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浅析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言生活中,非语言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心理不同反映在它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日本人语言心理的分析,探讨一下如何得体地使用日语,达到很好交流的目的。【关键词】语言心理 交流 非语言因素
  
  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是“得体”,“得体”会使人联想到礼貌和得体的使用原则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契约的结果,更是人们长期认识感知客观世界的结果。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不是明文规定的语法原则,它主要存储在人的记忆中,在使用时从交际者头脑中提取。在同日本人交际之时,会出现彼此不易理解、不能顺利交际的现象,这主要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而这种不同文化的影响潜伏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内部,即语言心理中,而交际者往往只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衡量他民族的语言现象,如果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语言,也就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怎么才能做到礼貌和得体呢?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日本人历来有一种传统,即崇尚集团主义。也就是说,每个日本人都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集体,作为个人,都应该为这个集体增光而不是抹黑。而且在日本人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交往规则,比如在集团内部应该相互协调、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在以和为贵的日本文化中,当沟通思想时,一般都回避判断的表现而多用间接的表现。在陈述自己的意见和感想时,用的是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如果不了解这种异国文化的特点,就会产生上些不得体或失礼的问题。日常会话中,为了表示礼让以达到更好的语言效果,说话人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以及对于对方的要求不直接地或露骨地说出来,而是采用迂回的、委婉的、含蓄的或留有余地的语言表示出来,这种表现在日语里被称为“婉曲表现”。他们很少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当要拒绝别人的要求时,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对方的感情,所以,多用委婉的表达,比如说,在拒绝时,一般很少采用“だめです”、“無理です”(不行)、而多采用“あとでいい”、“もういい”、“ちょっと…”。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このコビ-機,空いていますか?(这台复印机,现在没有人用?)
  — あっ,すみません。まだ、ちょっと…(啊,对不起,我还没……)
  —もう一杯いかがですか。(再来一杯,怎么样?)
  — いや、もういいです。(不,已经够了。)
  其次,这种以和为贵的日本文化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突出表现为:在同人交谈时,频繁地使用等应答用语。如:“そうそう”(是的,是的),“なるほど”(原来如此),“そうですね”(是啊),“そうらしいですね”(好象是那样的),“はい”(是),“ええ”(是)等。如果不使用应答用语,便会产生一种无法顺利地进行交谈的感觉。
  这种在说话中,特别注意与听话对方思想上的调和,观点上尽可能保持协调一致,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即多采用“中庸之道”。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一个人A赴约晚了,对着等候的另一个人B说:“どうもすみません。遅くなりまして。”(对不起,我来晚了。)对方却说:“いえ,いえ,こちらこそ,お忙しいところを申しわけありません。”(对不起,我才失礼,你那么忙,真对不起!)
  对于中国人的我们听见这两人对话,肯定非常不解:为什么后一个人也要致歉呢?
  其实,这样的对答,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实际上是A不对,而B作出了自己也有不对之处的应答。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日本人非常重视通过这样的对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和睦的人际关系。
  水古修著的《日本語の生態》一书中,还举了一个因用词不当而发生不快的例子:一个美国人向一个日本人借炉子,还时他说:“この前から借りたスト-ブガ壊れてしまいました。”(前些日子借的炉子坏了。)从此,那个日本人再也没跟他说过一句话。
  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不至于和日本人把关系弄僵呢?即使炉子出毛病的原因不明,也不知自己是否有责任,但不妨婉转地说一句:“壊れたのかもしれないんですが…”(可能是我弄坏的。)这样一来,那日本人可能说会说:“いえ、あなたのせいではありません、もともと壊れやすかったんです。もう壊れる時期にきたんです。”(哪里,这不能怪你,这个炉子过去就总爱坏,也该坏了。)
  通过此类例子可以看到,在日本人的语言行动中,总是有一种谦让的表现,那就是通过贬抑自己来抬高对方。但是这种态度对外国人来说,就算理解也难以接受。日本是世界上最讲礼仪的国家之一,谦恭但是并不亲热。和中国人相比,我们感觉和日本人相处总像隔着一个壳。其实不仅对外国人,对日本人自已相处也同样如此。他们处事的态度是:不要给别人增添麻烦,同时别人也不要给自己添麻烦;不愿意求助别人的同时,也不愿意别人求助于自己。在上下班拥挤的电车上,若哪位乘客不慎碰撞或踩了别人的脚,你会听到两個人同时互相道歉,弄不清到底是谁碰了谁。而不得已给别人添了麻烦时,也总是以某种方式表达歉意或谢意。例如:日本人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会感到不安,除了在再次见面时先表达谢意之外,他们总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设法偿还他人的人情,以求得心理平衡。
  中日两国语言不同,这是表面的,就深层而言,它体现着两国国民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的不同,日本人讲话含蓄委婉,意在言之外。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把语言当作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认为把头脑中的想法、内心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从而主张尽量少说话,说话多了会招致灾祸。到外单位办事时,习惯于先报自己单位名称,后报自己的姓名;在学术会议上自我介绍时,往往只报自己的姓。在与人交谈时,公开暴露自己的问题不多,相反地对别人保密的问题较多。能够公开的多半有关自己的工作兴趣、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等。但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情、对他人的看法、潜在的恐惧感和个人的需求等,除非是对非常可靠的谈话对象以外,则不轻易表达出来。同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公事还是私事,比较喜欢表露自我,在言语交际中表露自己的程度要大一些。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在文化传统方面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之处的存在,才构成了自己国家的语言特色。这种非形式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语言之外的意义,就深层而言,它体现着两国国民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了解了这些不同,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一平等译:日本语句型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金田一春彦:日本语(上.下),岩波书店
  [3].南博著:日本人的心理,岩波书店
  (作者单位:641112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四会”。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因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写的机会较少,通常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英语书报杂志来丰富我们的“语感”(Speech feeling),即: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听”、“说”、“写”的能力,应该首先提高“读”的能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级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  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期刊
有这样一道操作题:  将6×4(单位:厘米)的小方格矩形纸,沿着格线剪去一个正方形后,剩下来的新图形的周长与这张矩形纸的面积在数值上相等,而且新图形的面积与这张矩形纸的周长在数值上也相等,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怎样剪法(试举一例)?  分析与解:因为矩形纸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周长是20厘米,据题意剪剩下来的新图形的周长应是24厘米,面积应是20平方厘米。所以剪去的正方形面积应是(24-20
期刊
对称问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抽象函数的对称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数的对称问题又分为点对称问题和直线对称问题,下面,谈谈这两种对称问题。    一、点对称问题    所谓点对称问题,即:中心对称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若函数恒满足,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2、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且是奇函数,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例1、与直线关于点对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大量的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后,每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他们虽然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总提不高,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于是出现了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最后
期刊
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锐,喜欢提问,敢想,敢创新的特点,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数学课的导入,浅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导入法    导入法是从与课题有关的趣味事例出发,导入新课。如:讲正数与负数时,向学生介绍早在15世纪,欧洲的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十”号来表示超重,画一个“一”号表示不足。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个符号的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产生于需要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现,从而引发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入迷,入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达到互动的目的。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指由教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答案
期刊
Project 板块是译林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中各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这部分是一种开放性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Project 分A﹑B两部分,A部分为阅读材料,为B部分提供范例或者引发课题内容,B部分是Project本身。  然而,在对该板块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存在教师投入精力少,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教师仍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笔者认
期刊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居高临下以训斥的口气与之谈话,则难以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    一、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
期刊
作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使初中学生顺利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来的。  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较直观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的物理现象容易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所以,实验教学对物理概念形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因受年龄和接受能力的局限,引导他们形成物理概
期刊