积累。其次是名句名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积累背诵这些作品,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自然也能达成自我精神的升华。再次是经验的积累。学生语文学习经验的习得是他们今后自我学习的参照,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形成经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积累习惯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语文教育应该肩负使命,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