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在许多中小学推进到纵深,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
通过《正负情绪量表》的数据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师日常不良情绪表现的分类汇总,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常见的不良情绪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落沮丧、愤怒、紧张焦虑等。
(一)低落沮丧
情绪低落是调查中教师提及次数较多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是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沮丧,是一种生活状态,它的情感基调是由灰暗、沉重等不愉快的因素组成的,属于轻微发作的抑郁症。
处在情绪低落状态中的教师常会感到自己态度冷淡,无精打采,对很多事情都缺乏甚至丧失了兴趣,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做事时会觉得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疲劳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不满和抱怨。
(二)愤怒
愤怒是基本情绪的一种,也是常见的负性情绪,指的是个人愿望受阻或者产生违背愿望的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感觉程度有一个范围,根据愤怒感的强烈程度,即愿望被干扰的大小以及违背愿望的程度从轻度的愤怒到暴怒将愤怒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激愤、狂怒等几个等级。研究表明,当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或者阻止的时候,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都会导致愤怒的产生。所以愤怒是自身反抗意向的标志,也是相应态度的表明。
(三)紧张焦虑
课堂教学中教师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学生的淡漠拒绝引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或者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热情高涨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形成鲜明的对比,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渐渐的使教师怀疑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方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不良情绪的负效应
(一)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情绪状态攸关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处在良好情绪中的教师身心愉悦,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个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完整的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完善發展;而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以心烦、焦虑、压抑沮丧等形式表现出来,也会伴随着出现食欲缺乏、失眠多梦、疲劳无力,做事提不起精神等躯体性症状,长此以往,便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会开阔自己备课时的思路,结合已有的知识点,把新旧知识点贯通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能够随时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并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把自己的知识完整的输出给学生。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共同上好每一堂课。反之,处在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为烦躁、沮丧、焦虑等情绪所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输出能力。
(三)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情绪既是人与人彼此之间共同相处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影响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教师情绪伴随着教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决定教学质量、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如处在负性的情绪体验下,便会不自觉的将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中来,造成一种压抑的“低气压”式的课堂气氛。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增强
首先,教师要增强自身情绪觉察的敏感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能敏感觉察自身的情绪,也要能够及时的体察学生的情绪。其次,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鼓励自身和学生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对于课堂中存在的不良情绪教师能够进行调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不仅指调节消极情绪,减少控制愤怒、焦虑、压抑、悲伤等不良情绪体验,也包括制止过度积极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还要有管理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知识完整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完善心理素质,以应对改革中需要承受的负担和肩负的责任,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适时进行引导,与其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歧视学生,对学生平等一致,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和谐相处;其次,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的做到“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
通过《正负情绪量表》的数据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师日常不良情绪表现的分类汇总,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常见的不良情绪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落沮丧、愤怒、紧张焦虑等。
(一)低落沮丧
情绪低落是调查中教师提及次数较多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是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沮丧,是一种生活状态,它的情感基调是由灰暗、沉重等不愉快的因素组成的,属于轻微发作的抑郁症。
处在情绪低落状态中的教师常会感到自己态度冷淡,无精打采,对很多事情都缺乏甚至丧失了兴趣,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做事时会觉得力不从心,容易产生疲劳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不满和抱怨。
(二)愤怒
愤怒是基本情绪的一种,也是常见的负性情绪,指的是个人愿望受阻或者产生违背愿望的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感觉程度有一个范围,根据愤怒感的强烈程度,即愿望被干扰的大小以及违背愿望的程度从轻度的愤怒到暴怒将愤怒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激愤、狂怒等几个等级。研究表明,当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或者阻止的时候,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都会导致愤怒的产生。所以愤怒是自身反抗意向的标志,也是相应态度的表明。
(三)紧张焦虑
课堂教学中教师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学生的淡漠拒绝引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或者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热情高涨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形成鲜明的对比,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渐渐的使教师怀疑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方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不良情绪的负效应
(一)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情绪状态攸关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处在良好情绪中的教师身心愉悦,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个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完整的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完善發展;而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以心烦、焦虑、压抑沮丧等形式表现出来,也会伴随着出现食欲缺乏、失眠多梦、疲劳无力,做事提不起精神等躯体性症状,长此以往,便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会开阔自己备课时的思路,结合已有的知识点,把新旧知识点贯通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能够随时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并适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把自己的知识完整的输出给学生。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共同上好每一堂课。反之,处在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为烦躁、沮丧、焦虑等情绪所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输出能力。
(三)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情绪既是人与人彼此之间共同相处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影响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教师情绪伴随着教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决定教学质量、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如处在负性的情绪体验下,便会不自觉的将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中来,造成一种压抑的“低气压”式的课堂气氛。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增强
首先,教师要增强自身情绪觉察的敏感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能敏感觉察自身的情绪,也要能够及时的体察学生的情绪。其次,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鼓励自身和学生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对于课堂中存在的不良情绪教师能够进行调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不仅指调节消极情绪,减少控制愤怒、焦虑、压抑、悲伤等不良情绪体验,也包括制止过度积极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还要有管理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知识完整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完善心理素质,以应对改革中需要承受的负担和肩负的责任,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适时进行引导,与其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歧视学生,对学生平等一致,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和谐相处;其次,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的做到“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